今天是7月21日,農歷的六月十六,是頭伏的第七天。進入三伏,也就說明一年中最高溫度的時段已經到了,老話就說:“冷在三九,熱在三伏”,意思也就是說不到三九不知道冬天有多冷,不到三伏不知道夏天有多熱。
我國古人甚至認為三伏天的酷熱是因為鬼怪作祟所導致的,所以每年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就會舉行“伏祭”,“庚”五行為金為鐵為刀,引申為屠夫,“伏”為一人一狗組成,古人認為狗血可以辟邪,所以“伏祭”就是取用狗血來祭祀,《史記》中就曾記載:“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蠱”。
因為是一年中溫度最高、濕度最大的時段,所以在三伏天的時候,人們經常會出現一定的不適感,例如食欲不振、全身倦怠無力、精神不振、失眠多夢等癥狀,中醫稱“暑傷氣”,而民間則稱之為“苦夏”。因此在三伏天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防暑防曬,還要合理膳食,多吃一些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因為三伏天的特殊性,以及對農業生產和人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的影響,所以人們對三伏天的起始和特征一直就非常關注,而我們這里有經驗的老人說:“今年是‘大包伏,睜眼母秋’”,可啥是“大包伏”和“睜眼母秋”?又有啥預兆呢?今年會大熱嗎?
一、大包伏
“大包伏”,顧名思義,“伏”指的就是三伏天,這里的“包”則與伏天和立秋的時間順序有關。古人通過觀察天體運行和氣溫的變化,將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作為末伏的開始,如果立秋之后才進入末伏,就叫“秋包伏”;如果立秋當天為庚日,為末伏起始日,則是“伏包秋”。
“秋包伏“又有“小包伏”和“大包伏”之分,其中“小包伏”指的是立秋交節時間與入末伏的時間間隔較短。而 “大包伏”指的是立秋交節時間與入末伏的時間間隔較長。
今年的立秋交節時間為8月7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8月14日,所以末伏的時間就為8月14日至8月24日,立秋后的伏天時間為17天,間隔時間非常長,也就屬于“大包伏“。
我們民間有“小包伏涼颼颼,大包伏熱死狗“的說法,意思就是說,“大包伏”時,也就是立秋后仍有一段較長的伏天時間,意味著炎熱的天氣還會持續很久,這樣出現“秋老虎“的概率就會很大。而”小包袱“則表示秋后的伏天時間較短,炎熱天氣持續的時間相對就不會那么長,所以相對”大包伏“就會涼爽一些。
二、睜眼母秋
“睜眼母秋”,其實是“睜眼秋”和“母秋”兩個概念。首先,“睜眼秋”描述的是立秋時間的特點。意思就是說,如果立秋交節時間在凌晨0點到中午12點之間,則稱為“睜眼秋”;如果立秋交節時間在中午12點到午夜24點,就稱為“閉眼秋”。
而“母秋”是根據立秋交節日期來確定的,如果立秋節氣當天的農歷日期是單數,則稱為“公”秋;如果立秋節氣當天的農歷日期是雙數,就稱為“母秋”。
今年的立秋時間是8月7日,也就是農歷的七月初四,具體交節時間為八點九分零一秒,“四”為雙數,8點在凌晨0點到中午12點之間,所以今年的立秋就是“睜眼母秋”。
我國民間有“睜眼秋,丟又丟;閉眼秋,收又收”、“公秋爽,母秋熱”的說法,結合起來意思也就說,如果是“睜眼母秋”,也就意味著三伏天的氣候特征還會在秋天持續一段時間。這個時候是莊稼即將成熟的季節,需要的是秋高氣爽的天氣,而三伏天的特征是高溫多雨,雨水多谷物就容易倒伏在地里,不但容易爛掉還不容易收割晾曬,所以也就有了“丟又丟”的說法。
老人說今年是“大包伏,睜眼母秋”,也就是指今年末伏與立秋間隔時間比較長,意味著立秋后還會有一段較長的伏天時間,按照農諺的說法,今年的秋天會有一段炎熱且多雨的時段,會對秋收產生一定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