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西南郊外的圣保羅萊迪朗斯小鎮,有一片面積相當于60個足球場的工地。巨大的吊機與廠房間,人類正在鍛造一個名為“ITER”(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的工程奇觀——一個計劃總耗時73年的超級項目。
這個被工程師稱為“人工太陽”的反應堆,其核心目標是用超導磁體約束上億攝氏度的高溫等離子體。為了鎖住這團熾烈光焰,科學家采用了相當于地球磁場20萬倍強度的超導磁體系統,其冷卻所需液氦容量可裝滿三個標準游泳池。如此精密的設備使得整個反應堆核心安裝誤差不能超過3毫米——等同于兩頁A4紙的厚度。
當我們談論時間,ITER的漫長周期超越了現代工程紀錄。從1985年美蘇領導人達成合作意向開始,項目至今已消耗45年光陰;而工程真正全面動工是2007年的事。七年前現場才剛剛澆筑第一塊混凝土,去年才開始啟動核心設備組裝。按最樂觀估計,真正的聚變發電要到2048年才能實現。這意味著整個建設周期將達73年之久,與埃及金字塔的建造時間相當。
ITER背后是35個國家聯手的超級協作行動。項目總預算超220億歐元,其中中國負責制造9%的核心部件,歐洲承擔45%的最大份額。當2010年中國團隊將重達400噸的高溫線圈準時運抵法國港口時,現場工程師贊嘆其為“不可能完成的交付”。這個巨型項目如同外交試驗場:每個決策都需35國代表全票通過,甚至小到一顆螺絲的采購也要經歷數月磋商。
科學家堅持投入如此漫長的歲月和資源,根本動機在于聚變能源的終極誘惑。每1升海水中蘊含的氘元素,通過聚變反應可釋放300升汽油的能量。當未來某天實現“凈能量增益”(輸出能量>輸入能量),人類就將獲取近乎無限的清潔能源。ITER高級工程師Pierre曾說:“我們不是為當下解決問題,而是為五十年后的人類爭取生存選項。”
最近兩年工程現場迎來了轉折性進展:2023年7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親自按下核心部件吊裝按鈕;日本制造的真空室關鍵分段正在接受激光測量;中國工廠剛剛完成最后一批磁體饋線系統生產——所有跡象顯示這座人造太陽在經歷漫長籌備后正加速成型。
我們總習慣用三五年規劃工程奇跡。而這個73年構建的人工太陽,其根本價值不在于解決我們這代人的能源困境。它指向一種超脫短期利益的人類共識——當全球科學家將職業生命投向這個世紀工程,本質上是在為人類文明續存鋪設基石。
此刻站在ITER工地的鋼架回廊間,吊裝機械的轟鳴聲仿佛時空交匯處的回響。它在告訴我們:唯有敢于把目光投向百年之后的物種,才能在星辰大海的長途中獲得持久的續航力量。
這個持續七十余年的漫長冒險,終將用光與熱回答我們對文明延續最深切的渴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