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面管心學院
6歲以前正面管教,6歲以后正面管心
你好,這里是正面管心學院。
正面管心學院是國內專業青春期心理問題管心平臺,一直致力于更好地服務青春期相關的家長、老師和同學,幫助大家在管心專業上成長和進步。
前不久,正面管心學院發過文章,表示。
而其中最“崩潰”的,當屬心理老師,尤其是中小學心理教師。
今天的文章,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校園心理教師在工作中都有哪些困境。
01
工作無固定
2021年7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加強學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規定“每所中小學至少配備一名專職心理健康教育教師。”
但現實情況可能是,中小學心理老師根本無法“專職”,反而需要身兼多職,包括但不限于:
作為班主任兼各種學科老師,作為圖書館管理員,作為職業規劃老師,干各種行政上的雜活,主持學校的各種培訓、比賽乃至學生成人禮,應付上級領導的迎檢,參加各種所謂的會議......
2019年,浙江省臺州市椒江區教育發展中心教研員宋玉蓮在《中小學心理教師工作現狀及改善建議》一文中指出心理健康教師在中小學里的現狀:“有的學校把心理老師當‘萬金油’使用,哪里缺教師就把他補到哪里,或哪個部門缺人做事,就把他安排到哪里。”
上述的各種工作,擠占掉原本可以拿來備心理課、做咨詢記錄和統籌心理活動的時間,而本職的心理健康工作——上心理健康教育課和做學生心理咨詢——往往是最不被重視的。
北京青年報就曾經報道過多位心理老師向校領導申請開設心理健康課,卻被以“時機還不太成熟”等理由一再遷延的事跡。
所謂“時機還不太成熟”,其實是擔心開設心理課程占據了學生學習正課的時間,影響學生成績,進而影響到升學率以及入學率,最終影響了學校(主要是校領導)的“成績”。
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心理課程,但課時常常被語數英等關乎學生升學成績的大課所侵占,甚至很多學校連基本的心理健康教材都沒有,需要心理老師“自己編”。
心理教師被架空,但心理健康教育卻是近年來國家三令五申重點關注的事情,于是很多心理老師都發現,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其實是“造材料”,編造各種學生心理輔導記錄,來應付區里或市里領導不定期的檢查。
“學校心理輔導室只在領導檢查時打開,里面的學生咨詢記錄是偽造的。”接受人民網記者采訪時,多個心理老師都反映過類似的情況。
有的心理老師就吐槽過:幾年職業生涯下來,真正得到大的提升的,是自己的想象力。
至于職業/專業上的能力,則完全沒有得到提升。
02
培訓無規范
缺乏統一的、專業的、系統的培訓,這是所有心理老師都面臨的問題。
2020年,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一份《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點、制約因素及家校合作的調查研究》顯示:
有超過50%的心理老師認為制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兩個最重要因素是心理教師的專業訓練不充分和缺乏專業的心理教師。
雖然教育部曾多次發文提到,心理老師要定期接受一定數量的專業培訓,切實提高心理老師的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但大部分心理老師都表示,學校平時安排的培訓一般是面向所有老師的,不具有針對性,對專業能力提升幫助不大。
雖然每個學校都要配備心理老師,也都知道心理咨詢很重要,但基本上不會有這方面的專業培訓——
一方面,國內相關方面的培訓價格較高,大部分學校并不愿意為心理老師出這個錢。
另一方面,上述的各種“兼職”工作,已經擠占掉大部分心理老師的時間,讓老師們根本無瑕去參加,而且許多培訓課程,都是在工作日開展,讓本就“身兼多職”的心理教師根本無暇分身。
最后的結果就是:真正想要獲得專業成長的心理教師,往往不得不自己掏錢,并且犧牲休息時間,去參加一些線上或晚上展開的培訓,最終把自己搞得身心俱疲。
03
待遇無保證
缺乏有競爭力的待遇,也是心理老師的普遍心聲。
教育部印發的《綱要》及《中小學心理輔導室建設指南》(2015年)明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教師享受班主任同等待遇。但很多學校都沒能實現。
雖然很多學校心理老師不用做班主任,也可以直接算班主任的工作年限,算是一種福利。但一旦到職稱評定時,心理老師的尷尬就體現出來了:
由于心理老師的工作是無法量化的,沒辦法說開展了多少次咨詢,或者說做了多少次危機干預;而且又沒有所謂的期末考、高考帶班成績等,無法用成績來衡量工作成果,這就導致了心理教師在職稱評定中天然處于劣勢中。
而且考慮到絕大部分學校,都以提升成績作為教學核心,不與成績掛鉤的心理健康教學與輔導,更不會被校領導所重視。
大部分心理教師都陷在一個兩面不討好的處境中:想要認真開展工作,卻得不到學校方面的多少支持,難以做出有效成績,但一旦到評職稱、講待遇的時候,又因為拿不出工作成績,而被邊緣化。
結果就是,雖然有各種政策文件強調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心理老師的待遇還是沒有保證。
04
心理無保障
前不久,心榜訪談了北大臨床心理學博士徐凱文老師,在談到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時候,徐老師提到:
現在比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更迫切的,是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因為他們的職業倦怠和耗竭非常嚴重。
其中,心理教師的職業倦怠與耗竭,可能是最嚴重的。
一方面,很多心理教師要應對一大堆雜務工作,一直處在超負荷狀態。
另一方面,由于無法參加專業咨詢能力的培訓,導致許多心理教師在面對各種類型心理問題會感到力竭,覺得無法應對,久而久之,就會產生深深的自我懷疑和無力感。
而且,因為學生群體身處校園的特殊性——在學校可利用時間短,但要求高——學校的心理老師會比社會機構的心理咨詢師面對更高、更多的要求:既要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又不能耽誤孩子升學、考試。
兩者之間一旦出現矛盾,心理老師就兩面不討好:為了給學生進行心理健康咨詢/輔導,占用了學習時間,會被怪罪為耽誤學業;可如果不花大量時間去做學生心理工作,一旦學生因心理問題而出現過激行為,心理老師又會被指責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
心榜的后臺就遇到有心理老師抱怨自己的處境:
學校平時根本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但一旦學生出現任何問題,都會來找心理老師負責——學生學業壓力過大抑郁了,那是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導致的;孩子被父母雞娃雞得焦慮、抑郁了,那是心理健康教育不足導致的。
一切責任,似乎都變成了心理老師的責任,讓大部分心理老師不堪重負。
而且在現實里,依然有不少家長存在對心理健康問題的忽視或者認知誤區,有的家長認為,孩子在學校有吃有住,只要好好學習就行,不相信孩子會得抑郁癥。還有的家長認為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是“矯情,嬌氣”,恥于承認自己的孩子“心理有問題”。
一旦心理老師對學生展開心理輔導工作,就會被這些家長遷怒和攻擊,認為他或她耽誤了孩子的學習。最終,學生的心理/情緒問題需要心理老師來承接,而家長的怒火與不滿,也往往都需要心理老師來承受。
在這種情況下,心理老師的健康又怎么能得到保障?
而在心理老師的心理健康都無法保障的情況下,我們又如何能指望他們來保障學生的心理健康呢?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開展校園心理健康教育的第一步,應該是先保障學校心理老師的心理健康。
正面管心學院簡介:
正面管心學院是管理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二級管理咨詢師和本博士為核心團隊的專業厭學癥心理咨詢機構,管心學院的專業管心師,均具有專業的心理學或管理學專業背景,管理咨詢或心理咨詢的相關證書及咨詢經驗,以《正面管心學》為基礎,用”管理+心理“咨詢方式,全方位管心解決青春期孩子以厭學癥為主要表現的一系列問題!青春期,管心贏!學習管心贏心境!
想入行該問誰?
試試加入【正面管心學院】平臺主頁
適合:所有想成為管心師的朋友
分享:入行資訊、入行交流、個案演示、學習資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