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 蘇西·艾奇 著
歐陽瑾、宋安可 譯
解讀千年來英國君主的死因
揭露歷史上的陰謀與背叛
編輯推薦
在學校里和課本上,我們常常能了解到中世紀君主的死亡日期及其繼承人,但對于其具體死因則不甚了了,其中既有史料記載不全的問題,也有醫學知識欠缺的影響。如今,隨著我們掌握越來越多的醫學知識,對這些君主臨終情形的資料加以研究,終于能探究這些中世紀風云人物的死因了。他們的死亡方式堪稱五花八門,而且由于政治和權力斗爭的參與,他們的臨終情形往往令人毛骨悚然。本書利用一些中世紀和近現代的文件資料及后世挖掘墳墓時找到的物證,解讀歷代君主的死因,揭露夾雜其中的陰謀與背叛,同時,還帶我們重新審視了中世紀及近現代人面對死亡時采取的措施和態度。
作者簡介
蘇西·埃奇(Dr Suzie Edge)原本是一名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后來轉行到了臨床醫學領域,因為她想要更多地與人們進行交流,而不僅僅是面對試管中的病毒。她陸續擔任過不同醫學科室的初級醫生,包括傳染病、血液病、心理創傷和整形外科。最近她獲得了近代歷史專業(Modern History)的碩士(MLitt)學位。
蘇西向來都很留意那些殘酷的歷史細節,喜歡講述如何對待生前與死后的人體的故事。她在“抖音國際”(TikTok)上已經擁有32.5萬多名粉絲了,這些粉絲都很喜歡收聽她講述一些著名君主的臨終故事。
內容簡介
中世紀的人們往往相信君主受命于天,可實際上君主與其他人無異,不過是肉體凡胎,終究是難逃一死的凡人。但盡管同樣是凡人,他們的死亡卻有著深遠的影響,會改變甚至扭曲歷史的走向。過去的千年來,英國歷經了數次王朝更迭,有40多位君主名留史冊,史書上對于他們的死亡日期和繼承者記載得頗為詳細,但對于具體死因則不甚了了。
關于他們之死,既不乏常見之處,也有不少離奇可疑之點。胸口中箭的威廉二世是在森林中打獵時死于意外嗎?皮膚潰爛的亨利四世是得了麻風病還是梅毒?被謀殺的愛德華二世是被重物壓死的還是被燒得通紅的撥火棍捅死的?……
試圖在事發數百年,甚至上千年之后確定某位君主的死因面臨著諸多困難,但隨著考古挖掘技術的發展和醫學知識的進步,再加上史料中有關君主日常起居和臨終情況的記載,我們終于能夠嘗試著對這些君主進行回溯診斷了。
現在,就讓我們戴上橡膠手套,來一探千年來英國諸王的死亡內幕吧。
目錄
引 言 I
第1章
哈羅德·葛溫森:歿于1066年 001
第2章
威廉一世:歿于1087 年 008
第3章
威廉二世:歿于1100 年 015
第4章
亨利一世:歿于1135 年 021
第5章
斯蒂芬:歿于1154 年 029
第6章
亨利二世:歿于1189 年 034
第7章
阿基坦的埃莉諾:歿于1204 年 039
第8章
理查一世:歿于1199 年 041
第9章
約翰:歿于1216 年 049
第10章
亨利三世:歿于1272 年 055
第11章
愛德華一世:歿于1307 年 059
第12章
愛德華二世:歿于1327 年 064
第13章
愛德華三世:歿于1377 年 070
第14章
黑太子:歿于1376 年 075
第15章
理查二世:歿于1400 年 079
第16章
亨利四世:歿于1413 年 088
第17章
亨利五世:歿于1422 年 094
第18章
亨利六世:歿于1471 年 101
第19章
愛德華四世:歿于1483 年 106
第20章
愛德華五世:(可能)歿于1483 年 112
第21章
理查三世:歿于1485 年 118
第22章
亨利七世:歿于1509 年 124
第23章
亨利八世:歿于1547 年 131
第24章
亨利八世的6位妻子 139
第25章
愛德華六世:歿于1553 年 150
第26章
簡·格雷夫人:歿于1554 年 154
第27章
瑪麗一世:歿于1558 年 157
第28章
伊麗莎白一世:歿于1603 年 162
第29章
蘇格蘭女王瑪麗:歿于1587 年 170
第30章
詹姆斯一世(六世):歿于1625 年 174
第31章
查理一世:歿于1649 年 180
第32 章
奧利弗·克倫威爾:歿于1658 年(復歿于1661 年) 185
第33章
查理二世:歿于1685 年 190
第34章
詹姆斯二世:歿于1701 年 196
第35章
瑪麗二世:歿于1694 年 201
第36章
威廉三世:歿于1702 年 204
第37章
安妮:歿于1714 年 208
第38章
喬治一世:歿于1727 年 213
第39章
喬治二世:歿于1760 年 217
第40章
喬治三世:歿于1820 年 222
第41章
喬治四世:歿于1830 年 229
第42章
夏洛特公主:歿于1817 年 232
第43章
威廉四世:歿于1837 年 235
第44章
維多利亞:歿于1901 年 239
第45章
愛德華七世:歿于1910 年 245
第46章
喬治五世:歿于1936 年 249
第47章
愛德華八世:歿于1972 年 257
第48章
喬治六世:歿于1952 年 262
第49 章
伊麗莎白二世:歿于2022 年 266
參考文獻 275
致謝 279
精彩書摘
第3章 威廉二世:歿于1100年
威廉二世的綽號一點兒也不亞于他的父親(綽號“征服者”威廉和“雜種”威廉),他被稱為威廉·魯弗斯,意思就是“紅臉”威廉(William the Red),因為他有著紅紅的面色。魯弗斯并不是“征服者”威廉的長子,而是家里的第三個兒子。他們在新森林(New Forest)的一場狩獵事故中失去了哥哥理查(Richard),當時魯弗斯才10多歲。請記住這個重要的事實,后來它還會出現。顯然,新森林對王子們來說是一個危險的地方——或者說,理查死于那里的事實給30 年之后的某個人帶來了靈感。
魯弗斯還有一個哥哥,名叫羅貝爾。羅貝爾有一點兒桀驁任性,竟然站在“征服者”威廉的敵人,即法國國王一邊。盡管他最終與父親言歸于好,但羅貝爾沒有獲得英格蘭的王位。相反,他獲得了諾曼底公國,其中并不包括英格蘭。英格蘭給了魯弗斯。他們最小的弟弟亨利(Henry)沒有獲得土地,只是在父王駕崩之后得到了5000英鎊。亨利屬于那種得到什么東西時會斤斤計較,為了確保自己得到了承諾的數量,一分不差、一毫不少的人。父王最終下葬之后,兄弟們之間的爭斗便愈演愈烈,但亨利卻笑到了最后。
身為國王,威廉·魯弗斯的表現還算不錯。他捍衛了父親的王國,鎮壓了叛亂。他是一位受人敬重的軍事將領,享有勇敢和幸運的美譽。他以對忠心耿耿的士兵非常慷慨著稱,后者都樂于服從國王的命令,因為不忠會讓他們付出高昂的代價,受到嚴厲且殘酷的懲處。
然而,當時還是有許多人對這位國王心懷不滿,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教會。威廉已經擁有了軍事實力,并且犧牲了教會和叛亂貴族的利益,增加了他的個人財富。他遲遲沒有委任神職人員,以便他能夠將土地和財富為自己所用。他的態度顯然是反對教權和蔑視宗教的。他的宮廷雍容華麗、崇尚享樂,因此在修道編年史家對威廉·魯弗斯的描述中也毫不掩飾地充斥著同樣的輕蔑之情。這些編年史家碰巧都是虔誠之士,受到了魯弗斯的蔑視,因此他們便把魯弗斯描繪成了一個揮霍無度的人和好色之徒,而最糟糕的是,他還是一個不敬上帝的人,因此后來的遭遇就是罪有應得了。
魯弗斯后來的遭遇,發生在1100年8月初一個天氣晴好的日子里。那天,威廉醒得很早,因為前一天晚上他喝了很多的酒。他是從夢中驚醒的;他夢見自己與魔鬼進行了交談,而魔鬼對他說,第二天就會去見他。僧侶們也曾告訴他,說他們看到了一些幻象,預示著即將發生可怕的事情。威廉既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也沒有對此感到煩惱;于是,那天下午,他們便去打獵了。
他們準備就緒之后,威廉便把他的兩支箭遞給了同行的普瓦領主(Lord of Poix)沃爾特·提利爾(Walter Tyrell)。“好箭應配好射手”(Bon archer, bonnes flèches),他說。我們也許會想知道,那些箭矢之上是否真的刻有威廉的名字。
威廉的弟弟亨利當時正在那片森林里的另一支狩獵隊里打獵。狩獵開始了。一頭牡鹿跑了過去,沃爾特·提利爾引弓瞄準,射出的箭掠過一棵樹之后,射中了國王的胸膛。這可不是好事。一支利箭若是穿透胸部,鋒利尖銳的鐵制箭頭插入肋骨之間,就會擊中肺部組織或者重要的血管,甚至是擊中心臟。射中肺部將意味著肺部組織向外界敞開,空氣和血液就有可能被吸入胸膜(即肺部內膜)與肺組織之間的腔室當中。這種血氣胸不但意味著肺部無法正常發揮功能,不能交換活細胞所需的氣體,由此帶來的壓力還有可能對心臟造成擠壓。像主動脈(將血液從心臟輸送到其他身體部位的動脈)這樣的重要血管一旦被刺穿,就會讓血液大量噴溢到周圍的組織中。心臟的每一次跳動,都會讓更多的血液在不應該有大量血液的部位淤積起來。隨著心臟泵出的血液越來越少,身體就會出現血壓下降的癥狀,而心臟會開始更加有力、更加快速地泵出血液。兒茶酚胺(應激激素)將被釋放,它們會讓血管收縮,增加心臟的活動,而心臟則會竭盡全力去彌補供血的不足。魯弗斯很可能一直在大口大口地喘氣,因為他的身體正在努力為組織提供更多的含氧血液;到了此時,他的身體組織(尤其是大腦)都想知道體內的血液究竟去了哪里。假如血管上噴出血液的撕裂之處沒有修補好,那么這些補償機制就會徒勞無用。
周圍組織中這種大量淤積的血液若是繼續增多,就會擠壓到心臟本身,而逐漸增加的壓力就會導致壓塞(即壓迫心臟),讓心臟無法動彈,使心臟沒有空間來填充并將血液泵出。假如鋒利的金屬箭頭刺穿了心臟本身,受損的心肌馬上就會難以協調心臟的擠壓和泵血功能了。在這兩種情況下,最終結果都將是心臟無法泵血或者無血可泵。
就在他的身體努力進行彌補,試圖讓他在大量失血的情況下仍能維持生命的同時,威廉折斷了射中他的那支利箭的箭桿。他倒到了地上,導致剩下的箭桿更深地扎入了胸腔,就此咽下了最后一口氣。要想在這樣的傷情中留得性命,您需要立即進行院前的緊急手術來止血。心肌會出現纖維性顫動,因為心臟無法再有效跳動,心肌的運動也會變得不穩定起來。就威廉·魯弗斯來說,這種傷情所需的醫療護理完全是這位12世紀的國王的同行之人無法提供的。再說,他的隨行人員反正也都跑得沒影了。他們可不想在一位死去的國王身邊被人逮住,或者承擔國王之死的責任。一位國王的尸體竟然被隨行人員棄之不顧,這個故事再度代表了一個恐懼的時代。提利爾逃之夭夭,先是到了法國,后來又參加了十字軍東征。他沒有參加這位已故國王的葬禮。參加葬禮的人不多,連國王的弟弟亨利也沒參加。
當時,沒人留下來處理這位剛剛死去的國王的遺體。這是人們都很熟悉的一個故事;我們得知,13年前,他的父王“征服者”威廉的情況也是如此。國王駕崩意味著改朝換代,意味著新王繼任之前可能出現無法無天的局面。一些仆役被留下來搬運這位國王的遺體。他們把遺體拖到一輛馬車上,青紫色的血液不斷滴落到他們的衣服和手上。放在馬車上送往溫徹斯特(Winchester)的時候,國王體內的最后一絲空氣便從他喉嚨里冒著泡沫的血液中汩汩地冒了出來。
威廉·魯弗斯沒有子嗣。王位繼承人只能是他的一位兄弟,不是羅貝爾就是亨利;由于羅貝爾當時不在英格蘭,因此亨利抓住了機會。聽到王兄的死訊之后,亨利即刻騎馬啟程,但他沒有趕往哥哥的身邊,而是趕往了溫徹斯特。
對于那天發生的事情,人們的說法可不止一種。另一位作家,即法國圣德尼修道院的塞熱留斯院長(Abbot Sergerius of St Denis)聲稱,當天他的好朋友提利爾根本就不在那座森林里。提利爾在臨終之前也沒有就此事進行懺悔,而臨終之時通常都是人們坦白一切罪孽的時候;因此,他或許確實沒有做出我們的史書強加于他的那件卑鄙之事。那些相信國王遭到了暗殺的人則提出,提利爾是位神箭手。他并非箭法不行,所以不太可能是意外射中了國王。
幾天之后,也就是1100 年8月5日星期天,亨利沒有到溫徹斯特參加王兄的葬禮并進行悼念,而是去了倫敦,由莫里斯主教(Bishop Maurice)加冕,成了英格蘭國王亨利一世(Henry Ⅰ)。他想搶在參加十字軍東征的哥哥羅貝爾·柯索斯返回之前盡快登基。在這個沒有國王就意味著沒有法度的時代,人人都是樂見一位新王如此迅速地加冕的。
就在森林中發生這些不幸的事件之前,由于魯弗斯蔑視教會和他的不虔敬之舉,教皇一直都想把他革除出教。然而,亨利卻獲得了教會的支持。亨利統治期間的修士編年史家在他們對威廉二世之死進行的撰述中,并不敢提出他是死于暗殺的指控,但我們可以。亨利有暗殺的動機,在魯弗斯死后對其遺體不聞不問,而且有意思的是,他還見證了自己的哥哥理查和侄子(也叫理查,此人是羅貝爾·柯索斯的兒子)之死,而這兩人竟然也是在那座森林里狩獵時意外中箭身亡的。聽到王兄的死訊之后,他一刻也沒有耽擱。他徑直趕往溫徹斯特的王室國庫,僅僅3天之后就加冕了。這些事情中,哪一件都不像是一個清白無辜的兄弟能干出來的。
我們如今很難查明威廉·魯弗斯的遺骸,就算不像查明魯弗斯本人的情況那樣困難。他原本安葬在溫徹斯特大教堂(Winchester Cathedral)里,但他的遺骸后來卻不知所終了。數百年來,人們一直認為威廉·魯弗斯的骸骨跟其他的盎格魯—撒克遜君主和幾位主教的骸骨放在一起,存于溫徹斯特的6個地下藏尸所里。這些骸骨都是在其原墓遭到洗劫之后收集來的,雖然如今有份名單稱它們可能屬于12 個人,但沒人確切地知道這些骸骨究竟屬于誰。最近的DNA 分析已經表明,這些骸骨來自22位不同的人物,但其中只有一人的身份能夠確定下來,此人就是諾曼底的愛瑪王后(Queen Emma of Normandy)。威廉·魯弗斯雖然沒有安息,但如今至少不會像他在那天被隨行人員拋棄一樣,孤零零地獨自躺在棺材里了。
新森林里有一塊石碑,標出了如今我們講述的這個故事在900年前的發生之地。那里到底是王室一場可怕事故的發生地,還是一樁恐怖謀殺案的現場,我們永遠都不得而知了。我們很難想象,威廉的弟弟亨利一世曾去那里悼念過他。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