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媒體報道,在8月8日的下午,日本宮崎縣附近海域發生7.1級地震,之后日本氣象廳針對九州島以及四國島的太平洋沿岸發布了海嘯預警。
雖然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較深,對日本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但是由于震中位置位于日本南海海槽附近,日本有關方面擔心此次地震可能會對南海海槽造成影響,因此在地震發生后,日本氣象廳發布了“日本南海海槽地震臨時情報——巨大地震注意報”,這是日本氣象廳有史以來發出的首個巨大地震警報。
什么是“巨大地震”?
從專業的角度來看,巨大地震通常指的是震級非常高,具有極大破壞力的地震。具體來說,巨大地震通常指的是震級大于等于8級的地震。震級是衡量地震大小的一個重要指標,通常用字母M表示,地震愈大,震級數字也愈大。每相差1.0級地震級別,地震釋放的能量約差32倍,而每相差2.0級,能量則相差約1000倍。
日本氣象廳發布的“巨大地震注意報”是針對日本南海海槽地區可能發生的巨大地震風險的預警。南海海槽是一個地震活動頻繁的區域,歷史上曾多次發生8級以上的大地震,如1707年的寶永地震、1854年的南海地震以及1946年的南海道大地震等。這些地震不僅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還引發了嚴重的海嘯等次生災害。
日本氣象廳發布此類警報的目的是提醒公眾和相關機構注意可能發生的巨大地震風險,并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這包括加強地震監測和預警系統的建設、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制定和實施有效的應急預案等。
日本南海海槽
日本南海海槽是一個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接處的地質構造,基本是從日本靜岡縣駿河灣延伸至九州以東海域,大致位于日本東南沿海及其近海地區。
日本南海海槽的形成與板塊運動密切相關。具體來說,是菲律賓海板塊向西北方向俯沖到歐亞板塊下方而形成的。在這個過程中,板塊間的摩擦和應力積累導致了地殼的變形和斷裂,最終形成了南海海槽這一地質構造。
隨著板塊運動的持續進行,南海海槽地區的地殼將繼續受到擠壓和變形,從而可能引發更多的地震和海嘯等自然災害。
日本南海海槽地區的地質構造復雜,包括板塊俯沖、斷層活動等,這些構造活動導致了地殼的強烈變形和應力積累,為地震的發生提供了條件。歷史上這個區域曾多次發生大地震,如1707年的寶永地震、1854年的南海地震等。這些地震不僅震級高,而且往往伴隨著海嘯等次生災害,對當地生命財產造成巨大威脅。
值得一提的是,在南海海槽中,有一段約125公里的區域被認為是最有可能發生超級地震的地方。這個區域被稱為南海海溝巨大地震源區,其面積約為5000平方公里,相當于一個大城市的大小。這個地震源區的存在使得南海海槽的地震具有非常高的破壞力和危險性。
為什么南海海槽對日本地震影響這么大?
南海海槽對日本地震影響如此之大,主要源于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地質構造以及板塊運動特性。
南海海槽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這是地殼運動最為活躍的區域之一。板塊間的相互作用導致地殼應力的積累和釋放,易于引發地震,從歷史上看,南海海槽沿線地區是地震多發區是不容置疑的事實。
從地質構造上看,南海海槽是菲律賓海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形成的。這種俯沖作用導致地殼物質在深處發生熔融和變形,形成巖漿和地震波。當巖漿積聚到一定程度或地殼應力超過巖石強度時,就會發生火山噴發或者地震。同時,海槽地區存在多條活動斷層,這些斷層在地震時容易發生錯動和破裂,進一步加劇地震的破壞力。
從板塊運動看,菲律賓海板塊以每年約4-6厘米的速度向歐亞板塊俯沖,這種持續的板塊運動導致地殼應力的不斷積累和釋放。在板塊俯沖過程中,地殼應力逐漸積累。當應力超過巖石強度時,就會通過地震的形式釋放出來。由于南海海槽地區板塊運動活躍,因此地震發生的頻率和強度都相對較高。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影響下,日本南海海槽區域所發生的地震,具有震級高、破壞力強、影響范圍廣等特點,這也是此次日本在南海海槽附近區域發生地震后,發布歷史首次“巨大地震警報”的原因之所在,實在是被地震頻發折騰嗆了,同時也是害怕繼續發生更大地震的一種警覺。
因此,日本氣象廳一位官員表示,即便后續幾天沒有發生地震,預計南海海槽附近未來可能爆發大地震。但具體哪一天發生,實在是預測不出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