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灰犀牛,不但不躲開,甚至加速迎頭撞上。
今年,我們目睹許多類似的不幸,有深深的無力感。無論個體還是企業,都存在路徑依賴,無法從過去成功的增長模式中抽身,眼睜睜看著船下沉。
2020年初夏,一位有過醫保部門任職經歷的官員倪滬平發出警告:中國的藥店行業已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供給遠遠超過需求。
按照倪博士的標準,藥店和參保人員服務比回歸到1:6000時(按照國際上一般規律,單家藥店服務6000人),才有可能實現市場均衡,那么,合理的藥店數量為23萬家左右。事實上,2020年末全國零售藥店門店總數已達到55.39萬家。
今年6月突破70萬家。
藥店墳頭蹦迪,擴張上癮。7大上市連鎖藥店,2022年新增門店10166家,2023年新增門店15791家。
我國終于成為世界上少有的單間藥店服務低于2000人的醫藥零售市場。今年前5月藥房股還是醫藥最后的堡壘,但抱團瞬間崩潰,處方外流、市場下沉、非藥板塊增量、集中度提升的邏輯全部不堪一擊。
藥店失勢有著繁雜的因素,但可以用簡單的供需模型來解釋,消費下滑、個賬減少、線上比價、監管趨嚴、外賣買藥都造成需求端收縮。
但墳頭蹦迪根本停不下來,供應端還在加碼。2024H1,全國藥店數量新增1.5萬家。國大藥房預計每年新增門店數量10%左右(不算投資并購),益豐藥房計劃2024年開店4000家,大參林2024Q1新增門店841家,老百姓計劃2024年開店3500家,一心堂2024Q1開店579家,漱玉平民計劃2024年新增門店3400-3500家,健之佳2024年Q1新增門店147家。
藥店的全盛時代一去不復返,需求正在轉移或萎縮,但不會消失,其線下場景服務的價值不可取代,剩下的問題是何時見底?
除非出現閉店潮,那么全國藥店數量縮減到多少家才合理?
左圖:國內零售藥房店均訂單量(單-月度數據) 右圖:國內零售藥
01
業績斷崖式惡化
過剩的痛苦無處不在。
國大藥房受行業政策變化、市場競爭加劇以及企業發展階段調整的影響,2024H1凈利潤-0.14億元,成為首個正式確認虧損的上市連鎖藥店。
一心堂預告2024Q2凈利潤中值5915萬元,同比下降78%,環比下降76%。健之佳預告2024Q2凈利潤中值1074萬元,同比下降87%,環比下降79%。這兩家總部位于昆明的連鎖藥店業績斷崖式惡化,差一點步國大藥房虧損的后塵。
健之佳2024年中期業績預減公告直陳供需失衡的嚴峻形勢。在供應端,市場及行業競爭加劇,醫藥零售市場規模增速較低,與高專業服務能力藥店不足但低產出藥店數量過剩且持續高增長的矛盾凸顯,行業內卷日趨嚴重。在支付端(需求端),門診統籌醫保政策推進不及預期,集客紅利尚未呈現;醫保個賬減少影響顧客消費行為,公司一季度醫保結算收入(以醫保個人賬戶收入為主)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由上年同期48%下降至42%,二季度無明顯提升;醫保合規監管持續加強,行業價格專項治理、比價系統上線、線上醫保結算,對行業發展的影響進一步深入、疊加。
回到更宏大的視野。隨著藥店數量遠超奶茶店,單店營收被稀釋,單店服務能力由3000-5000人逐步下降,個別地區僅有1000人左右。近三年來藥店的日均人效、坪效持續走低,2023年,連鎖藥房日均人效、坪效分別已經降至1344元/人、72元/平方米,均較2018年水平下降15%。
先看海外數據。2018年,美國藥店單店平均服務6250人,單店日均銷售80136元人民幣;日本調劑藥局單店平均服務2299人,單店日均銷售22416元人民幣;日本藥妝店單店平均服務6285人,單店日均銷售61922元人民幣。
再看國內數據。據中康咨詢,2024年1月-7月,實體藥店每日店均銷售額均值約為2988.7元,同比下降9.98%,其中,實體藥店店均訂單量均值約為41.87單,同比下降1.51%,實體藥店平均客單價約為71.3元,同比下降8.58%。
隨著醫保上線“藥品比價”功能,客單價繼續下滑,成為短期壓垮行業的稻草。2024年第30周(07.28-08.02)每日店均銷售額為2716.7元, 平均客單價為69.5元。
一個字,絕,兩個字,絕望。
02
管不住擴張的手
中國醫藥物資協會研究院院長趙飚認為,70萬家大約會是中國零售藥店增長的極限。
現在天都頂破了,還剎不住車。
沒有人是愚蠢的。健之佳審慎應對風險,確保存量老店有力應對行業競爭、存量新店和次新店穩健增長,強化降租、控費,大額虧損門店扭虧或遷址“騰籠換鳥”,中后臺部門全面凍結編制,嚴控資本性支出項目。益豐藥房董事長高毅認為,
“從2024年開始,藥店的門店數量將呈現下降的趨勢,我們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活下去,做得長久比做強做大更重要。”一心堂也認為后續藥店數量會有所下降,2024 年上半年,公司大量新開門店導致運營成本費用增加,以及競爭環境的加劇,老店同比銷售下滑,導致凈利潤下降。
但管不住擴張的那只手。健之佳盡管如履薄冰,大幅調降年度拓展計劃,然而2024年還是要開店400家左右。益豐藥房2024Q1新增門店670家,全年計劃自建1800家,并購700家,加盟1500家。一心堂被國家醫保局約談后不久,再度拋出擴張計劃,擬合計收購藥店83家。重申全年擴張計劃不變,截至2024年一季度擁有直營連鎖門店10746家,二季度門店拓展情況跟一季度情況差不多,未來將按當前計劃繼續進行門店的拓展。
這是典型的囚徒困境。門店數量下降對集體是有利的,但個體的理性選擇是擴張,行業集中度提升帶來成長性,規模效應帶來成本優勢,而且新店和次新店受醫保政策影響較小,增長穩定且接近拓展模型。結局是導致集體非理性——個體因為自己的聰明而作繭自縛,或者損害集體的利益。
于是,我們看見一場賽跑,一邊是2024Q1、Q2分別閉店6778家、8792家,另一邊是2024H1整體藥店數量仍增長1.5萬家,供應端膨脹的趨勢暫時難以看到拐點。
交給市場自發調節吧。
據中康CMH《2024半年度藥店生存報告》,今年1-5月全國藥店零售市場規模約2178億元,同比下滑3.7%,縮水的市場規模卻被更多門店分攤爭奪,24Q1同比23Q1門店數增加7.7%(近5萬家門店)。今年1-5月72%的門店生意出現下滑。如果按照頭部連鎖門店35%毛利、5%凈利計算,一家門店營收下滑15%將觸達盈虧平衡線。保守預估,2024年1-5月有超過45%的門店虧損,5月這個數據提升至54%。有資深人士表示,一般一家店連續6-9個月虧損,就會閉店。按上面的預估虧損門店比例,如果當前門店數量減少45%,與眾多專家預估的未來將逐步回落至40萬家店附近的判斷基本一致。
40萬家店的終極想象,顯得過于血腥,也過于理想化,頭部連鎖不甘天命的擴張努力,將使行業見底、產能出清的時間推遲。
實體藥店的市場份額被線上蠶食 據建銀國際
藥店還有來自另一個戰場的對手,使得產能過剩的矛盾更為突出。據建銀國際,因為價格低廉和送貨迅速,非藥品種已轉向線上為主,在過去5年,線下藥店已被醫藥電商奪去2300億市場份額。
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線上醫保急速放開,據《健聞咨詢》,醫藥零售O2O的市場規模會有4-5倍的增長空間,總量接近甚至超過線下部分。未來,沒有接入線上醫保系統的單體店鋪可能被淘汰,但與美團、京東、餓了么、叮當快藥這些O2O平臺合作線上醫保購藥,實體藥店可能面臨抽成手續費擠壓,日漸失去話語權、定價權,淪為平臺打工者。
京東健康表面上停滯,2024H1收入283億元,同比增長4.6%,其實暗含拐點,凈利潤率已經超過所有線下藥店,2024Q2收入150.77億元,環比增長13.6%,經調整凈利潤18.9億元,環比增長150.7%。
以上帝視角來眺望行業、公司以及企業家的興衰變遷,充滿黑色幽默,我們知道他們沒有做對,他們也知道他們沒有做對,但仍然無可挽回地走向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