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下場,“手撕”銀行,打響金融內戰!
最近,資本市場發生了一件大事,影響你的身家財富。
8月8日,中國銀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發布公告稱,部分中小金融機構涉嫌操縱國債價格和利益輸送。其中有4家農商行,已經移交央行實施處罰。
與此同時,中國央行還多次公開、或通過其旗下《金融時報》發聲,提示國債市場存在“過度投機風險”。
你肯定會好奇,國債的背后是國家信用,難道也有風險么?
沒錯。國債雖然不會違約,但是它的價格是隨市場波動的。
5年前,中國的金融資本曾瘋狂涌入房地產市場,吹出了巨大的“房價泡沫”。今天,金融資本再度轉戰國債市場,正在吹出“債券泡沫”。
要知道,你的每一筆銀行理財產品,都在投資債券。一旦這個“債券泡沫”破滅,會對我們的身家財富,產生什么樣的影響?
接下來,就聽柏年來給你好好分析分析。
一、債券炒作,問題在哪?
一直以來,我們聽到的“投資者教育”都是:國債是最沒有風險的投資品種。
每個月10號,財政部也都會通過銀行柜臺,向普通大眾發售儲蓄國債。
既然老百姓都可以買國債,金融資本買一些,怎么就有問題了呢?甚至還惹怒了央行。
這里面,門道可大了。
其中存在4大問題:
第一大問題,金融資本“非理性”瘋搶國債,是在“做空中國經濟”。
稍微了解債券的人可能知道,債券的價格和經濟基本面,基本上是相反的。
當經濟下行壓力大的時候,內需弱、通脹低,央行通常都會通過降息,來支持經濟。
這樣一來,包括國債在內的各項債券利率,都會隨之下降。債券的市場價格就會上漲。
至于為什么漲?這里面計算公式略復雜,我們只需要知道“利率越低,債券市場價格越高”這個結論就好。
而當前,一些金融資本瘋狂搶購國債,帶來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國債利率的下降幅度,遠遠超過央行的降息幅度。
市場價格漲了非常多、存在泡沫。
數字上看,2023年初以來,中國央行共降低5年期LPR、也就是我們的房貸利率45個基點(0.45%)。
但是呢,同一時期10年期國債利率下降了70個基點(0.70%),30年期國債利率更是下降了85個基點(0.85%)。
換算一下,30年期國債的市場價格,在1年多的時間里上漲近20%,一躍成為了全中國最優秀的金融資產。
但是在這背后,意味著部分金融資本在押注,中國經濟會越來越差。甚至會像隔壁日本一樣,陷入“失去的30年”,最后走入零利率時代。
你就說,這是不是“政治不正確”?
而且,光嘴上看空經濟也就算了,很多人天天喊“中國經濟崩潰論”,官方也沒拿他們怎么樣。
真正危險的是第二條——金融資本吹出債券泡沫,會釀成巨大的金融風險。
二、金融風險,不容忽視
2023年初,美國硅谷銀行破產的事情,曾鬧得轟轟烈烈,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了。
當初硅谷銀行的風險,和現在這些金融資本們正在制造的風險,是一模一樣的。
它們干的事情,都是拿儲戶的錢,去投資超長期限的國債。
國債期限越長,等降息的時候,債券價格就會漲的越多,銀行的賬面盈利也就越豐厚。
以這次被處罰的4家農商銀行為例。其中有一家銀行是上市公司,我們可以看到它的財報。
根據該行財報披露,2024年一季度,該行“交易性金融資產”規模。較上年末增長52%,大幅高于全行4.5%的總資產增速,意味著投機氛圍濃厚。
同時,得益于債券價格上漲,該行的投資收益,更是夸張地同比增加了169%。
如此高的盈利,直接就會帶來該行股東、管理層、投資人員獎金分紅的提升。
但是,代價是什么呢?
代價是,等到中國經濟好轉,或通脹升溫、利率上漲——就像這兩年的美國一樣。這些銀行所投資的債券價格就會大幅下跌,引發虧損、嚴重的將直接破產。
那你說,虧損、乃至破產的風險,這些銀行的管理層看不到么?
當然看得到。
但是呢,由于我國有過一段“金融自由化”的歷史,目前很多中小銀行的實際掌控者,是民企和個人。
在這些民間資本眼中,銀行就是“提款機”。當期賺了錢、就要當期分紅,哪管你什么金融風險。
2年前,曾鬧得風風雨雨的“河南村鎮銀行”事件,股東也是這樣的民企。最后銀行破產,所產生的虧空還得由儲戶和政府承擔。
正是為了防止這樣的事件再度發生,現在央行率先出手,堅決制止這種“利潤留給自己、風險留給國家”的不法行為。
體現出了我們防范金融風險的堅定決心。
三、弱化金融服務實體功能
但是呢,這口“鍋”也不能全扣到民間資本頭上。
因為有許多的國有股份銀行,也參與了市場炒作,成為了債券泡沫的“幫兇”。
那它們又是什么原因呢?
一個詞——“懶政”。
銀行的本質工作,應該是給需要資金的人放貸款,合理運用金融資源,支持實體經濟。
但是呢?
這兩年,確實是因為疫情之后,中國經濟復蘇遭遇波折。房地產業持續衰退,海外的大環境也不好,高利潤、低風險的貸款放不出去。
在這個背景下,按道理銀行應該更加細致的鉆研業務,將資金送到最需要的人手里,同時精準識別風險。
可是,因為它們“懶政”,有難度的生意不愿意做。
既然沒辦法像過去那樣躺著賺錢,那干脆就不放貸了,把手里的錢拿去買國債。不務正業,它們覺得也挺好的。
于是乎,很多的國有銀行,也成為了這次債券泡沫的“幫兇”。
你想,銀行都把錢拿去買國債了,哪里還有錢支持中小企業呢?最后民間“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還是沒有解決。
這就是很多銀行,沒有充分履行社會責任,懶政造成的結果。
最后一個問題,債券泡沫興起,會嚴重分流股市資金,削弱今年股市改革的效果。
今年一季度股市震蕩之后,咱們的證監會主席換了人,并且推出了非常多的股市改革和利好政策。國九條、強制分紅、強制退市、嚴把上市關等等……
但是到目前為止,這些改革至少從盤面指數上看,還沒有起到很好的效果。
為什么?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債券市場一直在漲。
我國債券市場總市值高達170萬億元,是股票市場市值80萬億的兩倍。
這么大的資金蓄水池,如果池子里的水一直在漲,那必然是因為抽掉了其他池子里的水。
就好像過去十幾年,中國樓市好的時候、股市一般不好。股市好的時候、樓市一般不好一樣。資金都是輪動的。
現在,樓市是蕭條下去了,資金變為了在股市和債市中輪動。如果債券表現一直非常好,“賺錢效應”非常顯著,那資金還怎么會把錢投到股市里呢?
所以我們能觀察到,就是因為債市太好了,股市顯得非常冷清。最近幾個交易日,A股的日成交量甚至低到5000億元以下。
所以,為了把股市扶起來,央行必須出手,終結當前債券的牛市。
你不要覺得很奇怪,一個國家的央行,為什么會做空本國的國債呢?這個操作,也是為了扶起本國的股市。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央行下場抓人、掀起金融內戰、終結債券牛市的四個原因:
第一,唱響經濟光明論,打擊中國經濟的做空者;
第二,防范債券泡沫和中小銀行的風險積累;
第三,督促銀行回歸貸款業務本源,杜絕懶政思維;
第四,改變市場資金流向,支持股市回暖。
四、央行下場,為何是現在?
但是在這里,我們又要問了:從2021年以來,中國的債券牛市已經經歷了3年多的時間。為什么直到現在央行才開始出手,打擊債券多頭,做空自己國家的國債?
這個時間點,也非常值得研究。
當下是個什么時間點呢?是9月美元即將降息,全球資金風向即將轉變的關鍵時刻。
過去3年多,客觀上因為經濟基本面“美強中弱”,美聯儲在加息、吸引全球資本回流,這個趨勢我們是無法阻止的。
2023年,中國外商投資同比下降13.7%,跌幅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最大值。
所以我們的央行只能通過不斷降息,自己放水來支持經濟,否則中國經濟就有可能“缺血”。
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美元即將降息,全球資本有望回歸中國。
可是注意了,這里面有個大前提,那就是國際資金來到中國,要有錢賺。我們的股市沒有人氣,國債利率又這么低,怎么說服外國資本投資中國呢?
畢竟,全世界不只有美中兩個國家,還有日韓歐洲、印度越南。國際資本從美國撤出,完全可以投到其他新興市場去嘛。
所以現在,我們就要先做出表率,證明國內是有投資機會的,股票是可以上漲的,債券的收益是可以提升的,這樣才能引導國際資本重新回流——形成“由美向中”的新趨勢。
這是一步大棋。
如果“美元降息”的這個關鍵時點我們沒抓住,沒有抓住這一波資本流入的機會,就可能會影響未來幾年中國經濟的發展前景。
所以到這里你才能理解,為什么是現在,央行開始主動下場、干預市場。
五、理財影響
最后,簡單講講對我們老百姓理財的影響。
現在基本上每一個銀行理財產品,都會投資債券。近期央行在給國債市場“擠泡沫”,債券價格下跌,已經影響了不少產品的收益和凈值。
我給大家這么幾個建議:
第一,是最近盡量避免新增投資中長期債券型基金、中長期封閉式理財產品。因為債市的調整,可能還沒結束。
第二、如果你已經持有了上述產品,并且產品的凈值有所下跌,建議忽略產品的短期波動,重視長期收益。
因為理論上,債券只要持有到期、發行人不違約,哪怕期間有各種各樣的市場價格波動,都是不會虧損的。
第三,如果確實厭惡這種價格波動。
短期的資金,你可以放到貨幣基金、現金類理財產品里,就是收益低一些。
稍長期限的資金,可以買固定利率的銀行定期存款、大額存單。
更長期限的資金,可以買固定利率的理財型養老保險,例如增額壽險、年金險等等。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關于理財的技巧和竅門,以及資本市場觀點,歡迎加入我的私密粉絲圈子,柏年會在圈子里和鐵粉們共同探討。
另外,圈子里也有專屬作品和課程,歡迎加入。
感興趣的朋友可+:tides100,做更多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