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鄧小平思慮再三后,決定為彭德懷平反。
這是一個很復雜且艱難的事,需要莫大的毅力和勇氣。
因為,前核心領導人說過,對于彭德懷,“不能給以平反”,第二任國家主席也說,“別人都可以,唯獨彭德懷同志不行”。
華國鋒問鄧小平:“你當年不也反對彭老總嗎?”
鄧小平說:“他當年是正確的,我和多數人是錯的!”
彭德懷到底因何沉冤?鄧小平說他是對的,他對在哪里?
彭德懷人生的轉折點,是在1959年的廬山會議之后。
會議上,彭德懷針對事實,給毛主席寫了一封信,指出大躍進后出現的逛熱、浮夸等現象,提醒務必注意。
哪曾想,這封信讓他遭到懷疑,認為這是表現出了“資產階級的動搖性”,接著被多人輪流批判,最后背上“反黨集團”的罪名。
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數人的手里,彭德懷提出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后,1959-1961年三年里,終以沉重的代價來驗證他是對的。
這三年,在1980年前后有兩個不同的叫法,之前叫“三年自然災害”,之后改稱“三年困難時期”。中外叫法也不同,西方學者稱其為“大躍進饑荒”。
無論怎么叫,這三年有人餓肚子就對了。
劉少奇深入調研后,意識到是政策出現問題,一個是大躍進,另一個是犧牲農業發展工業,再遇上自然災害,導致大困難。
鑒于彭德懷的前車之鑒,劉少奇不好直接點出本質,而是委婉地說:“三分天災,七分人禍!”
這場災難到底有多嚴重呢?
在《大躍進親歷記》一書中,毛主席的秘書寫道:安徽鳳陽全縣,死跑而空的村莊27個,死絕8404戶……
1962年,人們終于走出困難,并對政策進行反思。
按理說,彭德懷是因為指出大躍進的客觀問題后,才被拿下的,而事實證明他是對的,應該還他清白。
然而,同年舉行的七千人大會上,不少人都得到了平反,唯獨彭德懷沒有。不僅如此,他還在“反黨集團”之外,多了一頂帽子——“國際背景”。
就是說,他落難的原因,已和他在廬山上的那封信沒有關系,是因為其他的事情。
鄧小平決定給彭德懷平反后,經綜合、嚴謹的調查,彭德懷是清白的,很多罪名都是別人刻意為他套上去的,如“抗戰時貪污黃瓜”……
1978年11月25日,華國鋒代表中央政治局宣布對彭德懷的調查結果:沒有證據表明,彭德懷里通外國,應予否定。
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彭德懷正式得到平反。
12月24日,彭德懷、陶鑄的追悼會在北京舉行,鄧小平等中央領導人參加。這是為得到平反昭雪的黨和國家領導人,召開的第一個追悼會。
彭德懷雖然等來了正義,但是此時他已去世多年,這個正義對他來說,來得太遲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