喵~大家周四好呀~
今天來寫個上一期“擺爛驚喜”的續集吧。最近一周,身體受到節氣影響不舒服的感受有些嚴重,靜養為主,順便思考人生,安靜等待時間流逝。
我最近又有一個發現——看見我是怎樣被自己的慣性思維限制住的。
8月份因為“擺爛”,我站在了一個以前從未有過的視角——以純粹不干預的、觀察者的角色看自己在做些什么。結果發現,自己多年以來引以為自豪的有些特質,其實恰好是我的限制。
以我的一個工作習慣來說,我非常喜歡花大力氣去做“上下游改造,使大家都統一用我的標準”。我會讓甲方按照我寫的模板給到brief,讓供應商按照我的方式命名每一個文件、按照我的check list做檢查,乃至工作流中的細節,都會給到他們樣板。當然啦,我會說服大家,聽我的話工作效率是最高的。
這樣的好處是提前采集到客戶真正的需求,而且嚴謹、有秩序,跟我合作的項目極少有返工的情況出現。壞處是,我真是心力交瘁了。
這個月,在一次跟客戶探討問題之后,我意識到自己越界了。我的邊界應當是“在服務范圍內盡可能滿足客戶需求”,但我不應該聽說客戶內部流程有啥啥問題,就要跑去想給人家建議。那是人家內部的問題,關我啥事呢?7月份我剛講了兩場主題是《身份》的課,轉頭來發現自己身份沒站對。
我覺察到自己有個慣性。當有一個人來問我問題的時候,不管這個人是陌生人、讀者、朋友,或者合作方,我都會有個下意識的念頭:別人來找我求助,我就必須幫他解決問題,這就是我的責任。
我的天!這個“下意識”已經有了30年了,我最近才看到它!有這樣一個下意識的念頭在,我不累誰累呢?
上周我說“有一條捆在自己身上5年的繩索,我全然不知。終于看見,并且把它解開了”。這周我看見了“為什么我之前一直沒有看見捆綁自己繩索的原因”,那是一個很殘酷的事實——每個人都是有一套自己慣性思維的。調用這些思維的時候,其實繩索就開始工作了。
比如說,“無論誰來找我,我都認為自己要幫他解決問題”這就是一條繩索。
阿德勒心理學有個非常知名的“分離課題”的理論。其實真正做到每個身份都歸位、課題完全分離是非常非常難的。難在大部分情況下,你壓根意識不到哪些是別人的課題。
就像我以前,例如對互聯網上大家有爭論這種事情,我覺得那是別人的觀點、別人的課題。或者身邊哪個朋友我看到他的模式很擰巴,他自己不來求助我,我就覺得那是他自己的事情。我還覺得自己“分離課題”做得挺好的。
可是,我會認為:別人都來求助我了,這個包袱我接不是很正常嗎?這是我的工作,我用心一些不是應該的嗎?這些就是我的課題呀。
其實并不是。以幫助人來說,那個人自己才是因,我只是他的助緣,他是種子,我是陽光、空氣、水。我老覺得自己能幫別人解決問題,是陽光替種子干著急,“你怎么還不發芽”。喏,這是身份站錯位了。
以工作來說,工作是需要認真負責的,但是完全沒必要像我之前做到的那樣,不分晝夜心里掛礙著每一個執行的項目,已經分配給小伙伴的工作,沒到DDL還要一直盯著人為增加各種節點。認真、負責做好就足夠了,我不應該7*24h掛念著它。
如果不是因為8月份我的目標是“好好活著”,如果不是因為身體狀況讓我沒有之前那么多心力考慮得面面俱到,也許我永遠都看不到這根繩索。
也就是說,要主動放下之前的思維慣性,才會看到新的可能。
后來我有跟丁老師交流這個心得,關于為什么要堅持每天做觀念功課:其實突破點都在“不舒服”中。而大多數時候,我們自己是看不見這些不舒服的。就像我曾經看不見我的緊繃、看不見我的心累、看不見自己身份站錯位。
而每一次的“不舒服”其實都是來自老天爺的提醒。把每一次不舒服記下來,數據攢多到一定程度,你就能發現自己會“一……就……”,看見自己的模式。
覺察到了,就可以慢慢改變。
我之前精力好的時候,只是精力被耗干,覺察不到這些不舒服。這個月因為身體不支持,精力沒那么多了,“不舒服”的感覺一下子就變得很突出,我瞬間就看見了。這才發現,喔,原來我“分離課題”沒有分干凈,原來我主動攬了屬于別人的責任。
再分享個小故事。
這個月還因為一些項目上具體的問題,在跟客戶溝通方面遇到一些挑戰。然后我驚覺,我已經和5年前第一次做這份工作的自己完全不一樣了。
關于“甲方說話不好聽”這件事,我的心態經歷過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019年,曾經一度因為甲方咄咄逼人,電話會結束之后哭鼻子哭了一小時。心里覺得好委屈,“你怎么可以這樣說我”。
第二階段,2022年跟丁老師學習后,還是“甲方說了不好聽的話”這個場景。我會安慰自己:“別人怎么對你是別人的慣性,你怎么對別人是你的修行”,“轉念啊,要轉個念”,“就當在做忍辱的功課了,加油!”
第三階段,2024年。我已經沒有覺得這是“辱”了,所以也沒啥可忍的。覺得他們(甲方跟我對接的人)應該挺不容易的,大廠打工人,工作壓力很大,老板對效果不滿意給施壓,焦慮不知道怎么解決,負面情緒表達是個出口。我聽完了這些話,反正不是重要信息,我也不掛礙,過濾掉了。過倆小時之后,要是你問我這個人剛剛說了啥,我已經不記得了。
所以你看,成長本身與具體的“事情”無關,與自己是否在一個成長的心態中有關。同樣一件事,發生在2019年、2022年、2024年,我的回應方式是完全不同的,心態也是完全不同的。19年覺得委屈,22年覺得是個功課,24年已經當成“不重要信息”選擇性忽略了。
哈哈哈哈我突然覺得老天爺給我這個身體,一到特殊節氣就劇烈波動,是想提醒我“不該你管的事情別操心”,讓我更加回收、聚焦我的注意力。
因為思維在松綁,感覺整個人都變得輕盈了很多!
我最近在做一個有趣的嘗試。當我意識到我有慣性的時候,試著暫停一下,故意繞個路、拐個彎,用一種平常不會想到的方式來做,看看會發生啥。
舉例:我上周末的時候想吃一個蛋糕。那家蛋糕店,海鹽奧利奧口味的蛋糕要169元,奶油水果的要89元,但是89的蛋糕比169小很多。如果是以前的話,我會下單那個169的,然后吃兩天(雖然第二天我可能并不想吃)。因為我有個慣性思維:規則是不可改變的。但是上周末我選擇跟賣家溝通:“能不能給我做一只89元的海鹽奧利奧?大小你自己衡量就行。”然后賣家同意了……
我覺得這件小事很哇塞!因為這是我之前不會做的。我本來就只想吃一小口,并不想買個大蛋糕,花了幾乎少一半的錢辦到了耶!
讓我繼續擺爛完這個8月,看看還會發生什么美妙的事~
如果覺得文章對你有啟發,可以幫喵點個“在看”,動動小手讓更多人看到喵~感恩~我們下周四14:00見~
如果想圍觀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話想和喵說,可以加這個微信號哦(如果加過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復加啦)~
我的這些文章也值得你讀一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