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能樹木,也能成事兒。
8月23日,阿里巴巴宣布:將在8月28日將在香港的上市地位由第二上市轉為主要上市,完成紐約、香港雙重主要上市。
而這一切,阿里走了10年。
1、
2014年,阿里巴巴籌劃整體上市時,首選是香港聯交所,甚至做了路演,可因為“同股同權”規定限制,不得不轉赴紐約交易所上市。
9月19日,敲鐘當天,早上7點,小郝和媒體伙伴已經趕到紐交所門口,1小時后,就進入這幢百年老樓。
萬萬沒想到的是,開市前,交易員還在翻報紙而不是iPad,報價終端,更像N年前的PDA,建筑的墻角、屋頂還有陳年的積灰和蜘蛛網……滿滿的“老錢”風。
可沒辦法,這就是全球資本匯聚的中心,屏幕上每秒變化的數字都是千萬真金白銀的來來往往。
當時,迫切尋找全球化出口的阿里,必須在這樣的市場證明自己,獲得支持,哪怕紐交所不是首選,哪怕當時歐美資本認知有限、帶偏見。
就像馬老師在IPO晚宴上說的:只有自己改變自己。
此后,阿里用業績回擊質疑,市場上的“不行、不成”變成“不錯、不能錯過”,2016年后一路高歌猛進,它終于成為包含電商、云計算、物流、本地生活等業務的綜合科技大廠。
2、
直到2018年,亞太資本更活躍,香港聯交所開啟上市制度變革,“同股同權”等限制取消。
于是,2019年,規模漲N倍的阿里在港交所二次上市。5年前的再會,變成再次相會。
11月26日,小郝和一群老友在港交所見證敲鑼,相對紐交所的老舊,港交所更現代和科技,也沒有復雜冗長的競價流程——敲鑼、直接上盤交易,處處都是港派的直接、高效、快速,新興市場的活力。
午間聚會,哪怕國際格局、政經形勢已現變化,阿里還是強調:“根在中國,長在中國,繼續全球化”,對抗更多的“不確定性”。
自那以來,阿里大量流通股開始轉倉至香港。今天回頭來看,為在香港、紐約雙重主要上市,似已埋下伏筆。
2022年,阿里宣布已向港交所提交申請,申請在香港雙重主要上市。2014年,美國IPO時,阿里曾說,未來有機會還希望回香港,這一承諾加速兌現。
8月28日,阿里將回歸香港主要上市,一切順理成章。10年不能、不成的苦,終被時間治愈。
3、
現在想想,阿里香港上市,10年曲折,計劃趕不上變化,除了擁抱變化,還是擁抱變化。
這就像海外一百年老店Boss對小郝說的:哪有什么一帆風順?不加點世事難料,都不是商業的味道!
做企業,總要遭遇各種麻煩的突變,識變、應變、改變,就是活下去的長期主義。就像《呂氏春秋·察今》說的:“世易時移,變法宜矣。”
好在阿里有這樣的基因。
10年前,紐交所上市,條幅上掛著淘寶、天貓、聚劃算、速賣通、阿里云五老大,如今則是淘天、阿里云、國際數字商業、菜鳥、本地生活、大文娛六支柱。
宏觀上,要集中力量辦事,業務就聚合;需要效率、創新,業務就獨立運營,努力狂奔。
細節上,電商訂單轉化指標不適用,就回歸GMV轉化定乾坤;云計算To B、To G紅利不再,就開啟“AI驅動、公共云優先”;菜鳥國內做透,就開辟海外新疆界……
如此,識變、應變、改變的基因灌注在日復一日的運營中。阿里才能處理好業務、資本、港交所運營等各種問題,在烏卡(VUCA:不穩定、不確定、復雜、模糊)時代預埋影響未來的種子。
所以,阿里能像《菜根譚》里說的:扛住橫、逆、困的“爐錘”,哪怕10年之后,世界大潮,浩浩蕩蕩,它依然能“回歸”香港,完成主要上市,讓過去過去,讓未來到來。
您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