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規和潛力
1
老凌最初的計劃是把云南獨有的大果藍莓,引入泰國市場。不過幾個月前去考察后,放棄了這一想法。
泰國的藍莓市場比較成熟,但都是小果和中果,大部分都是西班牙、秘魯品種。全球藍莓巨頭Driscoll's怡顆莓在云南版納和普洱種植的藍莓也有,但也是小果。
老凌發現,在泰國,藍莓的銷售量不大,保質期又短,很難做起來。原因是泰國人不喜歡吃藍莓,那邊的主力消費群體是歐美人和中國人。歐美人早上喝牛奶的時候喜歡加藍莓進去。
他也看了看其他水果,沒有諸如新疆雪梨這類寒帶水果,日本產的紅富士蘋果倒是很多。另外,泰國40%的榴蓮都是從柬埔寨進口的,因為在泰國包裝一下再賣給中國,能賣出更高的價格。
所以他認為,要去東南亞拓展,必須要派專門的團隊去調研,搞清楚哪些能做,或不能做:
否則壓貨的風險很大。
老凌選擇轉向:直接出海。具體的方式是跟泰國那邊有實力的企業或集團合作,對方解決銷售端問題,老凌這邊在中國尋找有實力的產品代加工廠,最后雙方共同在泰國打造產品品牌。
最重要的一步是產品大規模生產前,要在市場測流,只要一經證明產品暢銷,雙方就會直接在泰國建廠。沒有國際物流成本,人工也更低。
從泰國回來后,老凌還專門去了趟福建泉州考察了朋友的衛生巾廠。朋友是貼牌生產,產品在菲律賓市場的占有率達到了67%,但畢竟是代加工,利潤很薄。而在泰國,衛生巾市場大部分都是日本品牌蘇菲。
他覺得,在泰國與當地企業合作,培養制造能力,培育本土品牌,且增加就業,是能打動對方并在后續獲得支持的主要因素。其實全世界都這樣。
泰國大部分商品都依賴進口,比如汽車、電器、電子產品等。
以電子產品為例,流行的基本都來自日韓,不僅貴,而且還比中國人使用的晚了好幾代。由于日韓本國消費市場較小,其產能必須向全球輸送,東南亞更是重點地區之一。但更新速度也沒有中國那么快,先得等上一代產品去化得差不多了,才會上新一代。
電器領域,老凌看了一圈只發現國內的海信,其他全部是日韓產品。中國社科院研究院鐘飛騰也指出:
中企要在東南亞扎根不是一件易事。
他在當地調研發現,日韓企業在東南亞的投資,比中國提前了一到兩代人,它們下沉的程度比中企要深得多。在印尼雅加達,可以看到華為這些大企業的廣告,但到了萬隆、日惹等二三線城市,就難尋中國品牌的蹤跡了。
日韓企業在當地的經營真的很扎實。比如馬來西亞的日本貿易振興機構(JETRO)辦事處,搜集了很多東南亞的國別信息,而且極其細致,包括不同城市、不同管理層級的工資水平,還有企業在不同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
以2023年度東盟七國調查信息為例,在日企看來,東南亞各國的本地優勢差異較大,新加坡主要是政治社會穩定,印尼和越南是市場規模和發展潛力,泰國主要是外籍人士的優良生活環境。從風險看,新馬泰和印尼主要是勞動力成本高,越南和菲律賓是行政成本高。
比如勞動力成本,調查得很細。單看制造業,新加坡的管理人員每個月可以拿到約3萬人民幣,但在印尼只有7000元,馬來西亞約1.1萬元。如果只是操作工人,新加坡的薪水接近1.4萬元,但越南不到2100元,印尼不到2800元,馬來西亞不到3500元。
這些日韓企業在東南亞,甚至已出現了二代、三代為這些企業工作的本地人。因此,中企要放平心態,在當地很難實現跨越式發展,必須靠長時間的跨文化交流來積累信任。
在中企最初涉足東南亞的時候,應該主攻大城市,首選當然是首都,這些城市消費很發達,中高端消費領域幾乎和其他國際大都市沒什么區別。二三線城市本地化色彩更重:
進入的成本太大。
目前看來,中國產品最有可能迅速沖破日韓壟斷格局的是新能源車。老凌說,泰國大街小巷有很多電動車。
數據顯示,2023年的泰國電動汽車市場,中國品牌的銷量已占80%,最受歡迎的3個品牌均來自中國,比亞迪ATTO 3以全年1.92萬輛的銷量排第一,哪吒V、比亞迪海豚分列第二、第三位。
2023年,泰國純電車新注冊量超7.6萬輛,加上混動超10萬輛,同比增長380%。泰國電動汽車協會還預測,到2024年年底,泰國電動汽車注冊量有望達到15萬輛,占泰國全年所有乘用車總量的20%。
雖然日系車以78%的市場份額仍處絕對優勢,但頹勢已顯,鈴木和斯巴魯都宣布關閉油車工廠,眾多日企都轉向新能源車發力。而且,類似的情況已向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越南、新加坡等國蔓延。
老凌跟我說,現在他們與泰方正在談判,如果最終談不下來,就暫時放棄泰國,轉攻緬甸。
2
泰國包容性很強,但也很注重保護本土產業和民眾利益,這是老凌的結論。
去泰國開公司,除了找當地人代持外,他覺得更靠譜的還是和當地企業合作。一旦合作,當地企業肯定要占51%的股份。如果開一個純外資公司,至少需要半年的審批時間,而且還不一定能批下來。
就算純外資,也會盡量讓本地人更多參與。很典型的就是餐飲,開個中國餐廳,廚子不能全是中國人,必須要教會當地人。
泰國在一些行業對外資的限制也是很明確的,比如出版和媒體、農林牧漁、軍用、文物和佛教有關的東西,都是不能輕易碰的;?可能影響國家安全穩定、藝術、文化、傳統習俗、自然資源等?,要經過嚴格審批,董事會里泰國人要占2/3等等。
即便如此,老凌也覺得泰國未來的潛力很大,但已沒有能投機取巧的行業了,不像老撾緬甸柬埔寨,泰國的法律法規更完善:
沒有那么多蠻荒之地。
就算小商品,似乎也沒有太多可以施展的空間。老凌之前還想過把義務的小商品弄去泰國,但去了趟曼谷水上市場和MBK購物中心,發現全是義烏小商品。你能想到的東西都有。
方便到直接掃個二維碼,就可以連接到義烏那邊的商品城,比如1688阿里巴巴批發網的義烏站,直接就可以選品。
戰略型項目通常由央國企玩,民企切入,通??梢哉抑行」竞献?,機會很多,就看你找不找得到合適的人,尤其是大項目。
他以昆明某著名食品企業為例,生產的米線想進當地的711,到現在也沒進去。
一是泰國對食品的認證很嚴,FDA認證這些都是標配,不像老撾緬甸越南那么寬松;二是消費習慣。東南亞人普遍偏懶,不喜歡在家做飯吃,在外面吃的話,可能花個40銖就搞定一餐,他為什么要花十多塊人民幣買包米線回家煮,還要洗鍋洗碗。何況,他們還會覺得這包米線賣得太貴了,同樣花10元人民幣,可以買一大袋小魚干。
不過還是要盡可能往東南亞走。原因很簡單,那邊大部分國家就是90年代的中國,過去就是在結合當地國情的前提下,把成功經驗復制粘貼。
老凌認為,泰國日系文化還很濃厚,但在老緬柬,中國文化滲透更深,中企有優勢。因此,熟悉當地的文化是每個企業都要重視的一課。
鐘飛騰也寫過,中企的一個思想誤區是照搬國內的項目治理思維,老是習慣找“一把手”。但在權力分散、社會組織發達的東南亞,衡量誰有影響力的標準是不一樣的。他在新加坡聽到過一句讓人印象深刻的話:中國企業的問題不僅僅是不重視當地草根階層,有時就連當地誰是精英群體都摸不準。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在當地有深厚的人脈,沒有對當地政治經濟和文化進行過持續的跟蹤研究,那么恐怕很難發展。因此,只配備經濟類人才是不夠的,必須有:
專門負責跨文化管理的人才。
3
老金是福建人,在玉溪發展多年,因為地產不景氣,最近一兩年,已跨界搞跨境電商,做得風生水起。
他目前主要是把中國的小商品往泰國、越南、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賣,在后兩個國家還建了海外倉。海外倉的主要負責人全部來自福建、廣東,在上述幾個國家還分別找了當地人來做直播。
因為跨境電商賺的就是信息差,老金把海外倉的招商全放在了深圳,那里都是一手訊息。他告訴我,面向東南亞做跨境電商最重要有兩個平臺,一個是TikTok,一個是Shopee。它們在中國有4個官方倉庫,分布在東莞、泉州、義烏和上海。只有這四個地方,才會收到一手的報價和了解到最新市場動態。
之所以布局東南亞,最核心的原因是,疫情之后,那里迅速成為了:
全球第三大電商市場。
做海外倉最大的困難之一是人才。老金說,管理人員一定要是中國人,東南亞的人太隨性,不好管理。他曾想過把云南的員工輸送過去,覺得云南人講義氣重感情,值得信任,結果工資開到2萬都沒人愿意去。沒辦法,只能找老鄉或珠三角的人。
不過就算老家福建也難招人,原因讓人哭笑不得:每一個出去的年輕人,目標都是當老板,只要跑通了全流程,人家就辭職自己干了。
建海外倉本身并不復雜,但有一個部門很重要,就是公關部——主要負責跟當地部門搞好關系,不然會經常被查?!耙藻X服人”在全世界都通用。
老金用菲律賓海外倉舉例,去年海關總署長換人,所有的關系要重來一遍。在這期間,老金從中國海運過去的貨物,90%都被海關卡住。后來還是他在當地的一位股東出面,只用了6個小時就解封,所以:
在當地沒人脈就不行。
那么上述5國,哪個的電商市場最好做?財哥在之前寫的玉溪篇里曾提到過當地的消費力,大家可以去看看。
老金說,在東南亞做電商,不像國內“9塊9包郵,30天無理由僅退款”,而像十多年前淘寶剛開始那樣:誰買東西誰付運費。最多增加一個COD,也就是貨到付款。那邊銷量較好的商品是3C、數碼、家電、服裝和美妝。
不過東南亞也有抵制中國電商平臺的國家,比如印尼就明確提出要限制TikTok,理由是大量中國制造通過這個平臺,嚴重沖擊了當地市場。所以在印尼,TikTok只能作為一個引流工具,點完視頻下方鏈接后,會轉到當地的平臺Tokopedia上才能完成購買,而且買的產品必須是當地制造。
這個也不難處理,老金的海外倉可以提供貼牌服務,另外的還有FDA認證、藥品OTC、企業注冊等一系列配套服務。如果就自己去搞,可能很長時間都搞不定。
電商玩到最后,其實還是供應鏈。但這一點上,云南和發達地區的思維也不一樣。
老金跟浙江的制造企業談,對方的想法是每年租老金的直播間,一年給5~10萬,不問效果,只要全年約定曝光次數就行,不會涉及需要完成的GMV目標。但云南這邊有些企業,需要老金先付錢買貨,只是買得多可以打折,還是比較傳統的方式。
這兩種思維方式所導致的結果也會不一樣。
比如賣手機殼,傳統的方式是通過爬蟲數據看前十名最好賣的商品是哪些,然后再選品發貨。但現在邏輯變了,全球華人使用最多的平臺是TikTok,它的邏輯是先把產品曝光,然后就會有人來問能不能加盟或者怎樣,然后廠家再對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最終決定以什么樣的方式出去:
這就很精準。
最后,老金覺得,其實出海各有各的門道,最主要是先要認清自己是誰。哪怕不趕時髦,也有生存之道。
比如他同學在泰國那邊賣煙酒,就只賣福建人這個小圈子,茅臺五糧液軒尼詩七匹狼等等,一個月能賣1000多萬,利潤率差不多20%左右。另外一個年輕的湖南女生,嫁給了泰國人,而且有皇室關系,所以她在曼谷開了好幾家超市,很多商品都是中國制造,生意很好:
還基本不會有人來查。
(文中受訪人物均為化名)
云財財出品
未經授權 禁止轉載轉載請微信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