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o controls the food supply controls the people ; who controls the energy can control whole continents ; who controls money can control the world.
- “誰控制了糧食供應,誰就控制了人類;誰控制了能源,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掌握了貨幣鑄造權,誰就掌握了世界。”
美國老牌政客前國家安全顧問亨利·基辛格這樣說過,實際上美國人也完完全全地踐行了這句話的力量。如果說鋼鐵是工業之軀的骨骼,那么石油是工業之軀的血肉一點也不為過!石油除了作為燃料,更重要的是各類產品的基礎材料。
石油工業技術大致的可以分成勘探、開采和煉制三大類,而我國在這三方面雖說不是頂尖的存在,也算得上是世界一流的水平。1000年前的北宋科技狂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第一次提出了“石油”這個中文名詞,并且描述了其產出和特性。但是,隨著我國工業現代化的推進,石油一度成了我國最大的進口商品,而咱們家中真沒礦(當然是相對來說)啊!這就是空有屠龍技,而無米來炊啊!現在我們只好滿世界去找礦!
01石油成為“商品之王”
1823年,俄國的杜比寧三兄弟在北高加索的莫斯多克附近,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釜式蒸餾工廠,開始煉制石油。
1846年,加拿大人亞伯拉罕·格斯納在美國申請了煤制備“煤油”的專利,而后改進為從石油蒸餾提取,價格更低廉。煤油用于夜間照明沒有異味,迅速取代動物油脂,成為北美和歐洲的燈具主要燃料。
1859年8月27日,美國人艾德溫·德雷克(Edwin Drake)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泰特斯維爾的石油溪旁鉆出美國第一口油井,掀起全美尋找和開采石油的熱潮,標志著人類新紀元的開始。
19世紀末汽、柴油內燃機發明后,石油產品迅速成為了工業動力的來源。1911年英國皇家海軍由燒煤改成燒油,實現動力燃料的換代,英國艦隊因此在一戰中相對德國艦隊取得顯著優勢。其后,石油化工迅速發展,1940年實現了催化重整、加氫技術,20世紀50年代以后,石油煉制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大量原料,形成了現代的石油煉制工業。
而如今,人類生活中處處可見石油的影子,石油衍生產品廣泛用于能源、高分子材料、紡織服裝、機械等工業各個領域,被稱為“工業的血液”。同時,石油也是當下最主要的全球貿易商品,如果說白銀是“全球貿易之匙”,從16世紀開始,作為主要通貨鏈接歐亞美三洲貿往來,石油就是當之無愧的全球貿易 “商品之王”。
02可歌可泣的中國石油人
1878年臺灣苗栗采用蒸汽動力的頓鉆鉆機打出中國第一口油井,開啟了中國石油工業。隨后成立第一個石油管理機構——苗栗礦油局。雖離1859年美國人開采的世界第一口油井不到20年時間,但是,清朝統治者們正忙著四處賠款割地。
同期世界石油格局:
1.1870年美國石油年產量72萬噸,占世界石油總產量的90.7%。到1974年的百余年間,除3年被俄國短暫超越外,始終位居世界第一大產油國。
2.1873年俄國巴庫地區打出高產井,推動俄國石油工業快速發展,1898至1901年,俄國連續3年石油產量突破千萬噸,超越美國。1975至1991年再度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
3.然而,1905年巴庫油田發生火災,俄國國內政治和社會進入動亂期,迫使當時控制巴庫油田的神秘羅斯柴爾德家族和諾貝爾家族離開俄國。
4.1882年標準石油托拉斯在美國成立,石油工業從自由競爭步入寡頭壟斷時代,成為19世紀末乃至20世紀世界石油工業的顯著特征,1911年,標準石油托拉斯被強行解體為34家獨立的地區公司。此后的100多年中,美國的托拉斯實際上牢牢的控制著整個世界的“黑色血液”。
5.1908年英國在伊朗發現馬斯杰德蘇萊曼油田,開啟中東石油工業。之后幾十年,外國公司蜂擁而至,中東逐步成為大國爭奪石油控制權的“戰場”。
1907年中國陸上第一口油井延一井完鉆,井深120米,日產油1.5噸,并提煉出燈用煤油,結束中國陸上沒有工業產油和石油產品歷史,隨后建成陸上第一個油礦延長油礦。但是,據1905—1906的海關貿易資料統計,當時的中國每年進口的石油達30—40萬噸,需要支付白銀1500萬兩以上。煤油也因此叫“洋油”,一直叫到上世紀80年代。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清王朝覆滅,以袁世凱為首的北洋軍閥篡奪了辛亥革命的果實。當時共和出現危機,國民黨公開醞釀發動反袁運動,而袁政府也想向美國借款,獲取美國支持。終于在1914年2月10日和紐約美孚公司簽訂了《中美陜直二省石油合同》,該合同使美孚獨家取得了陜西60年的石油開采權。由于該合同的巨大不平等,袁政府和繼任的北洋政府都對條款秘而不宣,只是后來部分條款泄露,遭到了中國人民的反對。
后面,美孚在執行合同時,派出工程師對陜西進行地質調查和鉆探。兩年后地質師阿世德于1916年2月撰寫了《陜西地質調查最后報告》肯定了美孚地質師馬棟臣撰寫的《陜西地質調查總報告》中的三點:(1)陜西確系產油;(2)油質極佳;(3)分布極廣。但是阿世德否定了馬棟臣“產量足夠供商業需要”的結論。這個報告直接影響到美孚的決策者,認為陜北鉆探“所得油量甚屬稀少”,“沒有一口井的產量有工業價值”,兼以雙方搓定“中美合資公司章程遂無成議”等因,決定地質、鉆探人員全部回國,標志著中美陜北石油勘探失敗。
而這次中美國合作的失敗,助推了中國“貧油論”產生。
其后,侵入中國的日本為了日后的戰爭,偷偷儲備了可維持2年的石油,這些石油90%進口自美國。但如果不盡快找到新的石油資源,日本的戰爭機器將后繼無力。日本瘋狂地在中國東北進行鉆探,鉆探深度達到2000多米,但是得出結論“滿洲國已經很難找到石油,還是馬上到‘南方’尋找油田吧”!所謂的“南方”就是東南亞。
美孚也從地質條件在理論上指出中國不產石油,當然美國可能是出于兩點推出中國“貧油論”的:1)為了讓日本繼續從美國進口石油,甚至讓中國人也只買美國石油,以維持其石油霸權,2)考慮二戰美日陣營不同不告訴日本。(這是老郭個人的觀點,僅供大家參考。)
雖然1939年在甘肅玉門發現并投入開發了當時中國最大的油田,但是“貧油論”還是對中國造成了巨大的阻撓,一直到建國后,我國還深受其影響。
到解放前,玉門油田累計產油52萬噸,占當時國民政府全國產量的95%以上。而新中國成立時,全國石油職工只有1.1萬人,其中石油地質工作者僅有20多人,鉆井工程師10余人。
當新中國開始執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候,李四光在仔細分析了中國地質條件后,深信在中國遼闊的領域內,天然石油資源的蘊藏量應當是豐富的,關鍵是要抓緊做好石油地質勘探工作。他提出應當打開局限于西北一隅找油的局面,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石油地質普查工作,不是找一個而是要找出幾個希望大、面積廣的可能含油區。他找油的指導思想是,先找油區、后找油田。
1952年,解放軍第19軍第57師近8000名將士改編為“中國石油師”,集體轉業到石油戰線。尋找石油往往要行走在荒原戈壁上,風霜萬里,顛沛流離,兼之物質匱乏,生活條件異常艱苦。“我們是脫下軍裝的解放軍,不怕死,更不怕苦。在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我們沒有一個做逃兵。”
甘肅玉門油田也成了中國石油的“黃埔軍校”,大批的技術專家、工人、學生從四面八方向玉門匯集。1957年,玉門油田的原油年產量達75.54萬噸,占全國石油總產量的87.8%。當年12月,新華社發布消息:新中國第一個石油工業基地在甘肅玉門建成。作為中國石油工業的大學校、大試驗場、大研究場所,玉門油田擔負起了“出產品、出人才、出經驗、出技術”的歷史重任。一批批玉門人南下四川,北上大慶,東去慶陽,西進吐魯番。
日本在東北找油時,一是限于當時的科技水平,日本和中國主要還是用鉆探方法來找油;另一個是當時日本公 認 的 石 油 權 威 日本東 北 帝國 大 學 的 高 橋 純 一 的 石 油 生 成 理 論 是所謂 的 “ 海 底 腐 泥 起 源 說”。為啥說天佑中華,就是日本人和下面漫畫的打井人一樣,在東北只鉆了2000多米,而在日本鉆探過的遼河油田其高流動性原油埋藏在6000米處。
隨后,在李四光等人的新理論指導下,在不怕死不怕累精神的激蕩之下,中國人在西北大沙漠、東北松嫩平原、華北平原等地先后發現了克拉瑪依油田、青海油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等大油田。
由于我國石油工業基礎差,蘇聯又從老大哥變成社會大哥。我們在發現的各個油田上,都上演著一幕幕鐵人王進喜式可歌可泣的悲壯故事,以人定勝天的精神為中國石油做奉獻。
白茫茫鹽堿地上,鉆井隊工人靠人拉肩扛,把生產設備運送到井場
鐵人王進喜用身體用身體攪拌水泥制服井噴
03從“勝利”走向勝利
1963年,全國原油產量達到648萬噸。同年12月,周總理宣布:中國需要的石油,現在已經可以基本自給。中國人民使用“洋油”的時代,即將一去不復返了。
原油產量大增,基礎薄弱的煉油工業,發展迫在眉睫。1972年,杭州灣北岸的上海金山衛,中國石化的前身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在這片“潮來一片水汪汪,潮去一片白茫茫”的鹽堿沙灘上迅速崛起。此后,中國的煉油工業在克拉瑪依、冷湖、蘭州、大連等地新建了7個年加工能力為10-100萬噸的煉油廠。上世紀70年代后又陸續興建了茂名、大慶、南京、勝利、東方紅、荊門、長嶺等7個大型煉油廠。其他地方的大中型煉油廠,多達十余個。1978年,全國原油年加工能力已達9291萬噸,基本上與原油生產規模相適應。至此,中國用實際行動,從“貧油”一直到了“石油大國”。
如果說,前30年的石油工業,是一個浴血創業連團,之后的30多年,石油行業逐步變身為一艘現代企業的航母。1978年底,改革開放開始,石油工業的發展出現了前所未有的速度。中國原油產量巨增,而資源利用的效率卻不高,即使是引進先進技術設備的上海石油化工總廠,原油利用率也只有26%,這個數字甚至不如印度。當時部門和地方分割的管理體制,阻礙了資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1億噸石油的加工企業由3個部門,20個省、市、自治區分頭管理,不能全面規劃、充分利用。要消除這些障礙,必須打破管理體制的分割狀況。
1983年7月,中國石油化工總公司成立,原來分屬石油部、化工部、紡織部管理的39個石油化工企業被劃歸總公司領導。1988年8月,石油部撤銷,改組為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同時,1982年成立的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分立,直屬國務院領導。30年來的石油工業領導格局、管理體制,有了第一次脫胎換骨的變革,中國石油工業也基本形成以陸上、海洋、石化三大公司為基礎、各自獨立經營的格局。
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對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1993年,我國再次成為石油凈進口國。這一年,中國的石油企業第一次走出國門,中石油中標泰國邦亞區塊,首次獲得海外開采權益。
2000年,中石化股票在美國紐約、英國倫敦、香港三地同時成功上市。中石油、中海油緊隨其后。至此,我國以大型企業為主體的石油工業體系形成。20年后的2013年,中海油對加拿大尼克森的151億美元收購完美收官。這是中國企業成功完成的最大一筆海外并購。
新中國石油工業短短65年的發展歷程,和世界石油工業史相比,相差近百年。但它卻創造了諸多令世界矚目的奇跡。如今中國通過信息化將油田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和可視化;應用北斗對勘探數據進行集成;應用人工智能配合電器自動化設備做出自動處理方案和處理手段。中國越來越多高科技技術運用在了石油工業。
04寫在最后
隨著我國工業的發展,種花家中真的沒礦了。我們不得不全世界去運油回來,然而看下我們從中東的航線,多少人恨不得親自上陣,自掏腰包到泰國克拉去挖條運河出來。
中國從中東的石油航線被人扼著咽喉
如今,中國的能源總體戰略布局是在油氣方面,北接俄羅斯,西通巴鐵,謀劃緬甸,以破馬六甲扼喉之局。而更深層次的高瞻遠矚則是以太陽能、風電、核能、核聚變等新能源技術破美國石油霸權!
不知道老郭是否看懂了國家的能源戰略?你認為呢?
下一篇,將介紹擊潰日本自尊心的中國大飛機,敬請關注!
本文主要參考了:
《跟著總書記學歷史:走過一甲子,一個油田的“勝利”之路》
延長青年《中國石油發展史(中國第一口油井)》
《一文搞懂中國石油發展簡史》
《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石油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