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后,越來越多的人被診斷出患有肺結節,這使得肺結節成為了眾多人心中的“疙瘩”。
由于肺結節存在惡變的可能性,因此當檢查結果上出現“肺結節”這幾個字時,人們往往會擔憂這是否意味著癌癥。而對于腫瘤患者而言,他們更會擔心這是否是腫瘤復發或轉移的跡象,畢竟肺部是腫瘤常見的轉移部位。
肺結節雖有良惡之分,但事實上,絕大多數肺結節均為良性,每100個肺結節中僅有3-4個可能發生癌變。
在探討“哪類肺結節惡性可能性較大?”這一問題之前,我們首先需要明確肺結節的分類。
(一)肺結節的分類
肺結節是指肺內直徑不超過3cm的類圓形或不規則形病灶,其在影像學上表現為密度增高的陰影,可能是單發或多發,且邊界可能清晰或不清晰。
按照大小分類:
- 微結節:直徑小于0.5cm。
- 小結節:直徑在0.5cm至1cm之間。
- 結節:直徑在1cm至3cm之間。
當病灶直徑達到或超過3cm時,則不再稱為結節,而被稱為腫塊或腫物。
按照密度分類:
- 實性結節:在CT掃描下呈現為白色的高密度影子,表面光滑且形態小而圓。可能的病因包括肉芽腫、局部瘢痕、肺內淋巴結、肺癌或轉移瘤。
- 亞實性結節:可進一步分為兩類:
- 部分實性結節:包含磨玻璃密度成分和實性成分的肺結節。
- 磨玻璃結節:在影像上看起來類似于磨砂玻璃。
部分實性結節的惡性概率最高,緊隨其后的是磨玻璃結節和實性結節。
一過性的結節,其良性的概率較大;而持續性的結節,則可能預示著惡性腫瘤的發生。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幾類高危結節:
- 直徑達到或超過15mm的肺實性結節;
- 直徑在8-15mm之間,且伴有惡性CT征象(如分葉、毛刺、胸膜牽拉、空氣支氣管征、小泡征以及偏心厚壁空洞)的實性結節;
- 直徑超過8mm的部分實性結節;
- 磨玻璃樣結節,尤其是那些持續存在的磨玻璃樣結節;
- 具有分葉、毛刺、空泡、血管聚集、胸膜凹陷等惡性CT征象的結節。
當檢測發現肺部存在結節或陰影時,醫生通常會建議先進行觀察。若觀察到結節出現增長,則可能需要進行活檢或手術以進一步診斷。一般而言,惡性結節在1至6個月內其體積可能會增大一倍。
因此,一般人群,尤其是高危人群,應積極進行篩查。一旦發現惡性結節,早期發現與早期治療至關重要。對于腫瘤患者而言,遵循醫囑進行定期復查同樣重要,以便及時發現并處理復發或轉移的病灶,從而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結節的良惡性無法僅僅通過影像學檢查結果來單一確定。影像學檢查可以提供結節的大小、形態、密度等基本信息,但這些信息只是判斷結節性質的一部分依據。臨床醫生需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知識和經驗,綜合考慮結節的影像學特征,如大小是否超過正常范圍、形態是否規則、密度是否均勻等,以及其他相關因素,如患者的年齡、病史、癥狀等,來進行全面的評估和判斷。因此,對于結節的診斷和治療,需要臨床醫生的專業指導和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