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帝王疑心重,對功臣不放心,但在明朝卻有一個很例外的功臣家族,歷任皇帝都對他們很放心,一直放任他們在云南鎮守了近三個世紀,這個家族就是明代的沐氏家族。
那么在將近300年的時間里,沐氏家族是如何做到與皇帝和平共處的呢?從朱元璋時代起,他就知道這其實是一個無奈之舉。
01 為什么要收編云南?
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決定傾全國之力平定云南。為什么平定云南要傾全國之力呢?
云南在元朝時才首次納入王朝的版圖,在此之前,唐朝時,云南地區的蒙舍部落建立了南詔政權,后來南詔政權被段氏大理所取代,又歸大理管控。
北宋時期,趙匡胤對南方諸國的統治止步于大渡河。
到元朝時,忽必烈奉命南下消滅了大理政權,將云南納入蒙古版圖,但由于云南離蒙古本部太遠,所以蒙古只好采用分封藩王的形式來管理云南,此后梁王作為蒙古的藩王世代鎮守云南。
到明朝時,明軍雖然將蒙古人趕出了中原,但一輩子在與元人斗爭,北部、東北部、西北和西南都有殘余勢力,西南主要就是云南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但朱元璋對是否收編云南地區上,在思想上也經過了幾番變化。
在出兵云南之前,朱元璋原本想著走和平道路,為此也做了一系列的努力。早在洪武二年(1369年),他就向云南梁王伸出了和平的橄欖枝,賜予他大明的冠帶、衣服,并且將云南與日本列于同等位置。
此時也可看出,朱元璋對云南的態度,不一定非要拿下,做屬國也行。
而到洪武三年時,朱元璋對云南的態度就變了,將其歸類于“未附之地”,言外之意,就是必然要拿下的地方,并且再次通過外交手段與云南進行了溝通,無果。
洪武四年,明朝平定了四川,其疆域直接與云南接壤了,朱元璋加大了對云南的招撫力度,洪武五年時,他很有誠意的派出翰林待詔王祎和使者蘇成,帶著詔書再次前往云南去招撫梁王把匝剌瓦爾密。
這次招撫王祎算是重臣,元末明初的著名學者,曾掌起居注,參與過編修《元史》工作,并且朱元璋在詔書中也闡明了自己的態度:他先是闡明了自己一統天下的歷史,并且馬上就要平定盤踞在四川的夏國,意在彰顯大國實力;其次,也給了梁王一個臺階下,說可以理解之前他對明朝的態度,主要在于夏國的阻隔,圣意有所不達;最后就是叫他認清形勢,不要一意孤行,他可以取四川,就可以取云南,叫他好自為之。
朱元璋這次招撫態度不卑不亢,但梁王還是不愿臣服,不僅沒有答復,而且還扣押了王祎,后來又受北元使臣逼迫,最后居然把王祎給殺了。
殺了王祎之后,他又以禮安葬了他,可見他心里有多矛盾,這種既想又要的態度終究不會有好下場。
王祎之死,一下刺激到了朱元璋,也使他深刻認識到,和平招撫之路是走不通了,梁王這種人不會輕易屈服,此后,朱元璋對云南的態度也越來越嚴厲。
但當時明朝的主戰場集中在北方和西北,還沒空攻打云南,所以雙方都知道必有一戰,但時間卻是待定的。
直到洪武十四年八月,西北平定了,朱元璋便調軍把矛頭指向云南。
此次出征,明軍志在必得,所以傾全國之力來打這一仗,軍隊高達25萬人左右,后勤保障也十分充足,提供了布帛三十四萬四千三百九十疋(yǎ),鈔四十萬八千九百八十錠。
那么派出的大將又是誰呢?
02 朱元璋平定云南之戰
洪武十四年九月,朱元璋命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左副將軍,西平侯沐英為右副將軍,開啟平定云南的戰事。
臨走前,朱元璋還為征討大軍規劃了一套完整的戰術:到達湖廣,先遣一支奇兵由永寧進取烏撒,大軍繼續前行直趨普定,至辰沅經貴州抵達普定,迅速發起進攻,拿下普定,分據要害,再進軍“云南之喉襟”--曲靖,拿下曲靖后,只要一支大軍直搗云南,后再分兵大理,也就差不多拿下了。
而且朱元璋料定曲靖必有重兵屯駐,所以他還告誡他們,云南地理環境和政治形勢都比較復雜,務必審察形勢,出奇取勝。
不得不說朱元璋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事情果然如他所料,明軍進兵一路順暢,梁王也確實在曲靖布下重兵,在曲靖一戰中,沐英發揮了重要作用,切實做到了“出奇取勝”。
沐英提出加速進兵,要趁敵人不備,出其不意打擊對手。途中天降大霧,更好地為他們做了掩護,等到對手將領達里麻發現明軍時,他們已經在白水江對面,僅有一江之隔了,不禁大吃一驚。
此時,傅友德提出迅速渡江,但沐英認為,應先整頓明軍,在江邊做出假意渡江的架勢,達里麻必定派精銳在水上布防,只要他中計,明軍就竄到下流地區偷偷渡江,過江后大肆渲染出一種“主力軍”已渡江的假象,這樣一來,達里麻一定要撤軍回防,這時明大軍即可迅速渡江。
果然一切進行得很順利,明軍渡江后,立即向達里麻發起了毀滅性打擊,最后順利拿下曲靖,取得了云南之役的關鍵性勝利,一舉鎖定了勝局。
梁王把匝剌瓦爾密一聽說曲靖被攻破,心里涼了一大截,他已然明白自己的大勢已去,燒毀了自己的龍衣,讓妻女自沉于滇池,自己隨后自縊而死,時間為洪武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距離明軍出征僅過了四個月不到。
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死后,云南地區則陷入群龍無首的境地,但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元朝實行的是土司管理制度,要肅清各個小政權也不簡單。
不過有利的一面在于,朱元璋此前就已經做了好多工作,對云南土司實施懷柔政策,所以各個酋長對明朝的態度不一,有的看到大勢已去,主動選擇投降,比如梁王曾經的宦官也先帖木兒帶著梁王的金寶前來投降;有的則與明軍聯合一起進攻,比如在攻打烏撒時,芒部土酋就帶本部人馬前來助陣。
到洪武十五年(1382年),明軍基本拿下了云南全境。
但對于云南的管理,朱元璋又是如何考慮的呢?
03 如何管理云南?
云南少數民族眾多,各個民族發展也不平衡,有的實行了封建領主制或地主經濟制,而有的則還停留在“以獵為務”、“刀耕火種”的原始社會末期。
針對這一情況,在元明清時代,對云南的管理一直以土司制度為主,但是朱元璋的管理方式與元朝不一樣,主張改土歸流,開啟了集行政與地方制度相結合的管理方式。
他在云南建立都指揮使司及布政司、府、州、縣系統,由明朝派流官進行直接統治。但要實現這個目標并不容易,首先要面臨的就是眾多土司的復叛。
要想壓服土司,就要采取文武兩種手段,除了對原有的土司制進行改革,由明廷直接派遣官員對云南各個地區進行管理外,軍隊的駐守也很有必要性。
洪武十五年二月,明廷在云南設立都指揮使司,其他工作還在推進中,到四月烏撒諸部就復叛了。
朱元璋只好再度命傅友德、藍玉、沐英三人前去討伐,雖然很快討平,但像這種叛亂一直不斷,可以說,自云南設立布政司以后,太平時少,戰亂時多。
直到洪武十六年(1383年),云南也沒有實現完全的太平。這種局面導致明大軍長期滯留云南,特別是三位大將,而明軍與北元和遼東還在交戰,也急需大將支援。
在這種情況下,朱元璋根據形勢,只好做了一個無奈的決定,那就是在三人中留一位大將鎮守云南,而這員大將朱元璋選擇了沐英。
04 為什么是沐英?
朱元璋選擇沐英,當然有著很多的私人情感。
沐英和朱元璋是安徽同鄉,從小沒了父親,跟著母親四處避亂,后來母親也死了,成了一個孤兒,八歲時被朱元璋和馬皇后收養,做了他們的義子。
但私人情感僅是一方面,沐英此時也成長為一名杰出的將領。他從18歲起,就開始四處征戰了,征討過福建,討伐過吐蕃,跟著大將軍徐達北征,而且在征討云南之前,在平定西北叛亂時,他也立下赫赫戰功。
因此,沐英在當時是最合適的人選。為了安撫他,朱元璋還說,只要云南局勢穩定,就馬上召他回來。
但實際上,到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沐英也就回京一次,其實朱元璋心里明白得很,云南始終是不可能穩定的,到清朝時,吳三桂仍然在此鎮守著,所以,朱元璋給沐英開了一張空頭支票。
朱元璋曾說,有沐英在,我可以高枕無南方之憂也。
但在靖難之役后,沐氏還經歷了與朱棣的磨合過渡期。
05 與朱棣的磨合
沐英深受馬皇后疼愛,對馬皇后特別孝順,與建文帝的父親朱標關系也很好,甚至比親兄弟還要親。
朱標英年早逝,沐英深受打擊,在朱標去世兩個月后,他因悲傷過度竟咯血而死。
沐英死后,沐英次子沐晟襲爵,繼續承擔鎮守云南、拱衛朝廷西南的責任。
但詭異的是,沐氏與朱標關系深厚,并沒有參與捍衛建文帝打擊朱棣的保衛戰,而事后朱棣也沒有把沐氏怎么樣,而是繼續讓他們鎮守云南。
可能的原因就是,沐氏在云南的管理已經根深蒂固,朱棣在即位之初,也曾試圖用武力迫其就范,但最終考慮到沐氏家族對西南的影響,以及削藩帶來的風險,由此改變了對沐氏的策略,從對立改為拉攏。
永樂元年,朱棣將女兒常寧公主嫁給了沐晟的幼弟沐昕,而在永樂九年,沐晟也將自己的女兒與趙王聯姻。
也正是基于此,沐氏家族再度成為新朝的勛戚貴族,由此有了一直鎮守云南的政治基礎。
沐氏世代鎮守云南,直到最后一任沐天波隨永歷帝朱由榔退入緬甸,并在“咒水之難”中被殺為止,從洪武十六(1383)年始,到咒水之難(1661年)止,時間長達278年,這種信任也實屬罕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