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陜西咸陽市空港新區發現了一座唐朝墓葬,墳墓里沒有發現什么有價值的隨葬品,但一塊墓志引起了專家們的注意。
專家們在仔細辨別墓志銘之后,最終確認了墓主人的身份,就是唐朝有名的才女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在唐中宗時被封為昭容,位列正二品,但她的墓葬卻極為寒酸,墓葬僅長37米,深度10米左右,這樣的墓葬規格與唐朝官員的身份并不相符。
唐朝三品官員的墓葬長度至少也有40米,一品則在80米左右,為何她的墓葬規格如此低配呢?這可能與她的結局有關。
上官婉兒一生出入皇宮,是李唐王室的紅人,但到最后,她不但沒有得到榮譽,反而慘死于李隆基刀下,而李隆基明知她一心向著李唐,為何不能留她一命,可能與八字惡評有關。
要說清八字惡評,與兩件事關系重大。
第一件:動了武則天的“奶酪”
上官婉兒是罪臣之女,她的祖父上官儀和父親都被武則天所殺,那時她不足一歲,和母親鄭氏一起被沒入掖廷為奴。
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上官儀并沒有犯什么罪,他只是選擇站隊了李治,為皇帝起草了一份廢黜武后的詔書,結果被武則天當場撞到,就這么著被嚓卡了。
盡管家破人亡,但鄭氏并沒有放松對女兒的教育,三歲讀書認字,四歲便可背誦成段的古書,等她稍大一些,鄭氏又把她送到后宮的內文學館學習,這內文學館是專供后宮女人看書的地方。
春去秋來,上官婉兒白天在內文學館看書,晚上幫母親干活,久而久之,皇宮里便都知道掖庭有個小神童。
到14歲時,她不僅飽讀詩書,而且還能寫一手好文章了。是金子總會發光,這句話用在上官婉兒身上再恰當不過。
武則天聽說后宮有這么個才女,就召見她,并出題考核了她,結果一試,上官婉兒的才華令武后大為驚嘆,之后便把她留在身邊幫忙起草詔命,當起了武后的貼身秘書。
在武后身邊呆久了,太平公主也喜歡這個謙遜得體的小姑娘,后來與太平公主的哥哥們,李賢、李顯和李旦也熟絡了起來。
在幾位皇子中,她與太子李賢走得比較近,但由于武后一心要當女皇,不斷找李賢的麻煩,最后竟然讓上官婉兒去試探李賢,發現李賢私藏兵器,李賢也因此被廢,貶為庶人,后又流放巴州。
經此一事,上官婉兒逐漸意識到,宮廷之中沒有愛情,此后也堅定了跟著武后的決心。
武則天稱帝后,上官婉兒更得重用,甚至參議朝政,這一時期發布的詔敕多出自婉兒之手,有著“內宰相”之稱。
武則天退位之前,上官婉兒年近四十未嫁,但不代表她沒有個人情感。唐朝流行一種“梅花妝”,其興起就與上官婉兒有關。
上官婉兒曾被武則天處以“黥面”之刑,據《新唐書·上官婉兒傳》載述:“嘗仵旨當誅,后惜才,止黥而不殺也”,本應處以死刑,以黥面代替。
上官婉兒所犯何罪,竟然達到處死的地步。據野史記載,她與武則天的男寵張昌宗私通,結果被武則天撞到,武則天大怒之下就要殺她,冷靜之后,出于惜才便將死罪改為黥面。
黥面也叫墨刑或黥刑,就是在人臉上或身體部位刺字,并涂上墨或別的顏料,所刺之字就成為永久性的記號。
上官婉兒的刺字就刻在她的眉中間,武則天如此做不乏羞辱之意。上官婉兒為遮蔽,干脆將計就計,將刺字畫成了梅花,由此誕生了“梅花妝”,很快在宮中流行起來。
除了與張昌宗有染,上官婉兒與武三思也有私情。武則天稱帝后,起用了大批武氏后代,武三思就是其中之一,他是武則天的侄子,被重用后,時常在宮中走動,而上官婉兒又是武則天的女秘書,掌管大部分宮中事務,與武三思有諸多交集,日子久了,兩人便走到了一起。
她與武三思的關系,雖然武則天沒有理會,但卻為她的死埋下了禍根。
第二件:中宗時期左右搖擺
公元705年,神龍政變后,武則天退位,李顯復位,是為唐中宗。
中宗上位后,上官婉兒憑借自己與中宗的私人關系,以及她出色的工作能力,做了李顯的婕妤,封了昭容,仍舊掌管詔書事宜。
李顯沒什么政治才華,但又想自己說了算,神龍政變后,在韋后的唆使下,將發起政變的五大臣貶謫流放,回收了皇權,但很快權力被后宮篡奪,他的皇后韋后、女兒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三個女人幾乎主導了朝政。
韋后亂政,一手遮天。武三思為上位,通過上官婉兒,也與韋后搭上了關系。兩人除了私通,還成為了兒女親家。
武三思讓自己的兒子武崇訓娶了安樂公主,中宗時代的李唐雖然從名義上復辟,但內核并沒有完全與武周劃清界限,武三思的上位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一時間的上官婉兒,也做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情,不管她是被迫還是刻意,都為她的結局埋下了禍根。
韋后與安樂公主,這娘兒倆都有一個女皇夢,為了夢想實現,她們必然不能讓李唐皇室的男子好過。
韋后原本有個兒子,叫李重潤,但不幸早年因妄議張氏兄弟擅權之事,被武則天給殺了。這樣一來,唐中宗就沒了嫡長子,于是只好立了三子李重俊為太子。
那么次子去哪里了呢?次子李重福遭韋皇后誣陷,并慘遭貶謫,已經提前出局了。所以,盡管李重俊當上了太子,但日子不會好過。
韋后、安樂公主及上官婉兒,經常斥責李重俊,一點面子也不給,安樂公主甚至稱他為奴。后來,安樂公主干脆向中宗請旨,要求廢黜太子,立她為皇太女。
中宗不自然不允許,李重俊就慘了,被變本加利的折磨,最后不得不起兵反抗,他聯合左金吾大將軍李千里、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右羽林將軍李思沖等擁護李唐的人發動兵變。
他們一行人先沖入武三思的府邸,殺死武三思、武崇訓父子及其黨羽十余人,之后又沖入皇宮準備誅殺韋后、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
但上官婉兒、韋后等人與中宗提前逃到了玄武門,關鍵時刻,中宗李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說服了各位將士,導致政變的軍隊內訌,李多祚等人被殺,李重俊眼見兵敗,先是逃往終南山,途中被左右親信所殺。
武三思死后,崔湜依附了上官婉兒,此人出身于官宦世家,中書侍郎崔仁師之孫,戶部尚書崔挹之子,而且他年少有為,早早便中了進士,入朝為官。
但此人品行不端,為了走捷徑上位,出賣了原主子依附了武三思,出任中書舍人。在武三思死后,又與上官婉兒私通,依附了她。
之后官運亨通,一路高升,從兵部侍郎改任吏部侍郎,再到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上位后的他,收受賄賂,賣官鬻爵,雖然被彈劾也曾遭貶,但沒多久,經安樂公主和上官婉兒的拯救,很快就翻身了。
上官婉兒經景龍政變后,也被嚇了一跳,她沒想到李唐子孫如此頑強,視自己眼中釘,之后有意無意向太平公主靠攏。
韋后與安樂公主喪心病狂,合謀毒死了唐中宗李顯,扶李重茂上位,母女倆在后臺掌大局,以為高枕無憂,從此可以直通皇帝寶座了。
但令她們母女沒有想到的是,太平公主聯合侄子李隆基發動了唐隆政變,目標直指韋氏母女,將其及黨羽一網打盡,最終真正將皇權收歸于李唐名下。
那么對于禍亂朝政的上官婉兒,她不是與太平公主交好嗎?又為何被李隆基斬殺呢?
李隆基為什么不放過上官婉兒?
上官婉兒,才貌雙全,又有能力理政,善于觀察形勢,原本她為自己找好了一條活路,但怎奈形勢有變。
唐隆政變發生時,上官婉兒哪兒也沒去,而是心平氣和的端坐于宮中等著他們來,為什么她不逃呢?因為她手上有“免死金牌”。
唐中宗死后,韋后欲立李顯最小的兒子李重茂為傀儡帝王,但明明李顯的次子李重福還活著啊,廢長立幼不合規矩,為了使朝野上下都信服,她交給上官婉兒一項任務,就是偽造一份天子遺詔,遺詔中宣布由溫王李重茂即皇帝位。
上官婉兒在接到這一重大任務后,她猶豫了。此時此刻她不能再一味附合韋后了,她也知道韋后一心想當女皇,但依她在宮中幾十年的經歷,也深知女皇沒那么好當。
武則天從皇后到女皇花費了三十年的時間,而韋后從神成政變到垂簾聽政,期間也不過五年時間,而且其中有很長一段時間,還是由武三思在主政的,論手段論能力論收買人心論鏟除異己,她哪一項能比得上武則天?
所以,上官婉兒已下了一個結論,那就是韋后絕對當不上女皇,不僅當不上而且還會死得很慘。
想到此,她才不會去當一個墊背的。于是,她暗中邀請太平公主來共同草擬遺詔,最后在她們二人的共同草擬下,一份中立的遺詔出爐了:
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皇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謀政事。--《資治通鑒》
這一份遺詔充分考慮了各方面的勢力,既從了韋后之意,又提升了李唐子孫的勢力,但很遺憾,韋后及其黨羽也不傻,馬上就看出了其中端倪,立馬推翻了這份遺詔。
但對于上官婉兒來說,她已經盡力了,也可以憑借此詔為自己討得一條生路,以此證明自己其實是向著李唐勢力的。
不過她想錯了,她還是低估了李隆基的野心。
李隆基與姑姑發動唐隆政變做了兩手準備,在鏟除韋后及其黨羽的同時,也不會留下太平公主的勢力。
從混亂局勢成長起來的李隆基,見證了太多的宮廷政變和濫殺,他知道此時與太平公主聯手也只是暫時,所以要提前為自己上位做準備。
如果留著上官婉兒,事后她必然傾向太平公主,對他自己又多加一重威脅,所以不能留。
此外,李隆基與上官婉兒還有私仇,李隆基的生母為武則天所殺,上官婉兒為武周紅人,自然也成為他的敵人,所以,還是不能留。
最為重要的是,李隆基對上官婉兒有八字評價:此婢妖淫,瀆亂宮闈,這個評價很客觀,也沒有冤枉上官婉兒。
但站在上官婉兒的立場上,她也只不過是權力場中的一顆棋子,在險象中求生存而已。
唐隆元年(公元710年)六月二十日晚,皇宮內殺聲四起,上官婉兒不慌不忙找出一份遺詔副本,命人掌燈,大開官舍大門,坦然地等待著李隆基的到來。
她相信,就憑手中的這份遺詔,她一定能逃過這場劫難。
然而,她錯了,當劉幽求將遺詔呈給李隆基時,他看都沒看一眼,只吐出一個字--斬!
一代才女就此隕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