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楊慶祥老師在網上遭到一連串質疑:其實當我看到其人詩歌之后,我便明白,“質疑”從何而來。
而質疑其人詩作的人,有過去我看過對方評論,對其人人品有所“好奇”者,這類人不是割韭菜的人,卻有一顆真正向往詩歌熱情的人,當然也有喜歡割韭菜的人,然而寫作上卻暴露自己弊端的人,對于這類人,我此前不愿意與此類人交道,結果意外“結緣”,最后我感覺對方行為令我難以忍受,我選擇離去。
對于這種人,我的看法是如果一個人詩歌見解不夠高端,建議先修德。
本人當然也寫詩歌,或者詩評。雖然之前一篇文章《申明:本人退出<翠屏文藝>編輯“組”,“鏡中人”作廢!》當中,提及本人對當時之“事”非常不愉快,而本人至今也沒有收到道歉或者其他說明,我希望能夠看到你們進一步處理,對于一些事情,我可以放出更多圖片對比,我很想知道,如果一個人很認真工作,為什么會做那種事情?……民刊之優在于可以選擇一個人最大的努力性,但期間所為,適合一個人真正的行為?當一個人以名利心去判斷一切事物,試問你的初心何在!
我表示遺憾。
所以我就想知道,有的人侵害他人利益,是不是覺得別人很好欺負,還是怎么回事?……我不理解。
講真,本人懷有一顆做事之心,有的事情,幫忙即可,我也不會說啥,但是有的態度實在太過分了。所以我的想法到后面感覺為了避諱一樣,不得不采用一些“標點”符號,比如引號這張隱晦說明……一再退讓之后,至今也沒結果。
有人表示,說我太委婉了。為何不直接告訴他人,我的真實態度?否則別人不知道我怎么想的。所以我應該表達我的憤怒。
確實我也奇怪。因為我以為很多事情,是自心認為對別人好,然后就算得不到相應“回報”:本人做事一開始,就這個事情而言,并不指望有所回報。只是免費幫忙罷了。
即便也可以學習,但卻深知期間有些水,我不想趟。但如果覺得別人無私付出,可以隨意欺凌的話,我的看法可能你們要整頓一下人事,甚至從上而下,自己也應該反思。
假設,如果你那邊真的人才濟濟,需要不需要作出傷害我利益的行為呢?……我很多事情,之前更多圖片對比,但這不代表我這邊不能進行更多舉證。
……我其實更想知道,我以為他人是文友,為何他人不能尊重我的權益?如果覺得我這邊說的話需要更多舉證,我也可以持續放圖。
然而到今天為止,此事我還沒看到那邊給我一個端正的態度,如果持續在這件事上讓我成為一個不清不楚被“侵權者”,我想說你哪怕稍微花點心思,也不作出那樣傷害我的行為呀?而且在對待這個事情上,前面和“后面”的做法,讓人吃驚啊。
難道一個民刊是這么辦的嗎?我從未不覺得民刊怎么樣,就活該被駁責,或是如何,不是。我覺得去做這個事情本身是“好”的話,你難道對于維權之事,不要去傷害他人利益,而毫無感覺嗎?……我經常瀏覽網絡“公眾號”,經常有說那份刊物又一下怎么了。有的當然也會復刊。
我的看法是既然你打定獨立自主名義,就不要侵我的:“權”,行嗎?而且說話反復不一。難道是正確的態度嗎?
我就想說說,到底是我一開始不夠了解別人,還是說是在名利當中已經迷失了呢?還是一開始,就沒有覺悟到自己應該成為一個怎樣的人呢?我很想知道。
說話和做事對不上號,是覺得別人舉證不夠多嗎?……
所以我跟感慨,在世間當中,如果相逢,倘若還必須其中有人去承擔一些“莫須有”罪名而持續被侵“權”的話,我就不明白。
如果一個人真正做事情,不要說做刊物,就算是做其他,難道沒有基本的分辨是非的能力嗎?難道無法承擔自己相應責任嗎?因為別人善良無私,所以可以辜負嗎?
還是別的原因。
比如利益方面權衡之類的,這個我就不清楚了。但選擇侵犯他人權益,而進行謊言之舉。令我感到羞慚。
因為我若為謊言則為無私之舉,而希望他人不要怎樣,但他人之謊言卻選擇傷害我。同樣是謊言,差別太大。
我本不想在這邊予以吐槽。但是近期,我這邊有的事情讓我很難過,有的朋友圈里的文友是知道的,所以我一直選擇沉默。
但是人都是有底限的。
我真心希望,有的人對于自身一些行為能夠予以約束之外,不要再涉嫌侵犯我的權益。
……好了。言歸正傳。
我真心希望每份民刊,能夠好好辦下去,哪怕是一些收錢的,如果一開始出于利益需求,而希望有人能夠捐助自己,或者持續大家籌款辦下去,都是一份初心之體現。
一些網友或者文友對于刊物方面,假設一定是需要收費類型,表示不齒:我則認為,在市場環境下,無論選擇自費型作家,或者選擇收費上刊的作者,只要不被騙,確實也發表了,性價比還行。或者是為了文學之展現。暫時無人得以彰顯其才華之傳播……或者出于種種原因,也會投稿不知名之處,或者是別詬病的地方。
或者名聲很差。
這些很多人都覺得不齒:但我明白其中緣故,我從不覺得這類刊物或者雜志,或者若是報刊也存在這種現象的話,我覺得很正常。
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生存。如果有的人已經選擇如此,說明人家的困境正是如此,不管是附庸“風雅”也好,或者其它利益需求也罷。
我并不愿意將市場行為當中的上“刊”,予以一概否定,只要不產生欺騙或者“欺詐”行為,確實上刊,作品也不錯,是值得鼓勵的。
(當然,這是我的想法。)
在我看來,很多非民刊,有的稿子,可能不一定有有的民刊那樣值得發表:這是我個人想法。
如果一個人虔誠以道德,以文學才華與這個世界交道,又不得其門之“入”的話,我對于自費型作家或者花錢上稿者,本身沒有任何敵意,只要他們不被騙了。或者是他們作品還可以。另外就是人品不要太差。
往往是有的人,本身一些行為不太上路,又涉及到這些敏感地帶的一些發言,所以后面會被人詬病。
任何事情,倘若有涉及到利益方面,我愿意審量再三。
這也是我不愿意將事情,說得太開的原因,但并不是他人“堂而皇之”可以持續“侵權”的原因。這是“傷害”人的原因。
當然,我也并不否認有的作者正常上刊后,也算對文學和對這個世界有所“交待”:但我也值得提醒一句。
這個世界,并不是只有所謂的上刊或者出版,才算人生。更多人倘若并未選擇這種方式與世界相處,難道人家就庸俗嗎?并非如此。
無論上刊還是出版,或者其他事情。人有自己的價值體現。
無論下崗工人,或者其他行為者,每個人有自己的追求。
如我,我追求春秋事業,如若流芳百世,我便不愿意隨意文筆于我不明朗的事情上,一再“筆劃”:所以我選擇讓一切爭議留存于時間,以貢獻而證明自己。
但我并不愿意被侵權,也是此中道理。
我相信每個人有自己的難處,但切莫遺失了自己的“心”:否則,將是一場遺憾。
……不好意思,說著說著有點多了。
憑良心說,我笨不愿意持續“提及”此事。但近日有文友反映說,我最近喜歡用引號,為什么?……我說苦惱。
因為那邊的事情,還沒處理完,而我又想隱“諱”:不知不覺,我就開始使用一些引號了。因為從一開始,我就發現有的事情,不想怎樣想人,可它偏偏發生,我不愿意將他人與我想象中那個人進行對比而產生傷害之感,雖開始以“引號”為萌,待我事情真正明白過來再說。
或者去處理了再說。結果引號使用也就多了。當然我以前也比較注重標點符號,包括“引號”之使用。
但是,如今這個事情,目前尚未完畢的話,或者我內心還不夠清楚,我不確定在引號一事上,我能夠作出幾分真正陳述。
我只知道,人在做、天在看。
所以,也不用更多解釋。有的事情,我很想知道后面怎么樣……也許我可以進行觀察。
我真心希望,每一份民刊如果辦得好,建議在尊重他人利益的前提下。
前面抱怨太多,是真的因為這些天,我太難過了。
當我一旦提及這個事情,我又難免悲傷,又不得不為其他文友反映我這邊行文或者聊天當中,怎么讓人感到有點驚奇?……我就努力壓抑住自己的悲傷。
當然并不僅限于此。
其他文友看我朋友圈的話,一般知道我近期也有點事情,很難過。
但是,真正讓一個人難過的話,也不僅僅這些事情。我只是說,很多事情,當它在一起的時候,你會覺得很難過。
當你無意識吐槽當中,也許你并不渴望贏取怎樣的尊重,但你被傷害后,我發現你的一些真心話往往被忽視,真正的付出被“剽竊”成果一般所傷害。
而這種事情,是很惡心的。
所以我就想說有的事情,倘若自己不能夠很好的權衡一切“利弊”:確實一開始需要“慎入”。
我還能怎么說呢?
所以我也是很猶豫:我猶豫之后,我發現我寫其他文章,難免又對這個事情提及。
我想說,可能我真的介意,也真的感到了被傷害。
因為我經歷了一些事情,我的感覺是文學至少是純潔的,也是純凈的。結果我沒想到,哪怕我在一些人和事情上,愿意無私幫助和無私付出,后面的事情,咋這樣呢!
究竟會是我太天真。還是我對于一些人和事情,首先先關注足夠再說。或者是有的人,一開始感覺不太對勁。我應當予以審視呢?……
我真的覺得奇怪。
但首先我肯定一開始如果我打算怎樣,我肯定當時覺得還好。后面怎么那樣了!我誠懇希望有的事情,如果是一個善良的開始,也有善良的結尾。
正如很多民刊一樣,千萬不要無緣無故,就落幕。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也許很多導火索和“引擎”就在無意當中發生,而太多怨言消失在世界中。
當一個人利益被傷害太多的時候,我相信內部一定存在巨大問題。
好吧。我們不再“民刊”有些事情,有些行為,也是個人或者個別“民刊”上應當注意的問題。
作為個人而言,如果我覺得被傷害了的話,如今也還沒有進一步更多舉證……也許我還在想,很多事情,我希望它圓滿落幕。
而不是讓我覺得被傷害的感覺,至于一些鬼祟之舉,說實話,我不贊同那種行為。
但我深知,在維權一路上,凡是真正致力于創作者,一定是保護原創和原創個人,而非對他人造成“侵權”。
我們再來看看楊慶祥老師的詩。
大家知道,我除了評論方面寫畫評,影評,樂評,文物鑒賞相關文章,以及古典詩詞賞析和詩評等,我也偶爾會發表一些對社會上不公平現象的看法,所謂時評是也。
但本人有分寸,從未進行其它行為去進行惡意攻擊或者其它方面。
所以本人對于本人之前一篇文章:《誰是真正的反偽英雄?為何祚庥院士與張洪林博士正名!》后,大量司馬南水軍網暴我,而給我編造理由的“誹謗”表示惡心。
司馬南水軍除了誣陷“1450”,“碰瓷”司馬南,還有種種惡心之舉。一句話,這類人為了流量仿佛蒼蠅見血一般,死纏不放。
導致我最后不得不頭條上啟動了“一鍵防護”:你說他們有道理沒?沒有道理。司馬南此前被”Jim博士”披露,此人在美國與其妻族不止一套,一開始說6套,后面8套,不知道為何減少一套,變成”7“套,就這樣一個人,在那邊口口聲聲割韭菜。
“司馬南萬歲”之語從水軍口中“飚出”,令人覺得十分荒唐。
”。
(“@何祚庥”院士,“@張洪林醫學博士”、“@Jim博士”等。)
這是將人愚弄的行為,而本人最厭惡被人愚弄。
……那么楊慶祥老師是否存在被人“愚弄”行為?……所以這個事情,也很搞笑。
我們來看看楊老師的詩。
我前面已經說明,本人是一種心思放在多個評論上的人,所以無論古典詩詞賞析還是現代詩歌評論,本人有所涉獵。
現代詩歌姑且不論,這里將本人此前一首詞“錄”于此。
同時也表明本人與一些邪惡做法,不共戴天之行為。
步韻傅真吾、南懷瑾《秋日四律》(《誡世》,其四)
(文/方曉莉)
孔路儒生萬代紅,莊周曉夢本為空。
尋常道作佛緣昧,叵耐聆為眾孽同。
如果蒼天情作月,總將百姓恨為風。
青松傲立寒崖縫,自古清源正本中。
說真的,本人于寫“詩”上,求的不“昧”良心。
在我看來,任何人如果行使人品“低下”之舉,也會在詩中“呈現”:這是我認為一個人或者說一個人去寫詩的話,應當去謹守的戒律。
因為在我看來,詩不成,不為人,而人之為人,在于這個人有良心。如果這個人沒有良心,或者辜負他人好意而辱罵他人,或者是其他行為報復他人而予以毀謗,或者隨意冤枉別人,而缺乏一顆正心的話。
一切在詩中將有所體現。詩歌是為人的“象征”,也是人格的彰顯。
所以有的人,我到現在如果不是被侮辱了,我都不想提及這類人……也是這個原因。
故,本人追求格調高雅之作,也不是說不能夠欣賞一些人接地氣的寫法。但對于庸俗下流之作,我認為總“差”幾分味道。
一個人行文要正,詩品要高,從人格修養方面作“功夫”才是地道的活兒。
所以我個人建議詩人先修心。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說,你發表多少作品?……心中有詩意,一切皆為詩。
你能怎樣?
詩歌是人品的彰顯,人之寫詩,不為詩而詩,詩歌是發自內心的體現。
強為詩作而著“匠心”之事。
你說,一個人這樣的選擇,是值得還是不值得呢?……我個人建議一個人盡量要避免“匠心”之流,你可以匠心獨具,但切勿斧鑿陳事。
否則,一切將付諸東流,以為它不是真正的世界之體悟。
真正的世界感知,仍然要通達內心本質。否則,只是俗流。
所以我拒絕庸俗,又不愿意跟下流之人,更多交道,也在于此。這類人太多“冠冕堂皇”之舉,割韭菜當中,大肆貶低他人。而這類人有真正的文學修養嗎?靠著詆毀別人來的流量,能有“幾時”?
一切皆有反噬。
(5)
在評論楊慶祥老師作品當中,頗多人對其人職位或者“頭銜”或者頗為關注。
我對一些人的作品之評論,首先我是看作品,其次,我再去看這個人的身份或者“生平”大概,或者簡介等等。
因為你要評價一個人的話,要從整體或者“大局”出發,首先你看作品,也是看這個人,其他“內容”或者“形式”上的服務,你看看是否對得上號。
這個人在這首詩歌當中,這個人想表達什么?
這里,我截圖了“楊慶祥”老師在百度百科上的介紹,大家可以看一下。
”。
……應該其人還有更多介紹,這里不一一說明。
各位可以自行去網上進行搜索。感謝。
其實一個人文化或者“文學”水平怎么樣,看看面相,是不是有氣質,是充滿戾氣的“自我高貴”之感其實是虛偽狡詐的行為之“體現”,還是說是真正有格調,有修養的人的面相呢?……我不 說這個人是不是“俊美”,或者外表條件好不好之類的。
作為一名中醫愛好者,也是《易經》類作者正在約稿中。
我想談一下我的看法。
楊慶祥老師,我姑且不說其人面相溫和嗎,稍“顯”通透,我可能會覺得有點“作秀”:姑且不論這張作秀是為了迎合“世人”之庸俗而無奈之舉。還是說其它方面。
……但是,在我看了對方除了頭銜之外的“研究性”內容,我大概知道這位作者,處于什么層次。
楊慶祥,撇開其人頭銜和如今網上一些中傷其人輿論不談,單純去看這個人之前作品,比如出版的“文集”和其它論文等,大略可以發現,這是一位研究性詩人。
嚴格說,這名詩人更多意義上,其實屬于“哲學”層次修習者。
我知道,當一個人的文學層次達到一定程度,則進入哲學層次。盡管,我認為其人作為“批評家”的視野,還有待進一步拓寬,而所謂詩人與“批評家”之說,更多意義上,屬于一個敷衍社會之舉,因為本無必要。
如有必要,可以達到比這兩者更高的層次。
那么其人以詩人或者批評家出位,在我更多看來,也屬于迎合世人之舉,故而其人無論論文還是說“哲學類”文集,或者是“感覺”上像是談論哲學而有文學層次的作品。
那么我們可以看到,它重在世界分析。
一般正常情況下,真正的文學是通達倫理的。
而我覺得這位“詩人”兼“批評家”不足之處在于其人還認為世俗是一個很重要的地方予以修行,故而其人努力降低自己的語言品格,從而“屈服”這個社會,而進行二次教導,而體現教育的意義。
偉大是很偉大。但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可能是無法否認的事實當中,要對其人作品當中存疑部分進行攻擊行為。
我不能說別人的攻擊惡意的,所有攻擊都是如此,也不一定的,也有不明白其人意思,而表示反駁或者“駁斥”之舉,這個很正常。
至于本身習慣于割韭菜的那類,就不用說了。
……大略,我可以看出楊慶祥詩人這方面追求。
如果我要寫一篇論文,我大概可以將題目命名為:《禪性詩人楊慶祥迎合世俗之下的哲學爭議》,大概是這種題目。
我肯定不至于從人格或者其它方面攻擊,因為人家不是這種人。
我想來杜絕一些人,對于一些詩歌并未“通透”看法之下予以惡劣的人身攻擊。在我看來,。沒有好的詩歌,也許你需要另外一個層次去進行理解他人“生活”:很多時候,阻攔我么進一步的理解的層次,可能在于人品。
唯有真正的人品,可以通向自由的道路。
對于人品不佳者,即便將自己的“濫詩”吹得天花亂墜,一堆腦殘粉在那邊拼命捧臭腳,叵耐還是不得其法,只是淪為罵民罷了。但請不要總是帶著別人名義去攻擊人。
這張做法,也很惡心。
我的看法就是真正的詩人是有涵養的。便是有激情的憤怒者,也絕不至于不懂詩。
什么是“詩”?詩歌背后彰顯的是這個人的人品所在。
真正懂得如何做人 的人,明白一個人為什么寫詩,這才有真才華。
如果你不明白,卻在浮躁的世界當中輪回。你說多沒意義。
(6)
評楊慶祥那首詩。
《遲到的青年》:很多人一看,哦,下意識覺得,可以“批”了。包括我本人,第一眼看到的時候,也擔心是某“類”詩。
但其實我很早之前發現,有的人為了追求上刊,往往喜歡迎合一些腐朽口味上的“推崇”,高水平者故意將自己作品予以貶低,故意寫成某種看起來不倫不類的風格,從而爭取上刊,但這類人是有一定“水平”的人。
所以并不一定你所見的迎合之“作”,一定是錯。不一定。當然也有本身寫得好,而不為人理解的作品。
如今網絡上也爭議頗多。
”。
……很多人,對于這首詩歌當中“遙遠的中國是一條尾巴”,感到費解。或者說不理解。
其實這句話,“遙遠的中國是一條尾巴。”:此乃詩歌的意象性。
前面我已經提到,楊詩人屬于一個分析派主流詩人,按照其人生活閱歷和詩歌主見,其人不走詩人或者“批評家”之名,本有更高的高度。為何走入世俗,以這類方式出現,大抵也是這個人向下“迎合”罷了。這絕不是其人最高“底限”:但是二次輪回,或者“趨”下迎合式教育有它的弊端的。
因為你一定會遇到一些事情,你想用民眾口吻去分析,還是難掩思想潮流上的波動》這是很多中國古代哲學家當中入世之流,都需要做的一些準備。
談論入世,很多人會提及人大才子徐之明(“@老徐說道”老師。),很多人認為這人真的是中國上如今現存難得的有良知知識分子,其實當然不止他一人,但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政治類學者,或者是教授,或者是軍事人才,或者是不是炒作而來的那種文學專業博士(比如頭銜是有問題,實力是有差距,金錢可能稍微花了點但距離真實水平還有差距那種……),或者是其他類型人才,或者就是哲學系教授等。
但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社會型學者儲殷(“@儲殷”),或者是黃教授(@黃教授)也有這類偏向,其人偏向還是有商業的“初衷”在,但利益合流,我可能保留自己看法。但徐之明的的確確在哲學上頗有“造詣”:雖然蘇德超教授在哲學上,我們所知道在頭條上,像這樣看事情愿意去秉承分析者,而行客觀理念的,是民眾之“幸”。
(“@蘇德超”教授。)
因此,無論哲學,文學,或者其它方面,不是那種假的炒作的,或者是花錢買的,或者是其他方面……雖然任何學歷的成就也可得需要花錢而進行一定準備,但你們知道我說的哪種?……假設一個人花錢,但是這個人很有文化也就算了。但如果人品很差,有難免被人詬病罷了。
言歸正傳。
我的看法就是當一個人的學問給我感覺可以進入哲學層次,我差不多可以認為,這人在這一門學科上,開始進入一個跟一般人學習不同的地方。
我往往通過這方面去判斷一個人的品格,而一個人的境界,也由此而來。
所以我可以明白楊慶祥老師的境界,可沒有一般人想象的那么差。或者是還沒有真正去進行學習后的一些言論。也許更需要切身實地的去進行一些哲學聯想。
真正的文學是需要偉大的想象力而進行一些事情分析的。
它不能違背真正的人格需求。
所以我們推崇想象。而在想象背后,先尊重這個人,是為正常。
(7)
這里錄下本人對于楊慶祥老師那首詩歌《遲到的青年》之評論,以表達我在這件事上,為了避免有的人認為我是否出于“逢迎”之必要而進行刻意迎合,故而著文,說明我與那首詩歌,所存在的“因緣”,故為引用其詩歌,我闡述心中之理念。
表達我的看法。
否則,我也不想惡心他人和自己,所以體現于我文章的奧義,也希望將這份感悟,能夠為楊慶祥老師說明“一二”:出世之難,但“入世”當中。面對正義。更多權衡。
(8)
“詩歌”意象中的牽綿性:評楊慶祥教授《遲到的青年》
(文/方曉莉)
近來,對楊教授這首詩歌《遲到的青年》(我這里予以引用其題目,感謝分享。),不少人在爭議此作,本人之前一篇文章《評楊慶祥<遲到的青年>:法理與人性常在,遲到的幽默》當中,前面“敘議”頗多。
后面的話,為了表明本人的確有意評論此作,并非其他用意,所以我在那邊也引用此篇,予以說明,本人在這首詩歌當中,自己有的一些體會。
予以說明。
題記:
本人不輕易著文,對于詩人或者詩作,近期因為有的事情,非常疲憊。
而促使本人對楊慶祥老師的這首詩歌進行評論,是因為我與其詩中的有的“意象”,很早之前,有所感悟。
所以有這一份“因緣”在。
”。
很多人好奇,為什么詩歌題目叫《遲到的青年》?其實,對于這個人而“言”:自己確實遲到了,但是又略微有一些自得,這個人認為自己并未真正意義上的遲到,或者是“只是有點遠,但我終于還是看到了您”的感覺。
那么這個“遲到”對于誰說的呢?……所謂遲到,當然是對自己而言,但對另外一番意象解讀,卻是這個世界的新生,因為這個人有了新的看法。
詩人題目叫《遲到的青年》,欣喜而得意,可見這個“遲到”很有價值。因為已經“到”還是“青年”一說,可見其人“珍視”程度。
全詩當中,采取意象解讀,是妙卻對另外一些人而言,感覺的不妙,也是一種“妙”。
詩人所見,是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還是其它?其實文中已有“答案”:
在詩人領略世界本質當中,他說:“第一次我真的忘記了/.第二次我臉盲/第三次我心不在焉”,人們以為只是“敘事”;后續是“直到有一天我早上醒來/我看見——你茂密長發纏繞綠色小妖”,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一次次錯過了“覺悟”體驗,因為曾經有諸多“理由”或者是其它原因。
但是,這一回對方對這個世界有了體驗,其人所謂“茂密長發纏繞綠色小妖”,是它也就是詩人“心境”當中對世界的外部“觀察”《我認為“極妙”》:在這種“極妙”體驗當中,世界被打破了一元性的“妄陳”體驗,而呈現出一種所謂“光怪”陸離姿態,可原來眾生也是平等。
你無須要求他人體驗跟你完全一致,但在小妖的世界,妖有“妖”的語言。
當然,對這些人而言,自己當然并未是妖,但一些語言卻呈現出一些“妖異化”:因現象的“妖異”:這是一種世界之“體驗”,語言之成熟還有看到諸多情境上的不如意,片面分析后的結果,無須苛求對方跟自己完全一樣的語言環境或者語言品味,但可以明白世界“光怪陸離”之下,任何人都有尋找愛的自由。
即,所謂“小妖”也并非是真的“小妖”:當詩人明白過來后,內心感覺到興奮。
跟著,詩人說:
“一片銀針葉劃開眼瞼
我們都看見了——焰火和
獸。雨下得又急又大。
很久沒有見過這樣的雨了。
你抖抖身上的絨毛。想起
那不過是遺忘的森林歲月。
我不知道其他人是否理解。
但我想起了我此前在新浪微博看到其他作者寫得一首小詞,我覺得很有意思。
”。
《卜算子·過客》
(作者:崆峒耕讀)
前堂皆過客,花開又花落。
回首年少輕狂時,歲月已蹉跎。
而今心歸靜,浮生啟程拓。
唯愿云凈風輕時,任由時空錯。
(妙嗎?……我個人覺得“崆峒耕讀”網友這首詞很美。它體現出一種哲學的“意象”性,只有這個人對人世達到一定程度的理解和概念之解讀,對人世存有“悲憫”之心,方有如此體悟。)
所以我將這首詞再發一遍,我覺得很有意思。
《卜算子·過客》
(作者:崆峒耕讀)
前堂皆過客,花開又花落。
回首年少輕狂時,歲月已蹉跎。
而今心歸靜,浮生啟程拓。
唯愿云凈風輕時,任由時空錯。 ”
(備注:來源于“崆峒耕讀”的新浪微博,可以欣賞一下。感謝分享。)
”。
(備注:這里,以楊慶祥老師這首《遲到的青年》當中,有部分片段,予以相互詮釋,感覺有意思嗎?……我覺得挺有意思的。)
那我為什么引用這首詞來談我對楊慶祥老師的一些看法呢?……因為“崆峒耕讀”文友作品體現出一種詩歌的意象性,是告訴我們世界是“自由”的,而在自由當中實現“平等”妙處當中,我們對于世界的認識也是不斷進步的。
在不斷進步的人生當中,我們勇于體悟,勇于體驗人生種種,這可以說是一種美德。
所以我很喜歡“崆峒耕讀”這首作品,故而這里冒昧引用該“詞”。
我對作品之賞析,可惜說真的也不是說看人家頭銜或者怎樣,我看的是詩品,也是詩中凸顯人格。
如我有時間,我會進行詩格方面更多說明。
……而在后面,我的欣賞當中,所見楊慶祥老師的作品。
“我們和獵槍對峙。遙遠
的中國是一條尾巴。你蜷縮、
磨牙。親愛的馬麗亞你
遲到了。”
“馬麗亞”是誰?馬麗亞是人們心中的回憶,是人們要追求的象征。為什么遲到?……有它的原因。
“馬麗亞”是一個人嗎?可以是,也可以是其他“指代”:馬麗亞遲到了嗎?當你說出馬麗亞來了的時候,馬麗亞已經在了。
……所以一些人抨擊“遙遠的中國是一條尾巴。”是否是惡意的?……不是。
因為在整個“行文”當中我們可以,這是一個“小妖”的世界一般,而詩人原本明白,世界本不是如此,所謂看起來的小妖,是人們心中幻象,或者暫時“景象”所現。
而出現了“獵槍”,又有“茂密長發”:說明記憶久遠,而又有共同的敵人。是什么緣故導致這個世界,有的語言看起來是小妖們的語言呢?所以值得深思。
因為世界本不是如此,為何要用這種方式來表達呢?……
當說明“獵槍”之意義,你已經與世界站在一起,當“蜷縮”、“磨牙”出現在同類事物上,說明大家目標和“方向”一致。
在中國古文學當中,有類詩詞叫做“讖詩”:讖詩往往具有一定寓意。
很多人認為“讖詩”可能是不好的……但是實際上,在更多人看來,語言的“意象”或者要彰顯“什么”,一定是積極光明的,這類也可以說是“讖詩”:因為“讖詩”本身有寓“言”吉兇之作用,只是過去歷史當中,很多人所見的流傳下來的以悲情故事結尾居多。
但并不是讖詩主要概念。
真正意義上的讖詩,是偉大的,也是光榮的。他除了可以預言吉兇之外,還有其它判斷形勢之用。
但是這不是今天所要討論話題。我們所關注的是詩人的意象在詩歌當中解讀,給我們怎樣的體會。
……我說我對于楊慶祥老師的作品,有一份“因”緣在。
因為很早之前,我有對于這個事情有自己的一些看法。
什么是“遙遠的中國的尾巴……”之說呢?6我后來明白,其實這屬于記憶。
這一切一切,都生存在人的記憶當中。
而你所見的“尾巴”是事情的“風貌”之一。
而我從楊慶祥這首詩歌當中“得到”了什么?……我得到了愿意續寫人生的能力。
“馬麗亞”來了。我們一起扛起獵槍對付敵人。最后。世界的風貌整個展現。不管中國是不是一條尾巴為世人所見。還是以“中國”比喻很多偉大意象。無論是龍還是其它形象比喻。
其實一切無形無相。但也可以說是有形之比喻,而體現無限之人生。因為事物總有軌跡。
所以,這里面,詩人所言之“尾巴”也是事情真相的局部。
在隱晦無端的奧妙當中,一些晦澀而難懂的語言,也就脫穎而出。
尾記:
本人敘述詩歌評論當中,以“馬麗亞”寫“瑪麗亞”,還請見諒!如見本人詩評后,詩人自己先寫一個“瑪麗亞”再說。
方曉莉
2024.9.3
(9)
為何說是“法理與人性常在”,且為“遲到的幽默”呢?……因為當你認識世界,“朝聞道”,便不晚矣!何況青年!
便很幽默。
其次,為何這首詩歌可以看到“法理與‘人性’”呢?……因為一切無妄之批駁,假如不是真正“人性”和“道德”的彰顯,必有其弊端。
詩人幽默的語言,詼諧的意象,體現出其人與世界和平共處當中,也尋找真理和愛,并且執著于真正的理性精神,而追求真相之奧妙。
而其人對于中國的意象化表達更多是對于中國真正真相的追求,無論是龍,或者其它比喻,或者真相的“一角”令人所見。
我相信從今往后,“馬麗亞”的人生定非不凡:以凡而“契入”一切世界,在平凡當中見到更多真知。
這樣的“馬麗亞”,會有更多覺悟。
特別說明:
對于本人在詩歌評論當中提及“瑪麗亞”,有用“馬麗亞”,是為尊重作者本義:待此評論發表后,今后本人自己引用類似作品或者該作,再用“瑪麗亞”之說,予以闡述我這邊奧秘,特別說明。
以表尊重。
方曉莉
2024.9.3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