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李月亮
每晚八點四十 陪你看世事
體育課上,一個中學生突然暈倒。
周圍幾十個同學卻無人上前去扶。
視頻在網(wǎng)上瘋傳,引發(fā)熱議。
01
李月亮 ?
9月2日,上海徐匯中學,六年級新生正在上體鍛課。
突然,后排的一個男生身體搖晃了幾下,之后臉朝下直直地趴倒在地。
周圍的同學都發(fā)現(xiàn)了這個意外。
但大家都只是站在原地看著。
沒有一個人上前去查看他的狀況,試圖救助。
十幾秒的猶豫后,有同學舉手叫了老師。
沒多久,暈倒的男生自己坐了起來。
但看上去還是很難受。
此時體育老師過來了,短暫安撫男生后,匆匆離開(可能是去尋求醫(yī)療救護了)。
視頻是附近高層小區(qū)的業(yè)主拍下來的。
她在視頻里一再表達震驚和不滿,“看!一個孩子倒下去了,誰都沒管,老師沒在!”
這段兩分鐘的視頻,引發(fā)了網(wǎng)友的熱烈討論。
人們不理解,為什么周圍同學都沒有上去扶。
視頻里有一個戴帽子的成年女性,一直在看手機,完全沒留意有人暈倒。
她也被罵得不輕。
還有很多人罵體育老師,罵學校,罵社會。
說啥的都有。
事兒鬧得挺大,徐匯中學昨晚緊急發(fā)了情況通報。
說暈倒的學生“送醫(yī)治療后已經(jīng)安全到家”。
對涉事老師存在的失職行為,學校會嚴肅處理。
02
李月亮 ?
我今天查了半天資料。
有兩點情況需要先說明:
第一,視頻里戴帽子的女性,據(jù)說是陪讀的學生家長。
(有些特殊情況的學生,需要家長在校陪讀)
那么這位家長沒有留意上課的同學,倒也沒多大錯。
第二,視頻里這些孩子都是初中新生。
新聞里說他們是六年級,其實準確說,他們是“預初班”的學生。
預初班是上海特有的設置,就是把本應上小學六年級的學生,直接納入初中,讓他們提前開始適應初中學習。
所以視頻里的孩子們其實是剛剛上初中,剛剛開學。
大家彼此都不太認識,又在最初的紀律規(guī)訓階段。
遇到事情不敢貿(mào)然行動,多少有一點合理性。
當然,本質上還是不合理的。
03
李月亮 ?
然后我們來討論這種不合理——
到底為什么,一個同學暈倒了,一個班的同學沒有一個上去扶?
主要原因,我覺得是兩個。
第一,不知該怎么辦。
從視頻里可以看到,那個男生倒下后,其實同學們也都在關注他。
似乎也在想該怎么辦。
十幾秒后,倒數(shù)第四個男生第一個舉起了手,示意老師。
隨后又有幾個同學舉手。
說明他們是想處理這件事的,只是不知道該怎么處理。
這可不只是視頻里孩子的問題,它是一個普遍現(xiàn)象——
現(xiàn)在的孩子普遍缺乏處理事情的能力。
原因也很簡單:
他們沒怎么處理過。
從小到大,大人給他們包辦的太多了。
從洗襪子,到安排寫作業(yè)的時間,到處理跟小伙伴的糾紛……
樁樁件件,我們都給他們處理得妥妥帖帖。
然后告訴他們:“你好好學習就行,別的不用管”。
于是他們也就真的很少操心各種事情。
——包括社會的事,學校的事,家里的事,以及自己的事。
過去十一二歲的孩子,可能已經(jīng)帶兩三個弟弟妹妹,做全家人的飯了。
而現(xiàn)在十一二歲,衣服扣子掉了都不知如何是好。
雖然他們看起來聰明伶俐,博學廣聞,能書畫會彈琴。
但現(xiàn)實生活能力,其實差得很。
雪上加霜的是,我們的教育又總是要求孩子聽話,守規(guī)矩,服從權威。
聽話就是懂事,就是乖巧,就被喜歡被鼓勵。
不聽話就是調(diào)皮搗蛋,就是不服管教,就被否定被打壓。
然后問題就來了。
當他們遇到一個突發(fā)事件——
比如老師要求“都站著不要動”的時候,一個同學突然暈倒了。
這些既習慣了服從權威,又沒學會處理問題的孩子,該怎么辦?
單任務都處理不好的孩子,進入多任務處理模式,瞬間就懵了,大腦卡機了。
遵守規(guī)定,還是搶救生命?
他們拿不準。
04
李月亮 ?
讓他們都站著沒動的第二個原因,是缺少共情能力。
其實類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發(fā)生了。
之前也有女生在教室里暈倒,小同學們也只是看著,連老師都不喊。
我們這代人都不太能理解。
看到同學暈倒了,最直接的反應不應該是驚慌著急、立刻救助嗎?
物傷其類兔死狐悲,這不是動物最基本的本能嗎?
現(xiàn)在的孩子怎么了?
雖然“見死不救”不是普遍現(xiàn)象,但也必須得承認,現(xiàn)在孩子的共情能力確實不太行。
有時確實顯得冷漠和麻木。
不只對同學,對父母也一樣。
為什么呢?
我覺得有三個原因。
原因一:
他們從小得到太多寵愛,習慣了別人圍著自己轉,很以自我為中心。
這樣的孩子,往往很難關注到別人的需求。
面對別人的痛苦,就表現(xiàn)麻木。
對比一下。
過去我們一家可能有五六個孩子,物質匱乏,父母忙碌。
這種環(huán)境下,每個孩子都要使勁解數(shù)去滿足自己的需求。
也要想辦法在一群兄弟姐妹中,爭奪父母的寵愛。
這就迫使他們早早地學會了察言觀色,關注別人感受,以及處理各種問題。
而現(xiàn)在的大部分孩子,成長環(huán)境太風和日麗了。
尤其在人情世故方面,完全是easy模式。
不用太考慮別人,就能順利通關。
所以就沒有習得很好的共情能力。
不太會看到他人的需求。
原因二:
社會大環(huán)境越來越追求“精致的利己主義”。
當大人們都開始認同“利己主義”。
這種思想自然就會傳導給孩子。
很多孩子其實本來是感情豐富、充滿愛心的。
但從小被教育“少管閑事”“你扶他他賴上你怎么辦”。
于是善良的本能被一點點閹割。
“別惹麻煩”成了他們的行為準則。
在面對小伙伴的痛苦時,可能就會顯得冷漠。
甚至對父母親人的痛苦,都表現(xiàn)出無意識的道德麻木。
原因三:
更深層的因素是,現(xiàn)在的孩子們,確實關系比較疏離。
回想我們小時候,沒有手機,沒有網(wǎng)絡游戲,沒有短視頻,玩具也少,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跟小伙伴瘋玩。
大家非常熟悉和親密,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而現(xiàn)在的孩子,左手手機,右手ipad,家里還有電視,數(shù)不清的玩具,日常還要去上輔導班。
他們跟小伙伴瘋玩的時間,比我們少太多了。
接觸得少,彼此之間自然就感覺陌生、疏離。
自然也就懶得去關心別人在干嘛,是不是需要幫助。
我們總告訴孩子,要跟小伙伴團結友愛。
但事實上,團結友愛的前提,是發(fā)自內(nèi)心地喜歡和需要身邊的伙伴。
否則就只能做到形式上的禮貌謙讓。
真到了需要共情、付出的時候,就會露出冷漠來。
比如小伙伴暈倒了,如果你內(nèi)心覺得這個人是疏遠的,就很難發(fā)自內(nèi)心地著急,本能地撲過去救他。
所有的父母,都應該警惕孩子的這種麻木。
因為一個孩子如果不會愛,不夠善意,不能共情他人。
他不只會對外人冷漠,也會對父母家人冷漠。
前幾天我還看到一個媽媽說,她切土豆不小心切到手指,流了不少血。
于是喊正玩游戲的女兒幫她纏創(chuàng)可貼。
女兒不但沒有心疼,還一再抱怨媽媽耽誤了她的游戲,說她“笨死了,切個土豆也能受傷”。
這個媽媽傷心不已,“我這是養(yǎng)了個白眼狼嗎”。
網(wǎng)上還有很多媽媽吐槽,說兒子上大學后,幾乎就不怎么跟他聯(lián)系了。
你微信給他發(fā)一堆,他回話從來不超過三個字。
一腔熱情和愛意的媽媽們,也是深感失落。
05
李月亮 ?
那我們該怎么辦?
孩子之所以顯得冷漠,背后有很復雜的成因。
解決起來,也需要方方面面下手。
先說學校方面。
必須得說,現(xiàn)在的大部分學校教育重點跑偏了。
我們太追求成績,追求升學率。
而教育的根本任務,其實是立德樹人。
是先幫助孩子建立優(yōu)秀的品德,再讓他們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
立德,應該在樹人的前面。
但是過分功利化的現(xiàn)代教育,把這個根基推翻了。
全奔著成績單去了。
好像沒有人真的關注“品德”這個看不見摸不著沒法考量的東西。
我有個朋友,是小學老師。
她跟我講過一件事:
有天上課時,她不小心一腳踩空,摔倒在講臺下。
腳腕當時就崴腫了,疼得完全站不起來。
但是,可能因為她摔倒的姿勢比較搞笑。
同學們的集體反應是——哄堂大笑,有幾位甚至還邊鼓掌邊起哄。
沒有同學注意她疼得齜牙咧嘴,站不起來。
更沒人主動過來拉她一把。
她說那一刻,真的好心寒。
想著自己平時為孩子們付出那么多,而他們竟然對她的痛苦如此冷漠。
但轉念又想,這應該正是教育的缺失,自己應該補上這一課。
所以她后來專門找了一節(jié)課,給孩子們講她摔倒時有多疼,內(nèi)心多希望得到幫助,聽到同學們的笑聲又有多難過。
又讓大家設想,自己遇到困難時,如果別人都在旁邊嘲笑,自己是什么心情。
她這么一說,有幾個小女孩就哭了,說“對不起老師,我當時沒想到你那么疼”。
——這么簡單的,孩子們的同理心就被喚醒了。
她接著又告訴孩子,以后遇到這樣的事該怎么處理。
比如把她扶起來坐在椅子上,然后去找其他的老師幫忙。
孩子們自己也說出了一些辦法,都還挺好的。
她覺得這一堂課對孩子的價值,遠大于一次普通的數(shù)學課。
我完全同意。
其實這種關于愛和處理突發(fā)狀況的教育,本來就應該滲透在日常的點點滴滴。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學校都顧不上了。
為了拼分數(shù),拼業(yè)績,這些教育的基本根基都被忽略了,被丟棄了。
學習當然很重要,但孩子首先應該學會做一個合格的人。
一個孩子能看到別人的痛苦,并且心生憐憫。
這是不是比能算出一道數(shù)學題更重要?
一個孩子在看到同伴突然暈倒后,能知道如何正確援助。
這是不是比知道“剪刀的剪怎么寫”更重要?
所以學校一定要改變單一的模式,改變假大空的教育。
實實在在地教會孩子去愛,去共情別人,去關注他人需要,去在關鍵時刻伸以援手。
而不是只看分數(shù),只看上面的要求,只求“面上光”的業(yè)績。
當然,學校能做到哪個地步,也取決于整個社會的環(huán)境。
所以在社會層面,我們更要摒棄膚淺的單一評價標準。
社會不要只拿升學率來評價一個學校。
不要只拿“學生分數(shù)高不高”,來評價一個老師。
因為“教育質量”不僅僅涉及知識和分數(shù),更涉及一個學生有沒有成為健康而豐富的人。
過去我們講“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
從開頭那個徐匯中學孩子暈倒的視頻看,德智體這三方面似乎都失敗了。
這個話題太大。
我們還是想想作為家長,應該怎么辦。
在家長方面,我覺得一個迫在眉睫的事情,就是喚醒孩子的同理心。
別讓他們太自私自我。
十幾歲了,還覺得自己是世界中心,別人(尤其是父母)都要理所當然地愛他,圍著他轉。
否則他們就會陷入一種無意識的冷漠里,喪失共情能力。
沒有人會喜歡這種人。
做他們的父母,更是痛苦。
因為他們看不到你的需求,只想著自己的需要。
你養(yǎng)他養(yǎng)到最后會養(yǎng)得懷疑人生:
我為啥要養(yǎng)這么個只知道索取的玩意?我圖啥?
而這還真未必是他的錯。
更可能是我們自己在早期的教育里,疏忽了。
所以一定要早早地引領孩子看到別人的感受,喚醒他們的共情心。
一兩歲的時候,他撞在桌子腿上摔得哇哇大哭。
你要一邊安撫他,一邊摸摸桌子腿,問它痛不痛。
而不是拍著桌子腿罵“都怪你,把我們孩子撞疼了”。
前者會讓他在三十年后看到你做飯,就問你“累不累”。
后者則會讓他不假思索地斥責你“怎么做這么慢,我都要遲到了”。
你可能會不理解孩子怎么會這樣。
但“禍根”可能就是在他的成長過程里,一點點種下和強化的。
其實現(xiàn)在孩子大部分都很善良有愛。
只是這種愛,有時需要你去喚醒,去點亮。
你要教會他識別他人的需要,不要讓他把愛都封存在自己的小世界。
然后父母要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培養(yǎng)孩子的處事能力。
不能讓他們在面對突發(fā)狀況的時候,像個傻子一樣手足無措。
培養(yǎng)方法也簡單——
讓他們自己去處理問題。
作業(yè)沒記住,自己去找同學問。
東西買錯了,自己去找商家退換。
被伙伴們孤立了,自己去想辦法解決。
我們做一個“懶媽媽”,讓孩子力所能及地去接觸社會,去了解人性。
只有在不斷不斷的練習中,他們才能具備熟練的處事能力。
這也才是將來孩子飛向遠方時,我們能給他的最好的禮物。
──── 全文完 ────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