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用戰(zhàn)術上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xù)介紹,妨礙組織學習的兩個原因: 主動性幻覺和執(zhí)著于短期事件。
什么是主動積極的幻覺,這就是我們經常說:用戰(zhàn)術上的勤奮,掩蓋戰(zhàn)略上的懶惰。我們經常在具體的事情上表現得非常積極主動,看起來很忙碌,因為這些戰(zhàn)術上的勤奮,往往立竿見影,能馬上看到效果,很有成就感。而戰(zhàn)略上的改變需要更漫長的反饋周期,并不馬上看到效果,但是它們,往往才是根本性的解決辦法。如果從系統(tǒng)思維的角度看,越是專注于短期行為,其實就離系統(tǒng)思維越遠。
《上游思維》中作者希思,講過一個故事,故事說的是,有兩個人走在路上聽到橋下的河里有人喊救命。他們看到有個孩子快要淹死了,就趕緊跳進水里救小孩。等到好不容易把這個孩子,救上岸之后,河里又傳來了另外一個小孩的呼救聲,他們只好又跳回河里救人。緊接著一個又一個孩子接連溺水,他們倆都已經筋疲力盡了。這個時候,其中有一個人上了岸,就朝河流的上游走去。他的同伴抱怨說:這里人都救不過來了,你要去那里做什么?他說:我要到上游去,看看到底是誰把這些孩子扔進水里的。
希思通過這個故事來說明“上游思維”的重要性,下游思維是專注于應付眼前的問題,而上游思維是找到問題的根源,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方式。這個故事其實也說明,我們?yōu)槭裁闯3O萑胫鲃有曰糜X,陷入戰(zhàn)術上勤奮,戰(zhàn)略上懶惰。看起來我們先解決棘手的問題是很理性,但其實恰恰是受到了情緒的驅動。
比如產品經理小張接到大量的產品需求,為了不讓產品需求堆積而帶來的焦慮感,受這種情緒的驅動,小張只能拼命排期和迭代需求,以緩解領導的壓力和內心的焦慮,雖然他心理很清楚,這樣的勤奮很多時候只能解決短期問題,當我們深陷短期繁雜的事務,就很難抽出時間和精力去思考系統(tǒng)問題。而當出現系統(tǒng)性問題的時候,我們還往往抱怨說,自己明明已經很努力了,為什么還要責怪自己。
主動性幻覺和著眼于短期事件是類似的,我們往往只看到問題現場,可見的現象,而忽視背后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果用系統(tǒng)思維去看待問題,你會意識到,你看到的問題,永遠都不是問題的關鍵,它只是更大系統(tǒng)性問題的偶然呈現,產品投訴率增加,是產品質量問題嗎,是產品物流問題嗎,還是背后質量管理流程問題,或者說更大的組織文化和價值觀的問題。上一期我們介紹了,任何問題都可以從:事件、行為模式、系統(tǒng)三個層面去看待問題。越是往深層次挖掘,問題往往越抽象,越模糊。
舉個例子,比如兩個小孩在操場上打架,你可以想象成,任何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比如小明說,是小王搶他的球,所以才打他。而小王反駁說,是小明不讓他玩玩具,所以才搶他的球。那到底是誰對誰錯呢?清官難斷家務事。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思考和解決問題:事件、行為模式和系統(tǒng)。首先看看事件層面,也就是根據事情的現場情況解決問題,這個時候老師來了,老師可能一看小明受傷了,那么就認為小王肯定錯了。如果在事件層面解決,老師更喜歡誰,誰口才好,誰聲音大,誰沒有受傷,可能誰就誰贏了。
其次,如果在行為模式上解決問題呢,聰明的老師可能會問,是誰先動手呀,這個時候這個事情會追隨到更長的時間范圍,從行為的互動模式去看,并且按照通常的規(guī)則:誰先動手誰就輸了。這看起來還比較公平合理,這是在行為模式上解決問題。
這樣的解決問題的辦法有什么問題呢?如果我們執(zhí)著于事件和行為模式,我們會從具體的行為來區(qū)分對錯。我們總覺得,要么是小明對,要么是小王對,他們不可能都錯,或者都對,但執(zhí)著于非對即錯的思維是有問題的。因為,我們忘記,他們沖突雙方構成了一個更大的系統(tǒng),在他們的行為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觀念控制著他們的行為,這個系統(tǒng)觀念或者目標就是:贏得對方或者不服輸。
小明想要贏得對方,小王也要贏得對方,因此他們才能不斷沖突升級,看起來是小明或者小王控制著自己的行為,但實際上是觀念控制了他們的行為。如果他們都要贏得對方,甚至把贏得對方定義為要把對方打倒,如果這個觀念不改變,那么這個沖突就很容易升級為打架斗毆。如果這個觀念不改變,即便老師現場區(qū)分出了對錯,不管是誰輸輸贏了,都可能埋下了下次報復的種子。
如果從系統(tǒng)層面解決問題,最重要的是改變他們對“同學關系以及輸和贏的觀念”,這才是最重要的。如果只是從事件層面解決了問題,實際上可能這次解決了問題,就成為下一次沖突原因。甚至他們還會把這種對待輸贏的觀念轉移到其他事情上,今天是小王和小明,明天就是小王和小張產生沖突。
但是如果我們改變了對于輸贏的觀念,就可以更廣泛地解決他們未來的潛在問題。直接打倒對方這是一種贏,選擇更大方地原諒對方的過失也是一種贏,選擇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用到學習上,從長期來看學習成績更好,這也是一種贏等等,輸贏的觀念可以有很多不同的理解。更廣泛來說,贏得競爭的方式有很多種,如果用孫子兵法來看: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才是最佳的策略。
小王和小明的沖突,只是一個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從事件,甚至關系的層面解決問題,永遠只能解決短暫和表明的問題,更深層次的問題你需要系統(tǒng)思維。正如愛因斯坦說:我們無法用提出問題的思維,來解決問題。要從表象、具體的問題,看到背后抽象、本質的問題,系統(tǒng)思維就提供給了我們很好的工具。其實不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沖突,我們絕大部分具體問題的背后,本質問題往往都是抽象的。
比如父母看到小孩摔跤就哭,并且馬上上前扶起來,每次都能做到非常及時給與幫助,看起來解決了小孩摔跤就哭的問題。但是其實小孩為什么摔跤就哭呢?或許更大的問題是,小孩子適應力和安全感不足所導致,父母需求做的是去培養(yǎng)小孩的適應力和安全感,而不是每次摔跤了就去扶起來,這可能恰恰降低了小孩的適應力。
問題看起來都是具體的,可見的,但往往這些只是表象問題,并不問題的本質,站到系統(tǒng)的角度,要素和連接的問題都是顯性的,而系統(tǒng)目標常常是隱性或者抽象的,因此我們很難看到,于是,我們就經常陷入“就事論事,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的陷阱中,成為救火隊員,還以為自己很辛苦,很努力,但其實沒有解決根本問題,甚至創(chuàng)造了更多問題的原因,正如彼得圣吉說:今天的問題常常來自于昨天的解決方案。
就像開始小孩之間的沖突一樣,如果只是簡單的安撫或者判定了哪個小孩對或者錯,而沒有改變他們對于行為規(guī)則的觀念,那么今天問題的解決,就很可能埋下未來報復的種子。孩子的沖突或許是小事,我們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公司與公司之間、宗教與宗教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的沖突,其實根本問題都是觀念之間的沖突,而并不是看到的,某個單一事件的是非對錯。
正如我們開始說的,系統(tǒng)有三個要件:要素、連接和目標,我們往往只能看到要素的問題,深入一點可以看到連接的問題,要素和連接往往是顯性的,而系統(tǒng)的目標常常是抽象和隱性的,但確是最重要的。因此,要解決根本性問題,我們需要跳出問題的現場,看到背后更大的系統(tǒng)。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希望對你有啟發(fā)。關于系統(tǒng)思維和第五項修煉的更多內容,請點贊收藏和關注我,我們下一期內容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