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是關鍵
全國GDP百強市隊伍,東北三省的存在感不太強。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23年全國GDP百強市名單中,作為中國四大經濟區域之一,東北地區僅有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4市入圍,且近幾年名次有所下跌。
另一邊,東、南沿海地區成百強市最集中的區域,江蘇、山東、廣東、浙江、福建的百強市總量之和,占據全國半壁江山。
中部省份百強市數量多為3-5個;西部省份多為2-3個,且多數都是“省會+副中心+資源型城市”的組合。
百強市名次靠后,與東北經濟地位減弱有關。
在我國重工業轟轟烈烈發展的上世紀,東北三省GDP占全國比值一度達到20%左右。但因未及時擺脫傳統重工業慣性,在現代產業進程中緩慢,近年東北三省GDP占全國比值不及5%。
全國范圍內,GDP百強市的誕生大都由產業或地域資源特色支撐,相較而言,東北百強市稀缺是因為什么?在這場競爭中,東北如何重煥昔日光彩?
百強市數量、名次雙雙跌落
全國GDP百強市競跑,東北越發吃力。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2015年,全國GDP百強市名單中,東北地區有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大慶、吉林、鞍山等7市入圍,排名分別為第18、19、27、29、38、67、68。
不過從2015年至今,上述城市GDP在全國排名整體一路跌落,2016年吉林、鞍山跌出百強名單,2017年大慶跌出百強名單,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4市雖然一直在百強名單之內,但排名下跌明顯。
大連作為東北經濟第一城,GDP排名從2015年的18名跌至2023年的29名,下滑11位。同樣的時間段,沈陽下滑12位,長春下滑13位,哈爾濱下滑25位。
△ “汽車城”長春 圖源:圖蟲
這也是近年東北經濟縮影。
具體來看,2015年東北三省GDP之和為58058億元,在當年全國GDP占比為8.43%,這一數據在2023年降至4.73%。
若與巔峰時期相比,則更加懸殊。上世紀中期,東北三省GDP占全國比值一度達到20%左右。
目前留在全國GDP百強市陣營的大連、沈陽、哈爾濱、長春,又是因何挺住?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上述入圍的4座城市,也正是東北地區4座副省級城市、東北經濟的頂梁柱,被外界形容為“東北F4”。其中長春、沈陽、哈爾濱均為省會城市,本身就是全省經濟發展的領頭羊,也是各省聚力發展的首位城市。
具體來看,長春、沈陽憑借汽車制造業撐起地方經濟發展的半壁江山,工業家底雄厚;哈爾濱雖然近年工業競爭力不強、工業產值占比偏低,但農業、食品產業和文旅業綜合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填補劣勢,加之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的地位,也穩居“F4”陣營。
大連雖非省會,但坐擁東北最大港口,被視為“東北之窗”,加之蓬勃發展的先進裝備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港口”+“工業”雙重利好因素加持,讓當地成為東北經濟第一城。
當前來看,在接下來全國GDP百強市競跑中,“東北F4”不論要逆流而上、還是要維持排名現狀,都面臨一定程度的挑戰和不確定性。
百強市的土壤
放眼全國,哪些地區盛產“百強市”,什么樣的土壤更容易培育出“百強市”?
產業是關鍵因素。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區域經濟也遵循“胡煥庸線”原則,即黑河(愛輝)—騰沖線,“胡煥庸線”東南側經濟發展較快、西北側發展較慢。
“改革開放以來,胡煥庸線東南側區域率先融入國際大循環,先是大規模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接著承接來自日本、歐美的先進制造業,如汽車制造,在這些地方,附加值更高的第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
丁長發還指出,從所有制結構來看,也是東部地區率先發展起大規模民營經濟,市場更具活力,事實上,民營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和百強市產量最多的區域明顯重合。
具體來看,當前百強市最集中的區域,當屬長三角、珠三角、膠東半島、閩南金三角等最早融入國際大循環,且民營經濟發達的東部省份。如百強市數量贏家,江蘇(13座)、山東(12)、廣東(10)、浙江(8)、福建(5)等5個省份,百強市規模之和就占了全國半壁江山。
△ 江蘇省市市入圍百強市名單 圖源:圖蟲
中部、西部百強市規模次之。其中,中部省份百強市數量多為3-5個,西部省份多為2-3個。
丁長發指出,在強省會戰略之下,中西部省會城市匯聚大量資金、產業、人才,自然穩坐百強市陣營。與此同時,中西部部分城市也有早前計劃經濟沉淀下來的產業基礎,城市規模和人口體量早前成型,加之陸續承接東南沿海產業轉移,尤其是中部省份,省會城市之外的百強市漸多;西部省份的百強市則多為省會或資源型城市,如陜西入圍百強市的是西安、榆林。
相較而言,東北地區僅4城入圍,百強市含量確實居于尾端。
“東北并非一直這樣,要是往前推幾十年,就算是全國GDP前20強城市榜單,東北城市也比比皆是。”
丁長發分析,近年東北地區產出的百強市規模和名次下滑明顯,與當地計劃經濟體制路徑依賴、國有企業居多、民營經濟相對較弱、營商環境有待加強等綜合因素相關,加之東北地區人才外流明顯、當地偏好體制內就業,這種條件下也不利于創新。而彌補上述不足,也恰恰是接下來東北發展的高效發力點。
東北的更多面
作為共和國“工業長子”,在經濟發展不同階段,東北扮演了懸殊的角色。
在重工業轟轟烈烈發展的年代,坐擁資源優勢、得到大量政策支持,東北地區成為我國“工業明星”、經濟領頭羊,不過伴隨著改革開放,東南沿海城市崛起,產業更新換代,“工業明星”成為昔日榮光,當前的東北正面臨經濟地位式微的陣痛,也在尋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定位。
時代周報記者梳理發現,近年來,東北重新崛起的聲音頻頻,圍繞東北如何加速產業轉型升級、重整工業雄風的討論諸多;但也有觀點認為,以現有的產業基礎、地域條件、發展成本等,與其試圖逆流而上,不如做一個有人情味的、生活成本較低的“安逸老家”。
△ 哈爾濱 圖源:圖蟲
對此,丁長發認為,東北不一定要培養出更多的百強市,放眼全國,很多未進入百強名單的城市,當地一樣有較好發展,人民生活安居樂業;東北很多城市或不必執著GDP排名,關鍵是要找到自身的比較優勢。
丁長發舉例,比如長春汽車制造產業基礎好,轉型升級也正在進行中,當地軟件產業、康養產業也頗有潛力,這都是發展的優勢。如果放眼整個東北,不乏城市具備良好的交通系統、教育資源、農業資源以及廣袤的森林資源,這些都是東北的比較優勢,“產業結構沒有優劣之分,關鍵在于如何利用自身優勢進行發展”。
也是在這種探索下,東北地區呈現了“工業長子”的更多面:長春、沈陽等地大力推進先進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卓見成效,部分城市甚至通過重振工業實現經濟顯著增長、人口回流;哈爾濱成為旅游界網紅,昔日工業重鎮如今憑借冰雪游、避暑游拉動消費,為經濟添加新活力;鶴崗憑借低房價吸引來自天南海北的數字游民,為年輕人提供另一種選擇......
把目光放到全球,和東北站在同樣緯度的,還有北美、加拿大、丹麥......這些地方在發揮自身優勢和資源的基礎上都獲得好的發展,同樣的,東北的未來也很美好。
(轉載開白請添加微信,ID:rafe0101)
撰文|曾思怡
編輯| 黎廣
版式| 松
? 華中汽車重鎮,求變
? 為什么說宜賓打了一場翻身仗
讀城記工作室
用不同的視野解讀城市精神
為熱愛生活的人們展示城市多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