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網·閃電新聞5月8日訊 5月6日至7日,大型舞臺劇《禹城大戰 》在德州大劇院精彩上演3場。劇情融合聲、光、影等舞臺藝術,帶領觀眾穿越時空,感受抗戰時期軍民齊心的愛國情懷。
《禹城大戰》講述了1945年日軍投降后,渤海軍區部隊帶領人民群眾同在禹城負隅頑抗的日軍奮勇作戰,于當年12月27日贏得勝利的故事。劇情融匯了馬長壽和女兒的抗戰故事,父女情感與家國情懷交織,跌宕起伏、感人至深。
這部舞臺劇以德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陳璞平的長篇紀實文學《最后一戰》為歷史背景,展現了80年前發生在禹城的抗日故事。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后不久,被掠到東北做勞工的馬長壽越獄回到禹城老家,卻因當地仍被未降日軍占領而陷入危險境地。在殘酷的戰爭中,他痛失擔任民兵隊長的女兒馬二妮。悲憤的馬長壽在戰斗中表現得更加英勇頑強。最終,在12月27日的禹城大戰中,渤海軍區部隊與當地人民浴血奮戰,取得了抗日戰爭最后一戰的勝利。
為了真實還原這段歷史,主創團隊歷經數月精心打磨,大膽融合傳統與現代舞臺藝術,逼真再現硝煙彌漫的戰斗場景。該劇充分運用聲、光、影等舞臺藝術的表現手法,引領觀眾跨越時空、身臨其境地感受烽火歲月里的熱血與悲壯。演員們以精湛的演技和飽滿的熱情,生動演繹著抗日軍民的堅韌與不屈,深深感染著每一名觀眾,臺下不時爆發出陣陣掌聲。
陳璞平介紹,《禹城大戰》的特殊意義在于,1945年12月底日本已經宣布投降4個半月之后,仍有上千日軍盤踞在山東禹城拒不投降。中共渤海軍區徹底、堅決地消滅了他,史稱中國抗日戰爭最后一戰。這是一部弘揚愛國主義和英雄主義的主旋律作品,對于傳承歷史、教育后人,特別是打造德州和禹城的紅色品牌,必將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禹城大戰》是具有極高“德州辨識度”的紅色文化品牌,它根植于德州地域文化、定格在普通老百姓。在宏大的敘事中,不乏生動細節地刻畫,弘揚偉大的抗戰精神同時,也譜寫了“紅色+”這篇大文章,是文藝精品創作賦能紅色資源保護、傳承的范例。
閃電新聞記者 劉向陽 德州臺 呂秀華 李曉陽 李鵬 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