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文 5月7日國新辦舉辦新聞發布會,邀請“一行一會一局”介紹“一攬子金融政策支持穩市場穩預期”有關情況。從會議舉行的背景上來看,外部關稅擾動的影響在4月份逐步顯現——PMI新出口訂單顯著回落,PPI環比下行壓力加大,整體經濟運行態勢與去年8月份類似,降準降息的時機已經成熟,新一輪增量政策也因此適時推出。
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十項增量貨幣政策,八項增量金融政策以及資本市場的三項發力方向。
在增量貨幣政策中,包含兩項新設立的政策工具:一是設立了5000億元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二是創設了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這兩項政策工具對應了緩釋外需擾動的兩條基本路徑。從中短期來看,要靠消費穩定當下,特別是服務消費的增長趨勢缺口仍待彌合,從長期來看,要靠科創贏得未來,促進全要素生產率和潛在增速盡快企穩回升。
其中,科技創新債券風險分擔工具有助于配合“債市科技板”盡快落地,通過央行再貸款支持的增信措施分擔債券的部分違約損失風險,不僅契合科技創新長周期、高風險的基本特征,也有助于提高科技創新債券的市場吸引力和交易活躍度,緩解科技企業的融資難題。
在增量金融政策中,進一步穩定股市和樓市是宏觀審慎管理的重要目標。從支出法統計的經濟總量來看,貿易差額等于GDP減去國內消費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當貿易差額因貿易環境變差而出現收縮壓力時,就需要消費和投資形成對沖。股市和樓市的增長與穩定所產生的財富效應既有助于提振消費,也有助于推動房地產投資的下跌幅度收窄。
在資本市場增量政策中,《推動公募基金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值得關注,近年來資本市場運行不盡如人意的重要原因在于基金管理人的收入和管理績效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行動方案將優化主動權益基金收費模式,扭轉基金公司“旱澇保收”現象,完善行業考核評價制度,督促基金公司從“重規模”轉向“重回報”,更好體現基金管理人與投資者的激勵相容機制,努力形成“回報增、資金進、市場穩”的良性循環。
此外,穩定市場、穩定預期離不開對直接受到外需沖擊的出口企業、小微企業及就業人群進行紓困和扶持,筆者建議在上述政策措施之外,設立不低于5000億元的穩外貿與穩出口再貸款,重點針對勞動密集型出口企業的轉內銷、轉產業或者產能出海活動進行金融支持。
經濟良性循環離不開各個環節的協調和銜接,特別是近年來,隨著生產效率和生產能力的提升、平臺經濟的發展、資本稀缺性的降低,以及市場中介環節的日益消解,生產、投資、消費和出口之間的耦合度越來越高,任何一個環節的滯后都有可能帶來經濟結構間的負面拖累,這也是為什么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政策都要以“一攬子”形式出臺的原因。
當前美國對華出口設定的綜合稅率超過100%,輸美產品帶來的貿易順差占我國貿易順差總額的36%,外需訂單的減少不僅直接對凈出口帶來壓力,還會間接影響國內的制造業投資與生產,而出口轉內銷也會帶來供需失衡進一步加大的風險,產能過剩既不利于價格水平和利潤水平的改善,也不利于形成實體經濟的融資需求,最后還會制約貨幣政策的效果。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輪增量政策所兼顧到的領域既包括出口與外貿,房地產與股票,也包括消費與固定資產投資,還包括科技創新和金融市場改革。這些看上去相對獨立的經濟變量和經濟領域,實際上是關聯交織的有機整體,貨幣金融政策穩經濟需要做到“一攬子發力”。
實際上,近五年來我國宏觀政策操作持續處于逆周期調節的狀態,部分領域的政策效果出現“鈍化”在所難免,但目前逆周期操作暫緩甚至退出的時機尚不成熟。考慮到貨幣與金融政策“可以牽馬到河邊但不能強迫它喝水”,后續財政政策或也將在兜底民生、擴大投資等領域出臺綜合性增量政策,改善微觀主體的體感,增強微觀主體的安全感。
(作者系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
(作者 經觀評論)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