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即將開啟的新學期,六年級的孩子也將步入初中校園,成為初一新生。小升初,不僅是孩子學習生涯中的重要轉折點,也是階段性跨越的起點;不僅增加了學習知識的深度與廣度,還伴隨學科設置的多樣化、學業難度的增加以及學習環境的變化,對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心理調適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凡事預則立,要幫助孩子更好適應初中生活,家長應該了解和做些什么呢?
張豪
南開(融僑)中學班主任,年級語文備課組組長,南岸區“南風”班主任工作站成員,南開中學優秀青年教職工、優秀黨員,南開(融僑)中學首屆優秀班主任,重慶市中學語文教師論文大賽一等獎。
三個變化
了解小升初的內在需求
身份轉變的心理需求
初一學生在跨入少年期時,身體發育、知識經驗和心理品質方面仍然保留著小學生的特點。面對初中生活的新要求和新環境,孩子們常常會感到困惑和不安。
具體表現:
對初中學習和生活的不適應。
自我認知不清,容易夸大或貶低自己的能力。
缺乏自信,對自己的潛力認識不足。
家長應對策略:
提前與孩子溝通,幫助他們做好角色轉變和心理準備。
引導孩子以積極心態面對初中學習的壓力和挑戰,激發自驅力。
幫助孩子有清晰的自我認識,鼓勵他們相信自己的潛力。
人際關系的需求變化
進入初中后,孩子需要適應新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這對他們的社交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具體表現:
不敢主動與老師交流,對老師的表揚和批評反應不當。
在同學交往中缺少相互欣賞和真誠贊美。
缺乏換位思考的能力,難以構建和諧的人際圈。
家長應對策略:
鼓勵孩子主動與老師交流,以積極開放的心態對待老師的表揚和善意批評。
告訴孩子要結交幾位知心朋友,學會相互欣賞和真誠贊美。
培養孩子的換位思考能力,幫助他們構建和諧共生的人際圈。
情緒管理與心態調整
青春期伴隨著復雜的情緒波動,孩子在面對學習和生活的壓力時,容易出現情緒波動和心態失衡。
具體表現:
情緒波動大,難以控制。
面對煩惱時,缺乏合理的宣泄方式。
不具備獨立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家長應對策略:
多留心孩子的情緒變化,換位思考,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
當孩子開心時,不做“掃興”的父母;當孩子煩惱時,引導他們合理宣泄情緒。
給予孩子適當的個人空間和試錯機會,培養他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張卡片
消除新環境陌生感
01
加深正面印象
具體措施:
參觀校園:利用假期,家長可以帶孩子實地參觀新學校,熟悉校園布局、設施及環境,減少陌生感。
信息獲取:引導孩子關注新學校的官方公眾號或網站,了解學校文化、特色活動及優秀教師風采,加深正面印象。
目的:減少孩子入學焦慮,增強期待與信心,為融入新校園打下心理基礎。
02
融入校園環境
具體措施:
開放心態:教育孩子以開放、自信、包容的心態面對新同學和老師,鼓勵他們主動交流,分享自己的興趣和經歷。
參與活動:鼓勵孩子積極參與班級和學校的各類集體活動,如迎新晚會、社團招新等,通過共同經歷增進友誼,增強歸屬感。
目的: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伴關系,提升社交能力,快速融入新集體。
03
適應全新節奏
具體措施:
調整作息:根據初中學校的作息時間安排。表,提前調整孩子的作息習慣,確保他們能夠順利適應較長的在校時間和晚自習
情感支持:對于住校的孩子,家長應增加與孩子的溝通頻率,通過視頻通話、書信等方式給予情感支持,幫助他們緩解離家帶來的孤獨感和不適應感。
目的:保持良好的身心狀態,確保孩子能夠在新環境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和學習。
三種目標
引領孩子成長之路
合理規劃,全面發展
幫助孩子穩步成長,實現全面發展,增強自我認同和自信心。
全面規劃:家長和孩子共同制定初中階段的發展目標,涵蓋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
潛能挖掘:深入了解孩子的個人潛能,及時調整學習方法,總結小學階段的經驗教訓。
積極參與,主動展現
幫助孩子快速適應新環境,結交新朋友,提升綜合素質。
校園活動:鼓勵孩子積極參加校園活動和興趣小組,展現自我,鍛煉能力。
班級事務:支持孩子參與班級事務,競選班干部,提升社交技能和團隊協作能力。
學會反思,適時調整
確保每一步成長都與孩子的長期發展規劃緊密相連,激發成長動力。
過程反思:鼓勵孩子每周甚至每天進行自我總結和反思,及時發現問題。
策略調適:根據反思結果,及時調整學習方法和策略,細化目標。
三類助力
塑造孩子良好學習習慣
進入初中階段,家長尤其要重視和培養孩子主動思考、鉆研突破、互助協作的學習能力。優秀且穩定的學習能力與學習習慣,是孩子邁向學業成功的重要基石。
三項合作
從家門到校門共促孩子新成長
建立信任與支持的合作關系
增進信任和支持,實現家校之間的良性互動,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
家長信任:信任學校和老師的工作,支持班級和學校的各項活動。
孩子引導:引導孩子尊重老師,熱愛學校,形成家、校、生和諧共生的關系。
合加強溝通與交流
增進家長和老師之間的理解和支持,為孩子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成長策略。
常態化溝通:家長主動與老師保持常態化的溝通,及時了解孩子在校和在家的表現。
雙向反饋:通過雙向反饋,共同分析孩子的成長情況,消除分歧和誤解。
保持家校管理的一致性
確保孩子成長環境的連貫性和一致性,促進孩子健康全面和諧發展。
行為規范:使孩子的日常行為規范與學校教育要求相契合。
生活習慣:調整孩子的生活習慣和作息安排,確保與學校教育的一致性。
避免負擔:堅持課內學習為主,避免盲目參加校外輔導,減輕孩子的課業負擔。
來源 | 《新家長報》第1472期
編輯 | 本報編輯部 賀洪媛(實習生)
審核 | 李星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