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沒想到,小學生之間的舉報風氣已經嚴重到這個地步!
前幾天上網,看到一位網友的分享:孩子放學后說自己被老師批評了,起因是上課說話被同學舉報,老師罰他背課文,他沒背出來。
網友追問:“上課跟誰講話了?” 孩子答:“我就自言自語說了一個字,立刻就被舉報了。” 緊接著又補了句:“不過后來我也舉報他了,誰讓他先告我的。”
短短幾句話,透著一股令人心驚的對立感。本該純粹的校園里,孩子們像揣著放大鏡,緊盯同伴的一舉一動,用 “舉報” 當武器互相攻擊。這種風氣蔓延開來,哪里還有課間打鬧的歡笑聲,只剩彼此提防的緊張感。
圖源電影《米小圈上學記》2
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沒必要吧?去上個學,還真玩上冤冤相報何時了這一套了!
再說這一來一回的幾個回合,把“為孩子好”的初衷徹底給改變了啊。
別說娃了,對于同學之間相互舉報的這種行為,很多父母都是“受害者”心態:擔心孩子沒有同理心,擔心孩子分不清黑白是非,擔心跟同學搞不好關系...
畢竟咱們把娃送進學校,主要目的就倆字:學習。
但隨著班委會、互相督促等“班級文化”的興起,孩子之間的“舉報浪潮”似乎愈演愈烈了。
正文開始前,先說一件最近大家都關心的事,馬上就要期末考試啦,ying語作為“常溫學科”是最容易拿到滿fen的,但現在教材改版后,如今的ying遇主打“只篩選,不培養”,孩子年級越大越容易卡在閱讀上上不去…
@Elinor說自己一向愛干凈的女兒,前幾天竟然告訴她自己都在廁所偷吃零食了。
因為老師不讓在班里吃,有同學在操場上活動時吃被警告了。
Elinor告訴女兒那你就不要吃了,女兒說上午還好挨餓,下午根本撐不住,到點肚子就咕咕叫。
她建議趁大家都不注意的時候再吃。女兒瞪大眼睛告訴她:
你根本不知道!我們班指定了兩個紀律委員,老師也鼓勵大家互相監督、互相舉報,餓也不敢吃,因為太容易被發現了。
圖源電影《米小圈上學記》2
Elinor一聽,你們班才多少人?
而且不讓吃零食還不是最離譜的。
@夢夢家的孩子小學四年級,性格大大咧咧的,喜歡說話。
之前因為小動作、吃零食被同學舉報過,不是一次兩次遇見這種情況了。
孩子犯錯,夢夢一向不護短,該批評的絕對批評。
但上個星期她接娃放學回家,孩子狀態一直很蔫兒,委屈巴巴地告訴她說被“罰站”了。
問他是啥原因,他說下課急著上廁所,走得快了點,結果被班委“抓個現行”,違反了規定,于是被“罰站”講臺。
因為班里有規定,不能在教室里追逐打鬧。
圖源電影《米小圈上學記》2
她聽完特別震驚,覺得孩子“罪不至此”。上廁所這種與生俱來的生理需求,還是自己能控制的?
孩子告訴她,控不控制自己說了不算,班干部說了才算......不然還會受到“懲罰”。
@榛榛的女兒現在二年級,是一年級下學期轉來目前這個學校的。
前情是女兒上課被后桌同學拉著說小話,女兒回應了一句。被班長同桌聽到制止了,女兒解釋了幾句,班長覺得在犟嘴,倆人發生了矛盾。
圖源電影《米小圈上學記》2
后來要寫作業的時候孩子筆不見了,問班長同桌借,班長不借。
接著孩子問周圍的同學借,班長說不要借給她,結果同學沒一個敢借給她的,最后作業也沒完成。
她說自己是個職場媽媽,可以理解老師工作忙,需要一些同學來協助工作。
但如果不讓孩子明白“管理”背后的目的,只是一昧的去舉報,毫無人情味,甚至利用自己的小小權益,帶頭孤立同學,那是一種本末倒置了。
為啥呢?
用“互相舉報”這樣的途徑來管理孩子,先不說真能幫助孩子糾正多少壞毛病,它本身就符合把孩子送進學校的初衷:學習。
還有一點,會衍生出很多問題。
@九子上次接孩子放學,路途中孩子對她說剛剛過去那個是我們班的誰誰誰。
九子問:“那你怎么不跟他打個招呼?”
孩子立馬搖頭:我們班的同學都不咋理他,因為他特別愛告我們的狀。他就是我們老師安在班里的“攝像頭”!
九子說:你們是不敢“負隅頑抗”,但背后已經開始蛐蛐上別人了啊!
同學的存在,本身是互相幫助關心,肆意青春的。
身為一個走出校園已久的成年人,每次回憶起校園時光,能想到的是當年老師對自己的寬容和照顧,同學之間一起偷偷做過哪些“壞事”。
圖源電影《米小圈上學記》2
而舉報文化的盛行,讓這種“同窗情”越來越淡薄了。
而且某些孩子一旦被同學貼上“愛告狀”“愛揭發”這樣的標簽,不僅會讓他們站在大部分同學的對立面。還會讓原本單純的校園時光,變了味道。
那這樣的“管理方式”,對孩子的成長也沒什么推波助瀾的作用啊?
維護正義和尊重他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輔相成的。
也不是所有孩子都會把“報告”老師掛在嘴邊。
@時齡就問過孩子:“如果你的同學違反紀律,你會告訴老師嗎?”
孩子說:“我會先提醒制止他,如果他還是不聽,我才會告訴老師。”
就像一位媽媽說的這樣,到學校重要的是做好你自己的事,其他人做的事,如果傷害到了你或者別人就去告訴老師,除此之外不要告狀。
因為比只顧著遵守“規則”,揪出團體中的犯錯者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問題的同理心。
圖源電影《米小圈上學記》2
只有在尊重他人的基礎上,“正義”才有意義。
教育的目的應該是培養一個自由、平等、獨立的人,而不是一個機器。
試想一下,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是被框架、規則規訓好的行為思想,那得有多悲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