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孩子畢業了沒考上研究生,沒考上公務員,沒找上好工作,不如誰誰誰家孩子有出息。
但說句實話,不是你家孩子不行,是你不行。
你沒有資源,那你是否努力找過渠道?
你沒有知識,那你是否努力學一點、看一點?
你沒有人脈,那你是否愿意把時間和心力用在孩子的成長上,而不是麻將和短視頻上?
我們看到很多“寒門出身”的孩子,在大學里一樣逆襲,絕大多數是完全靠家長。他們背后,要么有默默幫忙的家長,要么有持續托舉的老師、朋友、親戚。
你不能托舉,那也別怪孩子飛不高。你不出力、不出錢、不出時間,最后卻來指責孩子“沒出息”,這本質上就是逃避責任的自我安慰。
羅某某的爭議,暴露了一個更深的現實
前段時間,川北醫學院的一則通報引發熱議。一位名叫羅某某的學生,因為在多個頂級期刊上發文、收到國際期刊審稿邀請而走紅,隨后也陷入爭議。
通報顯示:他在《Frontiers》《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JAMA》等多個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發表文章,還帶領學生團隊完成研究,參與了多篇國際論文審稿。
消息一出,質疑隨之而來:“一個本科生怎么可能做到這些?”
其實,真正令人震驚的不是羅同學做到了什么,而是他背后的家庭資源、信息通道、科研指導、平臺路徑——一整套“父母級扶持系統”,才是真正的底氣來源。
你以為人家靠的是努力,但人家的努力從來不是孤軍奮戰。
你以為你的孩子輸在了智商,其實輸在了你從來沒給他同樣的“扶梯”。
很多孩子不是不努力,而是孤身作戰
很多家長把孩子的成績看成一項“單人任務”:
“你只要努力,我就支持你。”
但所謂的“支持”,僅僅是交了學費,買了套試卷。
而真正的“后援系統”,應該包括:
- 在孩子還沒填志愿前,就能結合個性和趨勢指導專業選擇;
- 在學業關鍵期,能找來靠譜的資源、老師、實習、項目機會;
- 在情緒崩潰時,不是一句“忍忍就好”,而是及時尋求專業幫助;
- 在成長每一個十字路口,都能提供認知和視野的“補給”。
你以為孩子不如別人,其實只是你沒能力為他“打通關”。
請家長正視:孩子的教育,從不是“他一個人的事”
別再說“我小時候也沒這些,不照樣考上大學了”。
今天的社會,早已不是你當年那個“考個大學就改變命運”的年代了。
今天的孩子,不僅在拼學習能力,更在拼:
- 拼誰的家長更早知道留學規劃;
- 拼誰的家長懂得怎么申請科研項目;
- 拼誰能在孩子跌倒前就筑好“軟著陸”。
所以,別再把孩子的成績不理想完全歸咎于孩子。
想想:你有沒有真正參與過他的成長規劃?有沒有給他過方向、資源、機會?有沒有認真投入過“教育”這件事?
如果沒有,那就別急著說他不行。
不是孩子不行,是你不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