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面鏡子前
活著和死去
詩意的暗夜影像
真實的記憶碎片
萬物猶在鏡中
窗外有清朗的月光
鏡中人
1
作者簡介
曹宇,自由作家。
出生于上海,
畢業于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
著有《早安,太陽》
《一條像你一樣的河》。
2
編輯推薦
★作家曹宇的第二部長篇小說
★故事著眼于上海,時間線跨越三代,舊租界洋房、石庫門建筑、各色街景等真實碎片不停閃現
★文本介于虛構與非虛構之間,帶有明顯的意識流私小說氣質
★詩化、敘事、哲理,輕松地躍上了純文學標桿高地
★將日夜滌洗后的血腥記憶,逐漸幻化成一個關乎人性的真實故事
★試圖用文字重構那個黑暗時刻,探明所有的真相
★照亮那些還在黑暗中掙扎的人,希冀他們見到清朗的月光
3
內容簡介
奇,這個無論幼兒階段還是成人階段都未走出祖母視線的男人,
自許的“廢物”,
他的內心煎熬,他的屈辱,
他對被醫生挾持的病妻的不忍,
對“更像當哥的”弟弟和睡在窄小閣樓上祖母的愧疚,
對青梅竹馬的老五偶然的心動,對節日的冷淡,對沒有孩子的坦然,
連同所有的秘密,都被稱為命運的東西從鏡中取走了,
于是那面鏡子只剩下了黑暗。
是的,“黑暗總在那兒,我們只是從未注意而已”。
4
名人推薦
小說非常好。詩化、敘事、哲理,輕松地躍上了純文學標桿高地。文筆依然很喜歡,小說的每一節都精致,某種沉重感似乎比《一條像你一樣的河》更甚,《一條像你一樣的河》還可旁觀,《鏡中人》反而被逼進其中,呼吸都要變化。
——譯者葉瀾
經過二十年的沉寂,故事的幕布終被徐徐拉開。作者將日夜滌洗后的血腥記憶,逐漸幻化成一個關乎人性的真實故事。作為事件的親歷者,當年無言的震撼、驚詫、痛失之謎,在書中終于得以解碼;其時不為關注的抑郁,如今早以黑郁金香的姿態遍地開花。你從鏡中看到的不僅僅是一朵生命漸漸的凋零,而是一場生命的追逐,有的新生,有的成長,有的老去。而所有的人,又都無可挽回地走入他們各自的命運。
——社會活動家查建渝
5
精彩書摘
福柯說,人都將被抹去,如同海邊沙地上的一張臉。
很多年過去了。
我想寫下這張臉。在海水抹去它之前。
那是一張英俊的臉。稚氣未脫。
在寫之前,我才發現這只是一張留存在我記憶中的臉。一張并不真實的臉。
那張臉一直皺著眉。一直皺著。在街上,很遠,我都能看見。
但那個夜晚,也許是黎明時分,他在鏡中,第一次那么平靜。平靜得他都看不清他自己。他舒展開他的眉。他倒在沙發上。他的臉天真得像嬰兒。
他不皺眉時是如此英俊。是女人看一眼就會喜歡上的那種英俊。透著清澈的大眼,一頭鬈發,鼻子像西班牙人。
可他卻沒有一個真正屬于他的女人,一個他喜歡的女人。
關于女人。關于女人的話題。關于愛。女人的愛。我們很少說,或者幾乎不說。
也許他也有過他想要的女人,只是沒人知道。也許在他常去的那條街。他每天都會去街角的書報亭買份報紙,定期買一份《艦船知識》。他喜歡船,喜歡在水上航行。但沒人明白他為什么會喜歡艦船。
我不知道他停留在書報亭的傍晚,他想看見什么,他都看見了什么。我也從不知道會不會有一個他喜歡的女人,在每天黃昏從書報亭走過。她長什么樣,他認不認識,他有沒有和她說過話,沒人知道。
他就站在書報亭的拐角。直到天黑。
關于這些,他從沒對人說起。他皺著眉的臉掩蓋了他往日的英氣,掩蓋了一切。
如今,沒人知道這一切,除了他。
6
序言
看見死亡的鏡子
——曹宇《鏡中人》序
宋 琳
這本書不像上本書(我指的是《一條像你一樣的河》)讀起來那么輕松,我想主要是它的本事決定的。盡管兩本書都屬于自傳體小說,相隔四年,作家曹宇的文學觀念和趣味并未發生本質的變化,他依然保持碎片式的敘事方法,在延宕中徐緩地去還原一個可怕事件發生的時刻——敘事者的胞兄在二十年前某個秋日的星期天自殺。在長久的沉默之后,這一事件的原型終于擁有了一個挽歌的形式,創傷記憶為擺脫內疚的沖動提供了靈韻重臨的契機。
勒維納斯在《上帝·死亡和時間》講稿中專門探究過“他人之死”的問題,他指出:“在任何的死亡中,都顯示出下一來者的臨近,顯示出幸存者的責任,這是被臨近的逼迫所激發或刺激出來的責任。”親人之死無疑更能引發“下一來者”的緊迫感,敘述既意味著責任,又是通過道說緩解道德自責的治療。我們不能把《鏡中人》等同于一個單向精神分析的樣本,毋寧說,這本小說對自殺的解讀更接近于對這一行為的施與者及其血親關聯者的雙向診斷。敘事者意識到“我哥”(唯一的胞兄)的內心悲劇作為永久之謎是不可能被揭示的,那個秋日的星期天向生者關上了決絕的門,如果說自殺“等于自供”(如加繆所言),那么,在它供認出“不值得活下去”這個主觀認定的事實的同時,也拒絕了給幸存者提供證詞的機會。由于不在場也就不存在目擊,剩下的事后推定對死者又有什么意義呢?
寫作只對尚未成為“下一來者” 的生者有意義,使得對無可挽回之事的補救具有象征價值。這個叫“奇”的男人,除了令人揪心的死亡方式,他的生活表面看起來平淡無奇,準確地說,他是一位自我認定的失敗者。他出生第二年就被帶離父母身邊,在祖母的溺愛中長大,因為美豐儀,六歲時的照片曾在上海南京路著名的王開照相館的櫥窗展示,剛進小學就被舞蹈學校看中,頗受身邊女子喜歡。但這位美男子卻沒有成為花花公子,相反,他一生中唯一的女人是一個精神病患者,他在婚后漫長的日子里不離不棄地陪伴她,并且因為她,身為工程師而下崗,做過保安,看管過自行車,不得不接受父親的救濟,最后憑弟弟的關系找到一份在上市公司上班的工作。他性格溫和而偏執,內心豐富又孤獨,認為婚姻是“一場災難”卻安于如此境遇。父母作為國家頂級科學家,但他幾乎從未與他們生活在一起,并且從不以他們為傲,自己也曾是自動化儀器專職人員,為了生存竟不嫌棄最底層的工作。他唯一的癖好是按期購買《艦船知識》,幻想著航海,然而終其一生從未見過真正的大海。如此多的矛盾集合在他身上,抑郁癥悄悄侵入他的內心,活到四十二歲而“一無所有”,沒有什么能幫助他從死亡中逃逸。他父親給他撰寫的墓志銘是“兩袖清風”,“看著像是對一個為官清廉之人的贊譽,有點滑稽”,可我覺得并不可笑,祖母積攢十年的傳呼電話收入交給了他,他“一分沒動”,如數留給了妻子,僅這一件事足見他為人的魅力。當我讀到他日記中的一句:“我的血會不會也是甜的?”我甚至為他的詩人氣質而動容。
出于審慎和克制,曹宇沒有將《鏡中人》寫成心理小說,在我看來是一種明智。小說一開頭就給出了亡兄之死的結局,它跟死亡通知書一樣確鑿。臥室、沙發、衣櫥、鏡子、倚靠在沙發上的赤身裸體的死者、傷口、血跡、警察用塑料袋裝走的“果醬刀”(就是奇在夢中吞下去的那把),觸目驚心又一目了然,那“致命的隱遁”的工具經檢驗是死者自己挑選的,之后在他的日記殘篇里也發現了與此對應的間接證據。或許,記憶的展開是由死亡場景推動的,并且總要回到那個場景,即使最為直截了當的敘事也不能直通死亡真相,所以敘事者說:“我重復著的記憶,讓我一次次地遠離真相。”意向性越強,越不利于同死者進行的這場虛擬的隔世對話,每開始一個句子,都是一次新的回溯,而意象性,即自由聯想中浮現出的時間碎片恰恰是曹宇可以借助來打撈沉淪于往事的心靈之微妙蹤跡的方法,在他那里,敘事學的阿里阿德涅線不是情節,而是情緒,無論是與死亡主體的自殺事件相關聯的蛛絲馬跡,還是由此引申出的家族史的記憶片段,都沉浸于貫穿通篇的憂傷氣氛中,正是大量日常生活的細節組成的意象,使得所講述的主要事物和次要情節之間自動產生意義的關聯,相對于“追捕以一只野獸為目標” (德萊頓)的那種重視結局的敘事理念,曹宇取消了這類預設,正因不確定能否追捕到野獸,追捕才是銷魂的。
最終的秘密也許只有那面衣櫥上的鏡子知道,因此那面鏡子成為整個小說的中心意象。鏡子看見了事件的全過程,是事件的唯一“目擊者”,而鏡子不會開口說話,不會阻止那把鏡中人刺向自己的“鋸齒形尖刀”,即使在鏡面濺上血時,它也只會冷漠地吸收,而絲毫感覺不到血的溫度。鏡子是可怕的,是吸血鬼的儀式道具,是那喀索斯的池塘。拉康的“鏡像階段”理論揭示了唯有人能在最初的鏡中影像中發現自我的替身,并將那個替身歸屬于自己的心理模式,他也將那喀索斯愛上水中倒影而死的神話命名為“自戀自殺性侵凌”。從出生開始的各種創傷是導致這種侵凌的關鍵因素, “在我們看來這個自殺傾向取決于這樣一個事實,即人的死亡在以一種總是含糊的方式反映在人的思想里之前早已為人在他度過的最初的悲苦階段里感受到了”(拉康《談心理因果》)。那只有主體能感受的悲苦始于早年,將不斷地向內累積,被更多的經驗所強化,他人的認同過程若不能使自我認同客觀化,其與外界的關系紐帶終將斷裂,而自我將從此幽閉在越來越黑暗的殼里。
他人作為另一面鏡子,很難說沒有罪責,一個小小的疏忽或許已經埋下隱患,因而當敘事者說“我總是記不住我哥的死亡日期”時,就包含了悔意,而為了補償“我哥”沒實現的愿望, “我”有過把他撒去海里的念頭。生者對死者懷有虧欠,死者帶走了一切,直到他結束生命,來自外部的事件與他的內心生活交織而成的癥結是如此復雜而微眇,這癥結在死亡那里打成了死結,解開是不可能的。那面鏡子“在替身再現中的作用”最終異化了替身。奇,這個無論幼兒階段還是成人階段都未走出祖母視線的男人,自許的“廢物”,他的內心煎熬,他的屈辱,他對被醫生挾持的病妻的不忍,對“更像當哥的”弟弟和睡在窄小閣樓上祖母的愧疚,對青梅竹馬的老五偶然的心動,對節日的冷淡,對沒有孩子的坦然,連同所有的秘密,都被稱為命運的東西從鏡中取走了,于是那面鏡子只剩下了黑暗。
是的,“黑暗總在那兒,我們只是從未注意而已”。
— THE END —
點擊圖片即可優惠加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