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DataEye研究院三方測算,《元夢之星》暑期期間日活躍大幅增長,較春節后增長率預估超200%。
經過半年的時間去沉淀和豐富內容之后,《元夢之星》逐漸展露出了它的潛力。
數據提升僅僅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背靠強大的UGC屬性,《元夢之星》在游戲的社會價值探索領域展現了一種全新的未來。
今年暑假期間,《元夢之星》聯手「數字中軸」項目推出北京中軸線文化進校園暑期公益活動「數字中軸共建計劃」,并助力參與了粵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深圳市青少年暑期特訓營活動、全國高校游戲創意大賽等一系列青少年教育相關的活動。
作為一款輕松社交派對游戲,《元夢之星》在教育領域僅用了半年多時間,已然成為了一個標志性游戲社會價值探索案例。
教育領域的深入和體現的社會價值只是一個開始,依靠強大的UGC屬性,大DAU的游戲特質,元夢的社會價值探索正在打破娛樂性的大眾類游戲與嚴肅性的功能性游戲之間那道墻。
它所展現的未來,與「游戲+」所展望的未來,走到了一條線上。
「游戲+」教育,元夢的破局
從「游戲+」這個概念推出以來,我們會發現游戲的社會價值體現主要呈現兩個方向,一個是大眾類游戲的植入式傳播,這其中尤其是以「文化傳承」、「公益守護」為主。
另外一個則是以嚴肅性游戲或者說是功能性游戲為主要方向,定向某個特定的文化,或者行業,如《電是怎么形成的》、《榫卯》、《折扇》都是這類產品。
由此引發一個問題,有沒有可能去結合這兩種形式,由大眾類產品上呈現游戲的多元價值屬性?
《元夢之星》給出了一個答案,讓大眾參與其中。
與「數字中軸」項目的合作中,體現出這樣兩個特征,一方面提升中小學生的數字化素養啟蒙編程能力,另外一方面讓中小學生更加深度地了解中軸線相關文化知識。
(圖片來源:中國宋慶齡基金會)
其中北大尚俊杰教授帶隊打造的《數字中軸主題專項課程》從中軸線文化知識、圖形化編程、3D建模搭建等內容入手,累計覆蓋全國379所學校、1243名學生,課程學習突破2800次。
(圖片來源:騰訊數字文化公眾號)
活動的另外一個環節,聯合中國宋慶齡基金會所推出的「數字中軸時光機」遴選了來自全國5個省區市的32位師生代表齊聚北京,沉浸式體驗北京中軸線深厚底蘊、跨區域交流數字中軸線主題編程作品。
其中來自江蘇徐州沛縣楊屯鎮中心小學的學生們,創作了名為《劉邦穿越中軸線》的作品,以沛縣知名歷史人物劉邦為主角,以闖關、跑酷、場景觀賞等游戲化形式展現中軸線。
(圖片來源:新華網)
而同一時期,《元夢之星》面向青少年推出的「粵港澳青少年人工智能追夢營」是以「灣區一家親,AI話未來」為主題,創作帶有灣區文化的相關數字化作品。
「明日科創之星特訓營」則以「元夢星球」為主題,在北京大學教授、人工智能專家、騰訊產品專家的帶領下,圍繞「設計開發兼具教育意義的游戲」這一開放式命題,進行團隊創作與學習。
《元夢之星》上線的大半年時間當中,其UGC模塊圍繞社會價值做了很多探索,文化傳承、知識科普、公益守護均有涉足,但與教育研學的結合我們認為是最能體現一款大眾產品是如何突破固有的游戲社會價值條線。
因為青少年在這樣的一個個活動中,真正的與游戲展開了互動,在互動和娛樂當中,自然而然的獲取了知識。
它也真正代表了「游戲+教育」發展走上快車道,學術研究開始不再拘泥于基礎概念和理論的研究,而向動機和實踐轉移;產品展現的不單純是功能或嚴肅游戲的市場規模發展,大眾游戲也重視教育功能的影響和展示;輻射范圍從高校向青少年乃至更普遍的群體擴散。
(圖片來源:華龍網)
「游戲+」的具象化
中央網信辦、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今年下發《2024年提升全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工作要點》,其中明確提到加強青少年數字技能培養的要求。
而游戲顯然是普及數字知識和技能最有趣的形式和載體,通過游戲化的探索和創作,青少年在享受創作快樂的同時,能夠有效提升邏輯和計算思維,全面提升數字素養。
在全球教育領域頗有影響力的《地平線報告——K12版》曾預測未來幾年有37種技術會對教育產生影響,其中7種技術被實踐證實有效,其中排第一位的就是游戲化學習,如今確實得到了應用。
一位來自貴州、參與「數字中軸時光機」活動的同學就表示,「活動不僅讓我學到了主題課程、提升創作技巧,還有機會親眼看到故宮、了解中軸線背后的歷史文化故事」。
(圖片來源:中國教育電視臺)
而這其實就是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所提出的「做中學」概念的具象化展現。
有趣的是,《元夢之星》并不是個例,Roblox創始人Dave Baszucki起家于一款可以進行物理實驗的模擬軟件。老師可以通過這個程序進行杠桿、坡道、滑輪和拋射運動等物理教學與授課,而學生會用這個軟件模擬各種有趣的物理現象,比如一輛車撞倒一棟房子,用鐵球摧毀整個建筑群。
經此啟發,Roblox才一步一步的誕生出來,從這方面來看,《元夢之星》UGC平臺發展與Roblox一正一反,恰好走了兩條完全不同的路,而這兩條路還都走通了。
不僅僅如此,在探索社會價值方面,《元夢之星》背靠強大的UGC創作組件和底層的先進數字技術,除了教育領域,它還能輻射向更多需要創意和想象力的實體產業,「游戲+」概念不再是一句空話。對于《元夢之星》而言,「元夢+」正在成為游戲探索社會價值的新引擎。
(圖片來源:騰訊互動娛樂公眾號)
校企合作,共筑「元夢+」
《元夢之星》的確正在緊鑼密鼓地擴大「元夢+」的合作范疇。
今年8月,《元夢之星》首屆全國高校游戲創意大賽落下帷幕,此次賽事共有1100+所高校參與,全國高校覆蓋面超過90%,10000+位學生報名,收獲30000+份UGC地圖參賽作品。這些創意地圖覆蓋了數字文旅,人文藝術、非遺文化,科普教育、社會公益等社會價值向的內容。
但其實早在上線之前,《元夢之星》就已經將高校合作視為UGC生態當中的重要一環,在定檔期宣布了「高校共創計劃」,與幾十所高校展開長線深度合作,搭建高校創作營、合作社團。
《元夢之星》如此重視與高校的聯動,一方面在于與教育產生更深度的綁定,定向知識培養、發掘游戲創意以及提供實操機會提升教學質量、培養人才,更早地發掘創造力強的優秀人才,像高校游戲創意大賽的優勝者就有望獲得2024年騰訊實習生offer直通車。
相關信息顯示,目前《元夢之星》與高校合作已經建立5所校企聯合實驗室、35所高校游戲創作營。
除了人才培養相關,我們認為更重要的一點是,與高校的廣泛合作將成為《元夢之星》拓展「元夢+」覆蓋領域的實驗場。
(圖片來源:元夢之星官方網站)
比如《元夢之星》和北京服裝學院合作搭建校企聯合游戲實驗室,以強大的UGC組件功能和生態助力高校學生將傳統文化融入數字設計,嘗試了各類文化形式與游戲美術、場景、動畫激烈碰撞的創意想象力。
(圖片來源:元夢之星造夢局公眾號)
基于北服·天美《元夢之星》游戲聯合實驗室,2025第13屆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也特別加入了《元夢之星》游戲設計工坊,并發起了名為「讓全宇宙看到你的想象力」為主題的游戲設計大賽,特設了游戲地圖設計、游戲角色原畫、游戲同人繪畫三大賽道。
其中,優秀的創作者將有機會成為官方簽約創作者,獲得相關扶持和多種形式的激勵。
相關信息顯示,未來設計師·全國高校數字藝術設計大賽(后文簡稱NCDA),是由工信部人才交流中心主辦,入選教育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競賽排行榜,多家省教育廳發文立項、「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支持的國家級大學生競賽,是高校積極參與的重要競賽之一。NCDA對于《元夢之星》在教育研學上的認可說明了元夢這款產品正在成為一個真正有用又好玩,受到學界和學生認可的創作平臺。
在元夢校園行澳門科技大學站,《元夢之星》又助力澳科大學子利用專業優勢,使用「造夢空間」UGC編輯器制作出有澳門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懷的大賽作品,并開展了優秀地圖作品展示和制圖心得分享。在與吉林藝術學院高校學生合作過程中,高校學生們創作了多張航天主題知識科普地圖,慶祝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形式多樣的高校合作為《元夢之星》社會價值探索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創意和動力源泉。讓高校學生群體參與到「元夢+」的社會價值體系構建當中,這是元夢給出的答案。
社會價值的破壁,「元夢+」的未來
2021年是中國游戲社會價值探索的重要轉折點。中國游戲社會價值研究中心成立意味著中國游戲行業對游戲價值的探索從各自為戰到開始進入規模化、正規化的道路。
如今三年時間過去,我們會發現嚴肅型的功能游戲與娛樂化的大眾類游戲在社會價值上依舊呈現兩個截然不同的面。一個有用,一個好玩,如何將這兩個做出有效的結合是「游戲+」社會價值探索上這幾年遇到的壁壘。
而《元夢之星》通過實踐打造了一個數字化創意平臺,通過多領域的深度合作提供了一個解決方案:通過將編輯器等生產工具下放給廣大的玩家、用戶,大眾類游戲可以做到既好玩,又有用。
至此,「元夢+」已經在研學助力、高校合作等方面為行業展現出了探索社會價值的新答案,隨著未來《元夢之星》UGC探索進一步深入,或許我們將會看到游戲產業在更多實體領域發揮出獨有的社會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