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老蔣與魯迅先生之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最嚴重的時候,老蔣甚至派出了心狠手辣的沈醉去監視魯迅。
老蔣告訴沈醉,必要時候可以采取“特殊手段”。
然而,在監視了一段時間后,沈醉突然發現魯迅身上有一個習慣,他隨即放棄了對魯迅的抓捕計劃。
老蔣為何要監視魯迅?沈醉又為何放過魯迅?魯迅先生身上究竟有什么習慣?
魯迅深遠的影響力
若談起我國最知名的作家是誰,那就非魯迅莫屬了。
他有多篇文章被納入了語文教材中,甚至還有很多文章被改編成劇本,拍成了電影。
他的筆下塑造了無數個家喻戶曉的經典人物,如《祝福》里的祥林嫂、《阿Q正傳》中的阿Q等。
無論是剛剛接受啟蒙教育的小學生,還是已經到耄耋之年的老年人;
無論是在大城市奮斗的青年,還是一輩子在家中務農的大爺大媽們,一定都熟知魯迅寫的這些故事。
即使魯迅先生的年代與現代人隔了一個世紀,他文章的精神以及暗含的意義,依舊深深影響著世人。
就比如前段時間突然爆火的那句“我終于脫下了孔乙己的長衫”。
孔乙己是魯迅筆下的一個經典人物,他是清末時期的一個秀才,滿腹學識,卻因時局而終止了科舉之路。
面對革新換代的時代,他并未積極適應時代,反而一直抱怨自己生不逢時。
他本可以靠著自己的頭腦與學識去勞動、去工作、去養活自己。
但他終究脫不下舊時代的“長衫”,始終保持著讀書人的“清高”,瞧不起商人,也瞧不起工人。
最終他窮困潦倒,為了吃飽飯,只能去做一些不好的行當,淪為了大家都瞧不起的“小偷”。
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并未深刻了解孔乙己這個人物,大家都以為魯迅先生寫他只是為了批判那個時代,批判像孔乙己這樣迂腐不化的一類人。
但當人們逐漸長大,開始自食其力后,才真正了解魯迅先生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
很多剛畢業的大學生在剛步入社會時,會面臨激烈的職場競爭,以及各種各樣的就業壓力。
來自社會各界的聲音,也在不斷催促大家拼命往前走。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會忘了自己內心最真實的聲音,只覺得只要有一份“穩定體面”的工作就好。
尤其是很多名牌大學的畢業生,根本不敢選擇與其他人不一樣的路,他們就像被“孔乙己”的長衫套牢了,不敢丟掉“大學生”這個身份。
這也就導致許多人忙忙碌碌很多年,卻依舊感到空虛。其實那是因為大家無意中都活成了“孔乙己”的模樣。
漸漸地,大家才開始明白,原來魯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并不是一個片面的、“愚蠢”的人物,他是活在我們身邊的大多數。
只有真正成為孔乙己那一刻,人們才能深切地理解,改變有多難。
而魯迅先生正是想借這個人物警示大家,無論改變有多難,都不能成為一個麻木的人,每個人都應該活出自我,奮斗終生。
雖然隔了一個世紀,但現代的青年人們還是受到了魯迅先生的鼓舞,紛紛脫下“長衫”,開始追尋內心的聲音,創造自己的價值。
由此可見,不管時代如何變革,魯迅先生的思想對世人的影響都是深刻的。
而眾人如此推崇魯迅先生,除了他那高超的寫作技巧,以及那能敏銳地洞察人性的觀察力外,就是他那進步的愛國思想。
那時國家內憂外患,正是需要一個思想先鋒的時候,而魯迅先生也在那時棄醫從文,成為了當代青年的指向標,為他們指明了前進方向。
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愛國青年們都紛紛出國留學,只為尋找一條救國之路。也是在這個時候,國內開始涌進各種各樣的思想和黨派。
而魯迅先生卻并未參加任何黨派,他將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創作中。他只想做一個樸實,沒有任何雜念的作家。
但其實他心中也有一個堅定的立場,那就是愛國立場。魯迅先生無條件擁護任何愛國黨派,無條件贊美任何使中華民族團結的行為。
因此在國共合作期間,魯迅先生是對老蔣有好感的,甚至還對他不吝夸獎過。
但隨著老蔣的野心逐漸暴露,魯迅先生也徹底與老蔣分道揚鑣。
魯迅與老蔣的恩怨
魯迅與老蔣都是浙江人,這讓老蔣上臺時,魯迅還對他有幾分同鄉的親切感。
在國民黨北伐革命時期,魯迅曾給妻子寫過一封信抱怨:“現在我最恨什么‘學者只講學問,不講派別’這些話。”
“若是研究造炮的學者,也不問是蔣先生,還是吳佩孚,都為之造嗎?”
魯迅先生說的這些話,無疑是對老蔣的最高評價。雖然他與老蔣并未真正接觸過,但他一直與國民黨的幾個朋友有來往。
那時,魯迅先生將救國存亡的任務寄托在了國民黨軍隊身上。
但好景不長,國共第一次合作失敗,老蔣開始大肆抓捕進步人士。昔日跟著孫中山先生革命的國民黨軍隊,變成了老蔣爭權奪利的工具。
見識到國民黨的種種惡行后,魯迅先生怒不可遏,他在上海成立“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號召各界人士反對國民黨的惡劣行徑。
當時魯迅還在國民政府大學任職,家中的經濟支撐都來源于大學的津貼。
老蔣得知魯迅反對自己后,并未派人抓捕他,而先是拉攏魯迅,希望他能寫一些宣傳國民黨的文章,但卻被魯迅拒絕了。
不久后,國民政府大學便斷了給他的津貼。
但老蔣卻并未放棄對魯迅的拉攏,不僅派魯迅的好友去給他做思想工作,還讓人轉告魯迅,可以送他去日本養病。
當時魯迅先生得了很嚴重的肺結核,去日本醫治無疑是最好的選擇。但他知道,一旦答應老蔣的請求,就代表他與國民黨和解了。
最后,面對唯一的救命機會,魯迅先生毅然拒絕了。
見魯迅面對自己的威逼利誘不為所動,老蔣依舊對魯迅留了一絲余地。
就連當時國民黨發布的對魯迅先生的通緝令,都是“浙江省黨部”發布的,要知道,魯迅當時可是在上海活動的。
可見老蔣并不是真的想抓他,而是一直對他采取懷柔政策。
他之所以不動魯迅,一是因為想讓魯迅為自己所用,二是因為魯迅的名聲實在太大,他怕殺掉他之后會引起民憤。
但最終讓老蔣起了殺心的,是魯迅先生與我黨之間的交往。
沈醉臨時違命
1932年,時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的陳賡,在胡山寨戰斗中右腿受傷,來到上海治療。在上海治療期間,許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紛紛趕來看望。
在閑聊間,陳賡便向眾人講述了鄂豫皖軍民共同奮戰的故事。
大家聽得熱血沸騰,一致認為應該將戰士們前仆后繼,不畏犧牲的精神記錄下來,既能宣傳紅軍,又能激勵后人。
大家認為這么重要的文學作品,應該交給一位出名的作者來完成。而中央宣傳部的朱鏡我得知此事后,腦海中立即浮現了一個人的身影。
這個人就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是當代先進青年的精神領袖和思想標桿,由他寫出來,一定能引起劇烈反響。
于是朱鏡我便在暗中聯系魯迅先生,并征求他的意見。
當時魯迅也慢慢了解了紅軍這支艱苦奮斗的隊伍,在與老蔣鬧掰后,他也與很多我黨人員成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魯迅先生聽了陳賡訴說的故事后,胸中頓時燃起一股熱情,立即答應下來,并提出想見見這位講故事的紅軍。
在眾人的安排下,陳賡也欣然赴約。兩人一見如故,竟然聊了一整夜。
陳賡為他講紅軍與人民之間是如何和睦相處的,那些半大的紅軍小戰士又是如何不怕犧牲,與敵人戰斗的。
說到動情處,兩人都濕了眼眶。后來為了讓魯迅先生更好地了解鄂豫皖作戰情況,陳賡還為他畫了一張鄂豫皖地圖。
魯迅先生將這張地圖夾在了書刊中,保留了下來。
從那時起,魯迅先生便一直在構思一部關于紅軍題材的小說,但因為那時他已經病入膏肓,這個心愿始終沒能實現。
然而,在上海這段期間,還發生了一件不幸的事,陳賡不小心泄露了蹤跡,被國民黨抓捕入獄。
魯迅先生得知后,連忙聯系好友宋慶齡。由宋慶齡出面,老蔣才不得不將陳賡釋放了。
這也讓老蔣得知魯迅竟然一直與陳賡等人有來往,也是這時,老蔣才動了殺心。
他派了心腹沈醉去監視魯迅,并特意囑咐他,必要時刻,可以采取“特殊行動”。
由此也可以看出,老蔣對魯迅已經動了殺心。
沈醉可是國民黨中數一數二的殺手,他的能力與地位僅次于毛人鳳。
本來在接到任務時,沈醉已經算好何時動手了,結果中途發生的一件小事卻讓他改變了主意。
當時魯迅一家住在上海山陰路的一座幾層高的小公寓中,而沈醉埋伏的地方正對著魯迅寫作的窗戶。
魯迅那時已經重病纏身,工作一會兒就會劇烈地咳嗽。但沈醉卻發現,無論魯迅多么虛弱疲憊,他在寫作時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魯迅這個細微的習慣給了沈醉極大的震撼。沈醉雖然是一個心狠手辣的殺手,但他卻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愛國者。
他曾讀過許多愛國人士的文章,讀得最多的就是魯迅的。
魯迅經常在文章中呼吁“中國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而他本人也一直身體力行地踐行著這句誓言。
沈醉知道,魯迅先生擁護的是整個中國,是全部的中國人民,這其中也包括他。
他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怎能針對這樣一位大愛且無私的老先生呢?他若是殺了他,就會成為國家的罪人。
于是沈醉立即放棄了抓捕計劃,并主動撤走了。
1936年10月19日,偉大的文學家魯迅先生永遠地離開了我們。
魯迅先生雖然不在了,但他所留下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會世世代代影響著中國人民,也將一直引領我們繼續奮斗下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