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南部的邯鄲市雞澤縣城東部直線距離約6公里左右的地方,有個村子名為“舊城營”,據網上查找到的數據,這個村目前有2000多人,在冀南這一帶,村莊規模雖然不算太小,但也算不上大村,它就像周邊的村莊一樣,看上去是那樣的普普通通、平淡無奇。
雞澤縣地圖中的舊城營村
但是直到2000多年前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一直是郡、國的治所,相當于今天的地級市;而直到近1500年前的700多年的時間里,則一直是縣治所在。
這個郡是廣平郡,而縣則是廣平縣。
有人就奇怪了,今天廣平縣距離這個舊城營村直線距離接近50公里,兩地之間更是需要跨越肥鄉區、曲周縣兩個區縣才能到達,這種格局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
從廣平到舊城營,需要跨越2個縣
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的《廣平縣志·建置》的“城池”里有交代:
新舊有三城,舊城一在雞澤,一在鵝城,今城新城也。宋元以前遷徙無常,制度未備。國朝(指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以縣屬郡,始創規制,天順間始備城池。
廣平縣城在遷到今址之前,還曾設在兩地,其中最早的一城在雞澤縣,另一座城池則是在鵝城,明初搬到現址至今。
在雞澤縣的廣平縣城,在清乾隆《雞澤縣志·古跡》中有載:
廣平舊城,在縣東十五里,即今舊城營,隋改為雞澤。
明萬歷《廣平縣志》輿圖中的鵝城陂
而鵝城在明萬歷《廣平縣志》的“輿圖”以及“古跡”中都可以找到。在輿圖中的縣治西側標有“鵝城陂”,古跡中則記載:
鵝城,鵝城之名不見史傳,惟金王世鑒碑銘曰,太原之系奕葉西華轉徙鵝城,始定厥家坡,在縣西五里,遺址尚存。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在歷史記載中沒有鵝城來歷的記載,只不過在金朝記載王世鑒的石碑上說在縣西五里為鵝城。
在雞澤縣“廣平舊城”的記載中,不但讓我們找到了廣平舊城在舊城營,同時還知道了隋朝這個廣平舊城改為雞澤縣了。那么這個變化是怎么的呢?
西漢時候的廣平郡與廣平縣
廣平縣初為廣平侯國,設置于公元前149年,不過很快在公元前147年國除,僅存世2年。廣平侯國后為廣平縣,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齊撤銷,存世707年。在撤銷26年后的隋開皇三年(586年)復置廣平縣,但又于隋開皇十六年(596年)改廣平縣為雞澤縣,廣平縣僅存世10年。在這一段反復設置又撤銷的717年里,廣平縣治所一直在雞澤縣舊城營。
隨后,在經歷了“漫長”的571年后,金朝大定七年(1167)重新設置了廣平縣,不過此時的“廣平縣”已經遠離了雞澤縣一帶,而是在南部較遠的魏縣北部重置,據《金史·地理志》記載為:“廣平,本魏縣,大定七年更”。
金朝地圖上雞澤縣與廣平縣已同時存在
如果按照萬歷《廣平縣志》的記載,廣平縣在金朝的徙治,治所應該就在“鵝城”了,直到明洪武二年(1369年)再次搬遷到現址,以“鵝城”為治所為202年。而遷到現址的治所距今已655年了。
雞澤縣以舊城營為治所也沒幾年,據唐朝的《元和郡縣志》記載:“(隋)開皇十六年于廣平城置雞澤縣,大業二年省。” 開皇十六年為596年,而大業二年則是606年,雞澤縣僅存在了10年。此后,唐武德元年(618年)析永年縣置普樂縣,治所在普樂城,即今天雞澤縣小寨鎮的前羅營。四年(621年),移治馮鄭堡,即今天雞澤縣風正鄉,又改為雞澤縣。雞澤縣消失了15年的時間。在金朝天會中雞澤縣治才最終遷到今址。
上個世紀70年代左右衛星圖上的舊城營村
說完廣平縣與雞澤縣的區劃設置變遷,再來看廣平郡(廣平國)。
廣平郡于西漢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分清河、信都兩郡西部縣置,治所在廣平縣,也就是今天的雞澤縣舊城營。于征和二年(前91年)改置為平干國,五鳳二年(前56年)復改為廣平郡,于哀帝建平三年(前4年)改為廣平國。東漢建武十三年(37年)省入巨鹿郡。東漢,又分別于25年——37年、60年——82年,兩次為廣平國。這樣在兩漢時期,以舊城營為治所的郡國時長約220年。
雖然在三國魏黃初二年(221年)又復置了廣平郡,但這里的郡治卻在曲梁縣,與舊城營沒有了關系。
最后總結一下,以舊城營為治所的郡國、縣,以及時長分別如下:
雞澤縣,10年;
廣平縣,717年;
廣平郡(廣平國),約220年。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