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覽
二零二四,歲在甲辰,季秋之初,會于“摩娑鐘鼎 陶寫本心”第四回韓天雍書法篆刻大展正在紹興蘭亭書法博物館展出。韓天雍·劉茜大型網(wǎng)絡展,再敘傳觴盛事也。韓天雍劉茜夫婦,璧合比翼,切磋琢磨而為陶印六十方。印鈕皆為龜形,矯首昂視,憨態(tài)可掬;所篆之文俱出自《蘭亭集序》,態(tài)勢縱橫,翰墨淋漓。其作閎約深美,全賴先生筆參造化學究天人,出入經(jīng)史百子而證據(jù)今古;鶼鰈雙馨相助相親,跨界之誼領異標新,可謂從藝之典范。古韻新作,感昔人之感興;昆吾鋒指,銘今世之浩氣。雍氏佳作,線上觀之;千古風流,盡陳于此。雖無絲竹之悅耳,但擷先賢旨趣,了然于心胸;抒我朝壯志,重振漢唐雄風。諸君盡可游目騁懷,遷想然后妙得也。中華巍巍,無堅不摧。
中國美術學院古文字書法創(chuàng)作研究中心
浙江省甲骨文學會
浙江省文史研究館
海內(nèi)存知己
韓天雍劉茜陶印觀感
文 | 韓天衡
( 西泠印社名譽社長、上海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 )
陶印出現(xiàn)得比較晚,戰(zhàn)國時期印章蓋在陶器上留下來很多陶印的同時也給我們搞篆刻的人留下了新鮮別致的篆刻資料。陶印作為印材入印,清中期以后當時的文人也在努力為之,天雍劉茜二位伉儷即篆刻家和陶藝家結(jié)合起來從陶材料的鈕制到篆刻創(chuàng)作在當前篆刻界還沒有第二對,非常有意義。劉茜在印章的鈕制上有很多巧妙的構(gòu)思,同時將印按在鈕上也是一種新的探索。天雍在陶土上刻多字印,尤其是將整本的《蘭亭序》全部刻出來,用了很多心思,非常不易。陶土燒成后比青銅還要硬,反之泥土松弛時又特別難用刀,所以刻多字印更加有難度,縱觀整體風格凸顯毅力可贊。二位天作之合本身就是一種創(chuàng)作機緣之合,在印鈕印面的表現(xiàn)上超越傳統(tǒng)理念將更加有意義。讓我們一起努力帶著一種新的理念為當代篆刻藝術的創(chuàng)新探索出一條新的路來。
愛入骨髓 一一劉茜的陶泥制作
文 | 劉正
( 中國美術學院原黨委副書記、著名陶藝家 )
劉茜是堪稱愛陶入骨髓者。
劉茜畢業(yè)于魯迅美術學院版畫系并留校任教,后調(diào)入中國美術學院。做陶之前已是出色的版畫家。在本世紀初,劉茜初試陶泥不久,即深為其動,有相見恨晚之嘆。記得在一次交流中她對我說,陶泥創(chuàng)作是她未來的人生中不變的追求。二十余年來,其志愈堅,愛泥愈深。陶泥創(chuàng)作幾乎是她生活的標志和全部。
劉茜是勤奮快樂的陶藝家。她因勤奮而快樂,因快樂而持之以恒的創(chuàng)作......初試陶泥的作品便受到陶藝界的關注。她以是似而非的表現(xiàn)主義的肖像系列作品和抽象的造型系列,在泥性語言嘗試和造型表現(xiàn)的實驗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是中國當代陶藝發(fā)展過程中可貴的成果之一。
最讓我們驚喜看到的是,劉茜近五、六年的時間里與她的先生一一著名的書法學者、書法、篆刻家韓天雍教授合作的陶印作品。韓劉合作的陶印大多是比較大型的,是以傳統(tǒng)的印章為起點,致力于印章鈕制本體的美感和文化內(nèi)含表現(xiàn)的作品。這些陶印極大地發(fā)揮了陶泥的可塑性特點,與傳統(tǒng)的硬質(zhì)材料的印章產(chǎn)生了巨大的反差,讓人耳目一新。劉茜陶印造型的立意大都源于中國漢代漢印符號和形象,加以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大寫意的率意表現(xiàn),具有濃郁的中國文化特色。尤其是在泥感的處理和效果追求上有中國書畫書寫的用筆韻味。且不拘細節(jié),放手直搏,有雄渾之氣。做為一名女性藝術家,巾幗不讓須眉令人生敬。劉茜的陶泥成就體現(xiàn)出她對陶泥的摯著與深愛。當然也受益于與她先生的相互激勵,陶泥之道與書法篆刻之道本已相通,陶藝家與書法篆刻家之間的碰撞與磨礪是琴與瑟的和鳴!
伉儷亦真逸
韓天雍
著名書法家、篆刻家、金石學家、書法教育家
劉茜 陶藝家
素以為絢兮
《蘭亭集序》 專輯
釋文:蘭亭序
尺寸:10.0x9.8x12.0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永和九年 歲在癸丑
尺寸:9.9x10.1x12.4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暮春之初
尺寸:11.3x10.4x13.6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
尺寸:7.9x8.7x9.1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修禊事也
尺寸:10.6x8.9x13.2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群賢畢至 少長咸集
尺寸:11.5x11.5x11.5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此地有崇山峻嶺 茂林修竹
尺寸:11.3x10.9x10.8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又有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
尺寸:10.3x9.5x11.8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引以為流觴曲水 列坐其次
尺寸:13.0x11.5x11.2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雖無絲竹管弦之盛
尺寸:11.2x11.0x13.6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一觴一詠
尺寸:6.1x11.1x6.3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亦足以暢敘幽情
尺寸:10.0x10.2x11.8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是日也 天朗氣清 惠風和暢
尺寸:9.8x9.8x12.3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
尺寸:10.6x10.8x11.5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所以游目騁懷
尺寸:10.4x10.3x9.5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尺寸:9.2x10.0x9.3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夫人之相與 俯仰一世 或取諸懷抱
尺寸:10.0x10.5x11.2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悟言一室之內(nèi) 或因寄所托
尺寸:10.4x10.3x13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放浪形骸之外
尺寸:10.6x10.0x11.7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雖趣舍萬殊 靜躁不同
尺寸:9.4x9.4x12.3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當其欣于所遇 暫得于己
尺寸:8.4x9.3x7.7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快然自足
尺寸:9.6x9.7x11.2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不知老之將至
尺寸:10.0x9.8x12.0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及其所之既倦
尺寸:11.0x11.7x10.4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情隨事遷
尺寸:6.3x6.5x6.8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感慨系之矣
尺寸:10.7x10.7x11.0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向之所欣 俯仰之間 已為陳跡
尺寸:9.4x9.7x11.8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尺寸:11.0x9.8x12.8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況修短隨化 終期于盡
尺寸:9.9x10.2x12.7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古人云 死生亦大矣 豈不痛哉
尺寸:11.0x12.8x12.5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每覽昔人興感之由
尺寸:9.6x10.2x10.5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赤楓閣柴燒1290℃
釋文:若合一契 未嘗不臨文嗟悼
尺寸:10.9x10.7x9.6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不能喻之于懷
尺寸:10.0x10.6x9.2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固知一死生為虛誕
尺寸:10.0x10.8x12.7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赤楓閣柴燒1290℃
釋文:齊彭殤為妄作
尺寸:11.1x10.3x8.4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后之視今 亦猶今之視昔 悲夫
尺寸:11.4x12.0x11.7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故列敘時人 錄其所述
尺寸:10.0x10.6x11.7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雖世殊事異
尺寸:9.9x10.3x11.9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所以興懷 其致一也
尺寸:11.2x11.5x13.4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后之覽者
尺寸:10.9x12.5x10.8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亦將有感于斯文
尺寸:11.0x10.4x11.0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釋文:右將軍王羲之章
尺寸:12.4x12.4x9.7cm
材料:宜興陶土、高嶺土
溫度:電窯1260℃
文章本天成
《當代陶印感悟》
文 | 劉茜
陶印的前世今生也占據(jù)了中華文化發(fā)展史的一個份額,雖然比例不大,但擲地有聲。千年前的封泥印的遺存,為我們提供了最強佐證。印章和封泥的出現(xiàn)與我們現(xiàn)在稱之為篆刻藝術所不同的是,前者最初的呈現(xiàn)是實用性+藝術性而后者是藝術性+實用。所以我們現(xiàn)在看印章、看陶印與古人有所不同。古人在生活中給予印章陶印封泥以與其時代同步的簡約大氣恢宏的美感氣度,令人不忍熟視己陶醉其中;現(xiàn)代的篆刻藝術是百花齊放各自封侯良莠難辨。當代陶印就是在這種歷史的機緣下出現(xiàn)了。
陶印,兩字一詞兩層質(zhì)地兩個含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點同篆刻藝術一樣,只是篆刻藝術家不想接受這種即分又合的藝術載體,然而實際上的篆刻藝術正是這兩種藝術形式的復合體。不少篆刻藝術家已經(jīng)習慣在各種石材市場淘寶石淘雕工精細的料材,而忽略了與自己的篆刻藝術形式與鈕制是否形成一個藝術整體這樣一個事實,從而帶來了遺憾與缺陷。陶印,陶和印,與古和今,它從出現(xiàn)之時以至今日,材質(zhì)的原點至篆刻藝術的視點給我們呈現(xiàn)出的是泥土、火、藝術的極大融合,不矯揉不造作,是自然與藝術的有機融合。這也是越來越多的篆刻藝術家心動于陶印的緣由。
近幾年越來越多的當代篆刻藝術家喜歡上了陶印,或許是因為陶材料的可塑性、延展度及自由自在的泥性觸覺征服了他們由始以來對冰冷生硬的石頭材料的視覺需求,進而嘗試陶印制作并篆刻。一時間陶印大量涌現(xiàn),好的作品也時有呈現(xiàn)。當然這也不排除近些年中國當代陶藝的發(fā)展著實影響并在鈕式制成方面引領了當代篆刻藝術家們,同時也為篆刻家提供了舒適便捷的制作陶印的工作場所。但是我們也不得不看到是當粗厚的陶土占據(jù)了陶印的主要部分,涵蓋鈕制、印面及背后的久經(jīng)思謀的秩序與制作工藝時,那么,就要求陶印藝術家自身不僅要有一匠人的審慎和耐心,還要有對陶材料的技術把控與運作。這也是當下篆刻家最難破解的瓶頸之一。然而當“熱愛”出現(xiàn)在問題與困難之前,顯而易見的是“熱愛”產(chǎn)生的激情與生命力會在一件件陶印作品中找到答案。那是一種詩意的、有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精神內(nèi)核的、有焙煉窯變溫度的、看上去手法簡單而實質(zhì)上卻既深刻又復雜的藝術。
假如我們站在篆刻藝術家的角度來思考當代陶印,我想說首先你要稍微放下的是你最熟知的印面字形及刀法刀味這些架上經(jīng)驗而轉(zhuǎn)向?qū)徱暟ㄢo制在內(nèi)的整體布局,你手中掌控的不再是堅硬的石質(zhì)“盤龍”“醒獅”,而是柔軟的、有濕度的、由你的內(nèi)心支配所產(chǎn)生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就是陶土,它長在你兒時的記憶空間里并產(chǎn)生無可阻擋的力量。當你在泥土中述說、宣泄、疊加、擠壓,在一方方小小體積中堆、磨、刮、蹭,使之按照你所需要的方向向觀者傳達那種收縮與展開、平面與線條、扭曲與舒展的視覺空間信息的時候,那么,你的陶材料的鈕制包括印面在內(nèi)的形態(tài)空間會被完整地表現(xiàn)出來。當然這中間你還要慢慢地學著如何用眼睛去看,如何用頭腦去思考。而不去糾結(jié)那些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客觀與主觀二元對立的二分法。所以說當代陶印一如哲學,那就是旨在揭開泥土的真實性中展現(xiàn)自我。
我們不想走得太遠,對于當代陶印也只想在一個切入點中尋找它的資源。這就是說將對陶印材料解構(gòu)和重新理解,排除障疑。以泥土為媒介轉(zhuǎn)化為陶,最吸引我們的當然是它內(nèi)在的特質(zhì)。從久遠的古人類直至現(xiàn)代,一棒泥土的造化讓我們生生不息地繁延后代,讓生命永恒。當我們把一捧泥土經(jīng)過焙煉轉(zhuǎn)化為陶時候,它不經(jīng)意間的裂變、柔軟成型直到堅不可摧那么奇妙地影響改變著我們的視知覺。可以說,當眼睛被創(chuàng)造性的物質(zhì)解放出來的時候,我們開始明白,陶印制造者在決定作品的高度時不僅取決于人,更重要的也決定于物。若將物從感性材料中剝離,將你所熱愛的由傳統(tǒng)的造像圖形所建立的空間秩序與你所熟悉的泥土的自然狀態(tài)實現(xiàn)高度技巧的純熟并用以實現(xiàn)精神的和諧就有了不可避免的必然存在。這也反映出來一個陶印制造者駕馭陶材料的更新與提高、堅定的意志并將體驗推至極致,達到藝術的整體表現(xiàn)境界。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看出材料在當代陶印里的美學價值占有非常大的成分。如果一個篆刻家有千萬種理由只專研印面部分而無視其他,那是因為一直以來你所面對著的是由工藝美術藝人提供的石材鈕制。但是當你接觸陶印之時你不得不改變視角重新梳理整體創(chuàng)作理念。這時,陶與印的融合之美使你睜大眼睛讓泥土重構(gòu),讓火焙煉,讓刻刀舞動合成一曲新的樂章,讓陶印整體從自我思維模式中走出……當代陶印就是要真實地面對自然,忘卻雜念,讓心靈、眼、手在泥土與篆刻中嬉戲,讓心肺呼吸,血液循環(huán)與自然互為因果,一朝醒悟,陶在刀下。讓每一環(huán)節(jié)中的每一個偶然的制作都有機會成為當代陶印在這個時代記憶的謎底。
一件真正的當代陶印作品所需要的精神內(nèi)涵及其藝術形式都要付以相應的技術技巧,這是對藝術家長期以往的艱辛勞作的考量與檢驗。就是說陶印的鈕制或印面泥材料的運用技巧與表現(xiàn)效果并不是一種游戲與自由,而是一種有難度有技巧的運用、把控與藝術的升華。當下,我們也會經(jīng)常看到很多陶印作品出現(xiàn)在各種展覽上與網(wǎng)絡上,其作品的隨意性、自由度占據(jù)了作品的全部,與其說是在彰顯泥性,其實是對泥材料與印的關系基本常識的缺乏,并且任由主觀隨意。非常遺憾,應該確切地說,當代陶印只有在當代美學引領下,在材料的運用技巧上(包括燒制)艱苦研究才能顯示出當代陶印的時代意義。
猶見墨痕濃
左起: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沈浩,韓天雍、劉茜夫婦,賽麗美術館館長夏賽麗,著名影星何賽飛出席《陶寫本心》展覽開幕式
與劉江先生合影
與沙孟海先生合影
與歐陽中石先生合影
與小林斗盦先生合影
與徐朝興先生合影
工作與生活
流傳必絕倫
從左至右:《日本篆刻藝術》、《日本書法經(jīng)典名帖系列》、《中日禪宗墨跡研究——及其相關文化之考察》
從左至右:《韓天雍大篆字帖》金文十種、《韓天雍金石書畫集》、《日本篆刻藝術》
《中國歷代名家篆刻邊款釋文集成》
《韓天雍書法作品集》
《日本書道史》、《韓天雍厚積堂印選》
《中日禪宗墨跡研究》——獲國家十一五藝術基金獎
后記
今以《蘭亭集序》為主題之“摩娑鐘鼎 陶寫本心“韓天雍劉茜大型網(wǎng)絡展再續(xù)佳話,六十方陶印聯(lián)袂展出,續(xù)蘭亭之雅意,繼書圣之絕學,作品之藝術脈絡,上承流觴之興,益清透有氣。藝路踏歌,千淘萬漉雖辛苦,而眾網(wǎng)友之鼎力相助、竭誠相待,風情張日橫天。此實乃炎夏之一大樂事也!古人常云,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余二人長念中國美術學院原黨委副書記、博導、著名陶藝家劉正教授,西泠印社名譽社長、德高望重的著名篆刻家韓天衡先生之撰文點評、傾心指教,謝無疆焉,陶印得以以鮮亮之姿、蓬勃之態(tài)如期面世,余亦勝感謝意。學貴得師,亦貴得友。噫!微斯人相與則此事難成矣!諸君之純誼,不可不謂是余二人之盈滿之儲也。縱積金至斗,亦不過此。幸逢盛世,流景華裳;恢弘藝教,道阻且長。天得時則日月有光,地得時則萬物生長。路漫漫其修遠兮,余惟順應藝科相融之奔騰大勢,于陶泥材料與篆刻創(chuàng)作之界面筑匠心獨運之藝術語言,以繼晷焚膏之力、激昂青云之志上下求索,張皇幽眇,旁搜遠紹,尋茫茫墜緒,障東之百川,開當代陶印藝術之洞天!
幸甚至哉,賦以詠志。曰:
太極無極,又為幾何。陰陽闔辟,消長盈虛。伏羲創(chuàng)畫,倉頡構(gòu)書。赤匣含玉,有鳳來儀。材自高嶺,語源右軍。假以寸鐵,雷斧洪鳴。信刀所至,意無所拘。游刃恢恢,神龜解頤。原非整飭,別有幽情。幻如云龍,恍若水月。風度翩躚,動靜咸怡。羲之妙筆,炬火丹青。治印之道,貴在治心。俯仰一瞬,十載旦夕。滄海變幻,巋然自立。強為陋句,又歌其狀:
泥黿出混沌,竟未染纖塵。
潛蛟騰淵起,化爾為朱文。
引觴夾古氣,狂歌洛水痕。
遠道漫思之,縹緲蘭亭魂。
轉(zhuǎn)自:浙江省甲骨文學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