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和各種藝術展成為了如今的旅游新熱點。
大眾點評的數據顯示,今年展覽和博物館類的筆記攻略數量同比增長了近700%,僅在8月份,筆記攻略中涉及的博物館、展覽館數量同比增長超過350%。
此外,大部分人去博物館和藝術展并不單純為了打卡,大家還在探索更多新玩法。
從“小眾展博游”到“博物館主題一日游”,再到“周邊文創打卡游”,這些多樣化的趨勢逐漸成為大眾點評等社交媒體上的熱門話題。
這一趨勢背后,一批“展博達人”應運而生。
在文化消費的浪潮中,“展博達人”以其獨特的視角和深入的體驗,成為了連接博物館、展覽館與公眾的橋梁。
他們并非傳統意義上的名人或專家,而是一群熱愛文化藝術、樂于分享的普通人。
帶著對這群普通人的好奇,本期顯微故事找到了三位“展博達人”。
在他們的故事里,我們會發現一個普通人與國內展博行業共同成長,找到生活意義的故事,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當代文化消費趨勢的窗口。
以下是關于他們的真實故事:
文 | 常寧寧
編輯 | 蔡玉
許多人初見點點帝時,會驚訝于他的年齡,和他活躍在互聯網上的展博達人身份。
“我們在社交媒體上‘種草’的展,居然是64歲老大爺分享出來的?”許多年輕人疑問。
如果他們見過點點帝的看展攻略,或許會更驚訝——為了能更及時分享展訊,點點帝做了一張Excel表格,上面密密麻麻的標注著每個展覽的時間、地點,還仔細批注了什么時候去、怎么去等信息,以方便他第一時間趕去“報道”前方資訊。
圖 | 點點帝每天更新的筆記
64歲的點點帝是一位普普通通的上海“爺叔”,但在上海灘展博圈里,卻是一名叫得上名號的資深看展人。
點點帝的看展愛好始于六年前,當時58歲的他即將退休,面臨著如何填補空閑時間、實現自我價值的挑戰。
“我是60后,我成長于特殊時期,那時候精神很匱乏,就想要不退休后培養點文學愛好”,于是他通過撿起了曾經的文學夢,開始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生活。
最開始他在網絡上分享自己的游記,但很快就發現旅游頻率更不上自己的更新頻率,尤其是境外旅游,一年才去一次,沒旅游的日子翻來覆去也寫不出什么花樣來。于是點點帝將目光放在了“文化消費”上。
在他看來,“上海文化資源豐富,擁有來自全球的文化展覽題材取之不盡”,加上發自內心的為故鄉感到自豪,想要更多人能通過展覽去了解海派文化的包容性,于是開始看展,并將觀展的思考以圖文形式寫在大眾點評筆記上。
創作之初,點點帝沒想過“紅”的問題。
他的出發點很簡單:大眾點評在上海滲透率高,上面本土展覽信息豐富,參觀一個就寫一個,既方便又不會遺漏,創作門檻低;而且自己是大眾點評老用戶,上手也快。
憑借對一手資訊的掌握,點點帝迅速成為了大家心中的“魔都藝展情報處處長”,并在2021年榮獲“魔都魔玩達人”的官方稱號。
在大眾點評推出筆記功能后,他更是筆耕不輟,僅今年8月他就在大眾點評上分享了超過60篇筆記。
為了讓更多人能理解上海的文化底色,點點帝喜歡結合不同展覽、舉辦地帶的建筑來講述背后故事,他的內容風格也是典型的“海派”文學風格:既有江南文化的古典與雅致,又有國際大都市的現代與時尚,成為大眾點評等內容平臺上獨特的存在。
在一篇記錄“永豐村洋房里”舉辦的展覽里,點點帝就回溯了自己親歷的“永豐村”變化,并用文字將極具現代和古典風格展覽呈現,隨后感嘆:百年老洋房迎來百年古董家具,恍惚間回到了黃金年代。
圖 | 點點帝筆下的上海老洋房
而在《繁花》大火后,他在石庫門的老洋房里,感嘆“獨上閣樓,最好是夜里”,回溯了上海特有的閣樓文化。
這種爺叔的“老派”文字,很快就俘獲了一批看展愛好者,大家喜歡通過他的文字,去窺探一個文藝的上海和回不去的時光。
事實上,點點帝接觸展博筆記創作的這段時間,正是博物館加速走入大眾生活的階段。作為創作者,點點帝正是與展博文化消費一同成長,給自己平凡的退休生活,注入了新能量。
“以往年輕人看展更多是打卡”,而現在年輕人們看展更強調多元化、體驗化、個性化。
因此除了去分享一些大眾關注的展覽,點點帝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魔都藝展情報處處長”,致力于發現一些小眾、有趣的展覽,并將一些隱藏在城市角落里的畫展分享給大眾。
在分享看展的過程中,點點帝也感受到了被需要和責任感。
“作為‘情報處長’,我肯定要給大家提供更多的訊息,我每天至少去兩個展,多的時候去十幾個”,為此點點帝的個人標簽也變成了“不是在看展,就是在看展的路上”。
圖 | 點點帝如今已經分享了5000多篇筆記和評價
也因為“展博推薦官”的身份,點點帝獲得了許多參與藝術組織參展、和年輕人社交的機會。
“我很以展博推薦官、情報處長這樣的身份為豪”,在點點帝看來,年齡從來不是一個桎梏,只要熱愛、做出價值、認真去分享,就一定會被看見。
一百個讀者心中有一百個哈姆萊特,一百個創作者也會有一百個創作動機。
對菲尼木薯(下面簡稱“木薯”)來說,這個創作動機源于生活中的一次變故。
去年11月,木薯的合伙人、前福布斯主編康健先生,突發腦溢血,不幸離世,終年47歲。
這件事給了木薯極大打擊,“我沒想到一個亦師亦友的人,就這么突然離去,而我竟然要通過媒體才知道他走了。”
這件事讓她意識到人生無常,并開始反思自己的生活的意義。
在前半生中,木薯的人生劇本充滿了成就:她本科畢業于同濟大學金融學,碩士畢業于北大,從埃森哲咨詢出來后,創業做咨詢和智庫。
從2018年至今,她還擔任北京大學經濟學院上海校友會理事,并一直從事公益活動。
優秀是有代價的。長期高壓生活之下,木薯坦言自己精神上很緊繃、焦慮,因此在送別友人之后,木薯決定重拾自己撿關于人文藝術的愛好,當做給心靈做“馬殺雞”。
看展則是接觸人文藝術最直接的途徑之一。在木薯看來,沒有什么比看展去感受文化,更能撫慰人心的了——那是和金融、咨詢強調的“邏輯”不一樣的世界,“當置身于其中時,不會計較得失,只會專注于人文化本身”。
與此同時,她開始在大眾點評筆記頻道上分享自己的看展體驗。
圖 | 菲尼木薯走心的筆記分享
木薯稱,和朋友圈里發內容有“偶像包袱”不同,大眾點評是她的小天地,她是“自由”的。
“在這里,天天發吃的只會吸引更專注的粉絲,不會有人覺得你不務正業;天天發人文類,也沒有長輩朋友會來問是不是去藝術類媒體工作了;認真寫攻略的,沒有人會嫌棄小作文太長;發避雷吐槽筆記的,沒人會反感說不定還會點贊收藏。”
同時,木薯也知道很多“大佬”同自己一樣,“隱姓埋名”在大眾點評揮斥方遒。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木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文風:從流程出發,給看展的人提供簡單有效的信息。
這和她的“職業病”有關。作為資深咨詢從業者,木薯在內容平臺上分享內容時,喜歡分享一些“干貨”,如獨自帶娃去看展、高效規劃路線等。
不少用戶會根據她的經驗制作攻略,到后來評論區開始出現“詢問”的聲音,如向她咨詢是否有便捷通道、客流量,尤其在周末、寒暑假時,這些詢問聲扎堆出現。
圖 | 粉絲們經常在筆記下咨詢木薯,她也總是熱情回復
通過分析,木薯很快發現,很多遠方朋友來上海“微度假”前會在大眾點評上“攻略”——很多展覽有時效性,并且他們也不了解展館具體情況,但又不想抱憾而歸,便會提前做很多信息整理工作。
覺察到這個需求后,木薯十分關注展的流程細節,她會去了解有哪些展、排隊時間、室內溫度、是否有特殊人群通道……甚至會為了了“體驗細節”,多次去刷“展覽”,“沒有人想收獲欠佳的觀展體驗”,木薯說。
而讓她最有成就感的事情是,這些聲音會被聽到——她的筆記下方也經常出現一些博物館專業人士的“點贊”,表明他們關注到了反饋的問題。
十幾天后,到她正式體驗時,發現流程優化了很多,排隊時間不超過15分鐘,并且主辦方還安排了電扇,并且也有特殊進入通道,可以幫助有特殊需求的人群進入。
雖然不知道是否是自己“筆記”的功勞,但木薯很開心有這么一個渠道能“反饋”問題,讓展方及時收到反饋后,讓所有人想看展。
“享受文化和藝術,是每個人的權利”,木薯說,但曾經因為條件限制,身在外地的朋友,和殘障人士,卻而沒有辦法享受這些人類歷史瑰寶,她也希望自己能做些有意義的事情,讓看展這件事更大眾。
對于她來說,看展是通向生活美好的方式之一,這種美好,每個人都值得去體驗。
在互聯網時代,出名成了許多人的追求,他們通過給自己貼上各種標簽,以求在網絡世界中獲得記憶點。
與眾不同的是,糯米團團致力于做一個“沒有標簽”的博主。她不僅不愿在互聯網上透露個人隱私,甚至連她的家人都不知道她在大眾點評上默默撰寫了1570篇筆記和評價,是一位手握多篇爆文的創作者。
“這和我做賬號的初衷有關,”糯米團團表示。
她的生活和學習經歷與“藝術”并不相關,喜歡看展只是她的業余愛好,她在大眾點評上分享看展體驗的初心,是為了分享那些她認為美好的事物、認識同頻的朋友。
糯米團團記得最觸動自己的一個瞬間。在上海博物館看古波斯展時,在入口處她看到一抹陽光恰好落下,給門口的展品鍍上了一層光暈,跟她心里對“古波斯”構想一模一樣,于是她拍下了這個畫面,未加文字說明便發到了網上,卻意外地引起了關注者的共鳴。
圖 | 糯米團團鏡頭下的波斯展
“讓我們產生共鳴的是我們的審美,而不是我的光環”,糯米團團說,“所以當人們關注你的時候,這些你的光環,對他來說真的有意義嗎?我認為只有你生產的內容,是對他們有意義的”。
對她來說,這就是文化的魅力,是大家可以平等交流,不困于“標簽”里的自由。
除此之外,文化的魅力不僅局限于其本身,還在于其非標準化,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理解、審視,她形容“看展就像手握一把鑰匙,一點點打開了歷史的大門”。
在大家叩開歷史大門認世界的過程中,糯米團團發現,人們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參觀,而是希望深度理解展覽的內涵,關注展品背后的故事和時代背景。
基于這樣的觀察,糯米團團的筆記內容總是寫得深入而富有洞見,有時候也會從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
如在某次看西方藝術展時,糯米團團發現了一幅寫實作品,和當時流行的畫派風格完全不同,遂對畫作產生了好奇。
經過研究,她發現這是因為當時法國開始流行“旅游”,在沒有照相機的情況下,許多畫家會借此機會畫畫兜售給達官貴人,為了能讓照片寫實,這群畫家發明了一種“投影法”,將周圍的環境同過光影投射在畫布上,以“描繪”的形式來創作。
后來這篇筆記被許多人瀏覽、收藏,并因為去看這個展覽。
“我的筆記并不是有那么大的普世性的,當我發現按照我的真實體驗去些,哪怕寫得很深,依舊會有很多人去收藏我的內容去看展。給大家提供另一個視角、帶領更多人走進了博物館,我想真就是展博作者的價值。”糯米團團說。
看展還啟發了糯米團團對生活的思考。
她曾去浦東美術館觀看《光輝時代》的主題展,原本是為了一睹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館的名畫《蒙娜麗莎》,卻在深入了解了西班牙500年歷史后,意外地愛上了提香的《維納斯》和魯本斯的作品。
圖 | 浦東美術館的《光輝時代》展
“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么口味,也不會知道哪個口味是自己的最愛,除非去嘗試,”糯米團團說。
但人生不能在品嘗完所有巧克力后再做出選擇,所以我們無法選出最完美的道路,總會有遺憾。
看展就像體驗第二人生,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抽離出來,盡情探索,直到找到最愛。
她曾在國家美術館看過一個感人的紀錄片,片中有個工作人員說,他的夢想是去藝術館工作,但因為現實原因未能實現。
多年后,他完成了藝術館的碩士學位,最終還是回到了藝術館工作,“我覺得這很有意思,因為你的工作未必是你喜歡的。但你一輩子并不是只能做一件事,你可以在平行時空中擺脫世俗標簽,過上平行的人生。”
對于她來說,人生不受限,不是一條道走到黑,她可以在大眾點評這樣的線上平臺、在博物館這樣的空間里,開啟第二人生,這便是創作的意義。
隨著展博文化的深入人心,大眾點評上的筆記作者們用他們的熱情,點亮了文化消費的新火炬。
他們的故事,不僅是個人成長的記錄,更是當下文化消費發展的見證。
這些“點評展博推薦官”們,則以他們的真實體驗和深刻見解,為其他用戶們描繪了一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文化消費新時代。
他們用文字和圖片,在大眾點評等內容平臺上構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創意的線上社區,讓文化消費的熱潮在每個人的生活中蔓延開來,詮釋著“平凡卻閃閃發光”。
在這樣的線上社區里,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生活故事的講述者,每個人的分享都有機會成為他人探索世界的指南,開啟自己的“第二人生”。
大眾點評更發起了“追光計劃”,用于鼓勵筆記作者通過真實分享記錄生活,來獲得成長和收益,同時為更多用戶提供決策參考的活動。
無論是追求深度體驗的“小眾展博游”,還是探索城市文化的“博物館主題一日游”,每一種新趨勢都是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而這些筆記作者們,正在共同書寫著這個時代的文化消費新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