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朝鮮戰爭期間,從1950年10月19日首批志愿軍部隊秘密入朝,至1958年10月,志愿軍駐朝部隊撤回國內為止,不包括航空兵和鐵道兵,中國人民志愿軍先后有27個軍,共計85個師入朝參戰。
據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抗美援朝戰爭史》載,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部隊按入朝時間順序,分為5個批次先后跨過鴨綠江。
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 (1950年10月19日至11月7日)
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42軍、第50軍、第66軍、第20軍、第26軍、第27軍,共計9個軍30個師入朝作戰。
第二批入朝參戰部隊 (1951年2月16日至4月11日)
第12軍、第15軍、第47軍、第60軍、第63軍、第64軍、第65軍,共計7個軍21個師入朝作戰。
第三批入朝參戰部隊 (共計4個軍12個師)
1951年6月21日至6月24日,第67軍、第68軍入朝作戰。
1951年9月7日,第36軍、第37軍入朝,在朝鮮南市、泰州、院里3個機場擔任搶修、維護、警戒任務。
第四批入朝參戰部隊 (共計4個軍13個師)
1952年9月5日至9月15日,第23軍、第24軍、第46軍入朝作戰。
1952年11月,獨立第33師入朝作戰,擔任東海岸元山地區的防御任務。
1952年12月28日,第16軍入朝作戰。
第五批入朝參戰部隊 (1953年1月22日至1953年3月14日)
第1軍、第21軍、第54軍,共3個軍9個師入朝參戰。
所有入朝部隊除隸屬志愿軍司令部直屬的部隊外,其余各軍均分別編入第3兵團、第9兵團、第13兵團、第19兵團、第20兵團、第23兵團,以及東、西海岸防御指揮部作戰序列。
在這27個軍里面,只有第39軍、第40軍從第一次戰役到第5次戰役打滿全場。
就連“萬歲軍”第38軍,也因在漢江阻擊戰中損失過大,而缺席了第5次戰役。
而其它各軍,則因入朝時間較晚,大都沒有來得及參加第一次至第三次戰役。有的甚至駐朝時間不到3個月,譬如第36軍、第37軍。
第36軍、第37軍于1951年9月7日入朝,作為工程部隊在朝鮮南市、泰州、院里的3個機場擔負搶修、維護和警戒任務。同年11月30日便即返回國內,駐朝時間僅兩個多月。
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進行的戰役,或戰役級規模的作戰行動,共有11次。
分別是第一次至第五次戰役、1951年夏季防御作戰、1951年秋季防御作戰、1952年秋季戰術反擊作戰、上甘嶺戰役、1953年夏季反擊戰役、金城戰役。
在這11次大型戰役,或戰役級規模的作戰行動中——
第39軍、第40軍參加了6次作戰。
第38軍參加了5次作戰。
其余各軍,參加的戰役級作戰行動次數,都在4次以下。
在整個抗美援朝作戰過程中——
殲敵人數最多的是第67軍,斃傷俘敵共計87847人。
傷亡人數最多的是第63軍,僅在14天的鐵原阻擊戰中,損失就達22000余人。
出兵人數最多的是第47軍,全軍兵力合計59800余人。
未參加過戰役級作戰的部隊是第36軍、第37軍。
戰中令全軍刮目相看的,是由國民黨長春起義部隊60軍改編的第50軍。
戰后受到志愿軍總部追責的,是第五次戰役撤退階段遭受嚴重損失的第60軍。
在所有入朝作戰的這27個軍里面,如果單以殲敵人數而論,雖然第67軍是殲敵人數最多的一個軍,卻并不能說明第67軍是27個軍里面最能打、戰斗力最強的一支部隊。
這里面有4個原因:
1、先期入朝的部隊與后期入朝的部隊,前后所經歷的戰役,所處的作戰環境,敵我的戰略態勢,以及戰斗的激烈程度完全不同。
2、先期入朝的部隊與后期入朝的部隊,其主要的作戰對手不同。先期入朝的部隊,主要打的是美軍。后期入朝的部隊,主要打的是韓軍。
3、先期入朝的部隊與后期入朝的部隊,其武器裝備完全不同。
先期入朝的部隊,其裝備大多是以日械為主,且缺乏空軍、炮兵,以及后勤支援。有些部隊,甚至連冬裝和單兵口糧都沒有來得及配發。
而后期入朝的部隊,已經是全蘇械裝備了,被服、糧食、彈藥、藥品等補給已經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
4、先期入朝的部隊與后期入朝的部隊,在諸兵種聯合作戰中,后期的優勢明顯強于前期。
后期的朝鮮戰場上,中國志愿軍空軍,以及蘇聯航空兵部隊已經建立了著名的“米格走廊”,在清川江以北地區,幾乎完全掌握了制空權。
而我炮兵部隊在蘇制“喀秋莎”火箭炮的加持下,其火力覆蓋能力在第五次戰役之后,已經有了與美軍炮兵火力抗衡的實力。
——綜上所述,若單純以殲敵數量來衡量哪個軍打的最好,哪個軍戰斗力最強,這明顯有失偏頗。
那么,在入朝參戰的這27個軍里面,若從戰術指揮、整體實力、攻守平衡、單兵技能、戰役影響,這5個方面來綜合考評部隊戰斗力的話,能穩居榜首的部隊,我個人認為:非第38軍莫屬!
下面,本文簡述中國人民志愿軍第38軍穩居榜首的理由——
38軍 軍長: 梁興初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38軍 政委:劉西元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第38軍,于1950年10月19日入朝,1953年7月10日回國。下轄:第112師、第113師、第114師。
所有赴朝參戰的部隊中,38軍若說自己排第一,只有39軍敢說不服。39軍若說自己表現最好,也只有38軍這個老大哥敢于用鼻子“哼”上那么一聲。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38軍是當仁不讓的領銜主演,一個軍的“我行我秀”,完美秀翻全場。
攻擊德川,志愿軍副司令員韓先楚主持的作戰會議上,本來的作戰計劃是38軍主攻,42軍配合側擊。
梁興初一句話:“德川我們包了!打德川,一個38軍足夠了!”
韓先楚追問一句:“你們就這么有把握?”
梁興初大牙一咧:“軍中無戲言!”
韓先楚沒有絲毫猶豫:“那好!你們38軍包打德川,我就讓42軍集中兵力對付寧遠李承晚的第8師,兩邊同時動手。這樣一來,清川江的敵人就算不被全殲,也會被你們堵在三所里。”
韓先楚將新的作戰計劃(38軍包打德川)上報彭總,彭總一錘定音:“梁興初口氣不小啊!你告訴他們,38軍包打德川,可不能趕得敵人放了羊,我要的是聚殲。”
這便是載入38軍軍史的——包打德川!
隨后,梁興初率38軍迅速拿下德川,守敵除少數逃竄外,大部被殲。38軍112師、114師接著向軍隅里攻擊前進,113師則直插三所里,阻敵撤退和增援。
113師創造了一夜穿插145里的奇跡,三所里神兵天降,要不是長途奔襲不敢攜帶重武器的緣故,“聯合國軍”那增援與潰逃的8萬人馬,一個都別想活著回去。
113師以一師之力兩線作戰,北擋敵人南逃潰軍,切斷了美2師、美25師及韓1師的回撤之路。
南打敵人北進援軍,頑強阻擊美騎1師和土耳其旅來援之敵。
38軍113師在著名的“三所里、龍源里阻擊戰”中,以輕步兵武器御敵,用血肉之軀與敵人坦克拼殺,為38軍贏得了“萬歲軍”的美譽。
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38軍“包打德川”、“三所里、龍源里阻擊戰”之后,全黨、全軍、全國人民都知道在朝鮮戰場上,我們有著一支光榮部隊,叫作“萬歲軍”!
38軍善攻,也善守。
很多人不知道,第四次戰役中著名的“漢江南岸阻擊戰”,除了曾澤生將軍的50軍外,我軍還有另外一支阻擊主力,這就是38軍。
并且,在漢江南岸阻擊戰中,50軍撤回國內休整之后,38軍仍然在漢江防線上獨自堅守了一個多月。
但是,由于宣傳上的原因,為了突出由起義部隊改編而成的50軍漢江南岸阻擊戰的卓越貢獻,使得這場阻擊戰中的38軍,完全被忽略成了的配角。
寫到這里,需要重點解釋一下——
當50軍從漢江防線撤下來之后,傷亡更為慘烈的38軍,為何仍然在漢江防線上苦苦支撐了一個多月……
當志愿軍參謀長解方向彭總請示:
“漢江阻擊戰38軍傷亡太大了,是不是也該讓他們撤下來休整休整了?”
彭總的回答是:
“他們是38軍啊,他們是王牌軍,他們自己知道的啊!”
以當時的戰局來看,彭總并非不心疼38軍,而是手上已經沒有其他部隊可以替換38軍了。
因為漢江防線太重要了,而38軍又太能打了!
漢江阻擊戰,并不是一場我們想打的仗,就像后來63軍打鐵原阻擊戰一樣,都是被逼到墻角里,不得不打的一場生死戰。
李奇微的“磁性戰術”就一個特點:
李奇微看清楚了我軍因為后勤補給困難,所有的攻勢只能維持7到8天。于是在第四次戰役最后階段,趁我軍全軍回撤之際,主動撲上來纏住我們打。
此刻,先期撤下來的其他部隊尚在休整,而與38軍一同在漢江南岸阻敵的50軍也撤回了國內補充裝備和兵員。
而漢江防線又不能不守,否則,“聯合國軍”一旦纏上來,我軍別說休整,就連接著往下撤,撤得了撤不了都還兩說……
如此的戰場態勢下,在位于西線的漢江防線上,在彭總的心目中,又有哪一支部隊能夠代替得了38軍?
漢江防線,那真的是一道關乎全局生死的防線,38軍就只能死死的釘在那兒……
此刻我軍西線已經不具備再打大規模穿插戰的條件了,李奇微把部隊都拉成了一條線,形成了一道密不透風的墻,根本不給我軍任何機會。
于是,彭總制定了“西頂東放”戰略。
西頂——
西線我們沒機會穿插殲敵了,從西線退下來的部隊已呈強駑之末,就算再有穿插的機會,人困馬乏的部隊也實在是穿不動了。
那么,西線就以漢江為界,用38軍守住這條防線,不惜一切代價強行頂住美軍。
東放——
而東線大多是韓軍,那就讓東線的朝鮮人民軍主動后退,把韓軍放進來。然后在我志愿軍的配合下,中朝聯軍還是沿用穿插、分割的老辦法進行殲敵。
這樣一來,殲滅了東線韓軍,就打崩了美軍的右翼。而位于東線的我39、40、42、66四個軍就可以向美軍右后方迂回,迫使美軍西線部隊全面后撤。
如此,以“攻敵之必救”,化解漢江南岸之敵。
這是朝鮮戰爭中,第四次戰役尾聲階段,敵我雙方最為關鍵的一招勝負手。
我軍如勝,則西線、東線一舉扭轉不利戰局。
我軍若敗,則東線、西線一齊崩盤,敵軍大舉侵入朝鮮北方。
熟悉戰史的軍迷都應該知道——
彭總制定的“西頂東放”戰略,“東放”的主要節點有兩個,一是砥平里,二是橫城。
而在西線漢江阻擊戰“西頂”的38軍,位于東線攻擊砥平里之敵的39軍、40軍的側后翼。
此時,彭總如果讓38軍撤下來,那么39軍、40軍的后背就完全暴露給敵人了。別說攻擊砥平里了,就算39軍、40軍想全身而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盡管50軍已經撤回國內了,盡管38軍的左翼也因為失去了50軍的依托而完全暴露給敵人了,盡管此時的38軍陷入前、左、中、右四面受敵,盡管38軍傷亡巨大……
但在東線部隊完成殲敵之前,38軍哪怕全軍打光了,也不能后退一步。
這就是彭總所說的——
“他們是38軍啊,他們是王牌軍,他們自己知道的啊!”,這3句話的重要意義。
第四次戰役的漢江南岸阻擊戰,38軍以一己之力,面對前、左、中、右4個方向上的來犯之敵,可以說拼盡了全軍的精銳。
38軍在東線我軍部隊攻擊砥平里失利的情況下,最終守住了西線漢江防線,既穩住了整個西線的戰局,又為東線我軍攻擊失利后的撤退護住了后背。
38軍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也正是因為第四次戰役的漢江阻擊戰的慘烈,使得38軍錯過了包括第五次戰役在內的,之后的,很多戰役。
后人說到抗美援朝戰爭,不少人往往用39軍、40軍打滿全場,而38軍少打了幾場戰來說事……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38軍為什么會少打了幾場戰?
那是因為38軍在漢江南岸阻擊戰中“以身入局”,以巨大的代價,穩住了整個西線戰場的局面,策應了半個東線戰場的安全,最終仍勝天半子,全身而退。
僅憑此役,“萬歲軍”便實至名歸,有資格在全軍參戰部隊中,獨占榜首!
本文資料引自——
《抗美援朝戰爭史》,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