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既加速了清朝滅亡,又減緩了清朝滅亡,這句話看似很矛盾,實則確實如此。
先來說說為什么說慈禧太后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速度,首先晚清的局勢,已經注定了不實施真正的變法就是死路一條,最有可能實施變法成功的慈禧太后,卻是最大的保守派,雖然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但并沒有在根本上進行改變,也打斷了真正變法的進程,使得清朝只能在固步自封中走向滅亡。
1840年,爆發第一次鴉片戰爭,以道光帝為首的清廷是無動于衷。1856年,爆發第二次鴉片戰爭,導致帝都被攻破,咸豐帝倉惶逃往熱河避暑山莊,最后憂懼之下病死,被打痛的清廷才反應過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一度形成“同光中興”的局勢,直到1895年隨著甲午戰爭的失敗,標志著洋務運動的失敗。
為什么洋務運動會破產呢,因為本質上在于清朝已經患有王朝末期綜合癥,已經是積重難返,所以只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而不學其它內容的洋務運動,解決不了根本的問題。
這一切還要從乾隆帝時代說起,清朝從他手中走向巔峰,也在他手中走向衰落,其中標志性事件之一在于甘肅冒賑案,當時甘肅全省官員是串通一氣,以賑災濟民的名義上下勾結偽災舞弊,可謂前所未有之事,意味著貪污腐敗行為已經開始成為官僚隊伍的集體行為,成系統的貪污已經形成,不說其他弊端,光是官員可以集體性貪污腐敗,意味著因為貪污腐敗,滿臣和漢臣已經開始打破界限走到一起,對上是官官相護一起對抗皇權,使得極盛的皇權開始明顯衰落下去。
對下則是,古代社會是人治社會,當貪污腐敗成為常態,當官官相護之風盛行,當皇權不能真正震懾官僚集團,那么代天子治理地方的官僚自然開始肆意妄為,是極力剝削百姓,使得百姓苦不堪言,最終演變成為大規模的“官逼民反”現象。像乾隆帝禪位嘉慶帝以后,爆發的白蓮教起義為什么會愈演愈烈,不是造反者能力多強,而是當時本就“人多地少”不說,底層百姓還要面對無良官員的剝削,已經突破所能容忍的底線,活不下去以后,當有人站出來反抗,自然是從者云集。
雖然清朝身為最后一個大一統王朝是集歷代大成者也,制度很是完善,但自乾隆帝之后的清朝發展趨勢證明,再是集大成者也,清朝也跳不出古代王朝的腐朽框架,它的極限也是過不了三百年大關,所以越往后清朝遇到王朝末期的挑戰越大。像蔓延七省,歷時九年才平定的白蓮教起義,雖然沉重打擊清朝的統治,但戰爭造成人口大量損失,也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人多地少”的矛盾,不過不在源頭上解決社會矛盾,諸如官員的集體腐敗行為,矛盾還會積累,最終愈演愈烈,所以歷經嘉慶和道光二朝,到了咸豐帝登基當年,浩浩蕩蕩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是一度占據東南半壁江山,并且一支兩萬余人的偏師更是打到了天津郊區一帶,差點一鼓作氣攻下北京,后繼無力之下才失敗,使得當時咸豐帝一度感嘆自己都要成為下一個崇禎帝了。
為了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咸豐帝根本管不了那么多,允許地方舉辦團練,簡單來說就是放權于地方,好處是最后靠著地方團練中的曾國藩之湘軍平定太平天國。壞處是地方開始坐大,而且差點演變成為像東漢后期那般,為了鎮壓黃巾起義是放權于地方,結果黃巾起義被平定以后,各地擁兵自重,形成軍閥割據和東漢名存實亡的局面,最終使得三國局面形成,不過因為西方列強在一旁虎視眈眈,還有深受儒家忠君愛國思想熏陶等原因,所以曾國藩平定太平天國以后,并沒有擁兵自重和造反,反而是主動放棄兵權,使得局勢沒有惡化。
但即使如此,清朝因為八旗軍隊和綠營軍隊已經完全喪失戰斗力的原因,之后的國防某種程度上如同被“外包”一般,自曾國藩的湘軍開始,左宗棠的楚軍、李鴻章的淮軍、袁世凱的北洋軍隊這類私人所屬性質濃重的軍隊,開始成為清朝的主力部隊。地方上總督和巡撫則是開始日益權重,先是平定太平天國時期出現的“厘金”制度,使得財政大權落入地方大員手中,之后兵權也慢慢落入地方大員手中,到了最后中央朝廷僅有的任命地方大員的人事權力也受到了侵蝕,所以才有了之后1901年,慈禧太后向十一國宣戰后,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骙、四川總督奎俊、鐵路大臣盛宣懷、山東巡撫袁世凱,拒絕接受清廷詔令,反而和各參戰國達成協議,史稱東南互保。
可以說在晚清,清朝已是一派王朝末世的景象,中央朝廷式微,地方權重,官僚集團集體貪腐,中央朝廷直屬軍隊毫無戰斗力,因此只學“標”不學“本”的洋務運動,雖然短暫的給清朝帶來中興氣息,但是不進行制度也就是根本上的改變,是做不到根本上的強大,因此最后敗于雖然晚于洋務運動,但是學習較為徹底,又學“標”又學”本”的明治維新運動,出現甲午戰爭的失敗。
甲午戰爭失敗以后,清朝的有識之士認識到應該進行徹底變法才可以,因此有了之后光緒帝大力支持的戊戌變法,不過光緒帝和康有為、梁啟超這些維新派人士,并沒有太多實際經驗,是理想有余而能力不足,所以變法很難成功,最后更是因為觸動到慈禧太后的利益,使得本就沒有完全交出大權的慈禧太后再度走向臺前,囚禁了光緒帝,康有為、梁啟超分別出逃,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殺,這場變法以失敗收場。
雖說即使沒有慈禧太后的干擾,變法也不一定成功,因為這是一群理想主義者發動,實際操作可能并不大,但起碼是一個好的開頭,如果時間和空間足夠,可以多多嘗試和改變,還是有一定的成功機會。如果換成掌握實權的慈禧太后進行變法,那么更是有可能成功,但因為觸動了守舊派利益,并且威脅到慈禧太后,所以慈禧太后不只是沒有幫忙,反而最終是親手打斷了這場變法,也使得清朝徹底失去翻盤的機會。
而且在1908年,光緒帝竟然“巧合”的死在慈禧太后前面一天,根據現代考古成果表明,光緒帝是中毒而死,皇帝被毒殺這種隱晦事情,雖然已經在史料上找不到真相,但按照誰受益最大誰就是兇手來推理,慈禧太后的嫌疑最大,她的動機是為了避免身后遭到清算。
畢竟雖說人死萬事空,但身后待遇還是很關鍵的。像清初攝政王多爾袞架空順治帝七年時間,雖然功勞赫赫,但順治帝親政以后依舊瘋狂報復他,使得他被追奪一切封典不說,還被毀墓掘尸,有著這樣的前車之鑒,慈禧太后自然害怕光緒帝親政以后瘋狂報復他,所以光緒帝自然死在了她前面。
而慈禧太后出于私心的安排,更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本來國賴長君,尤其是清末那般風雨飄搖的局勢,不只是需要長君,更是需要一位政治強人,但慈禧太后的安排卻是以光緒帝的弟弟載灃為攝政王,并立載灃三歲的兒子溥儀為新皇帝,同時隆裕太后還是她的親侄女,等于權力三分,名義上的皇權在幼帝溥儀身上,實際權力則在攝政王載灃和隆裕太后身上,偏偏這二人能力平庸,并非政治強人,這樣一來,慈禧太后是可進可退,如果自己僥幸挺過難關,身體恢復過來,可以繼續實際掌握朝政,載灃和隆裕太后只會乖乖聽話,而不會拒絕。如果沒有挺過的話,載灃即使想要為哥哥光緒帝報仇,也得想想自己立他兒子為皇帝的恩情,而且還有隆裕太后牽制,所以她是怎么都不會輸。
但結果很明顯,慈禧太后個人的確不會輸,但是清朝卻因此輸了,權力被分散不說,幼帝起不到絲毫作用,載灃和隆裕太后能力平庸,根本鎮不住局面,因此僅僅三年以后,清朝便是亡國。
再來說說為什么說慈禧太后減緩了清朝滅亡的速度?
簡單來說,慈禧太后雖然沒有魄力打破腐朽的框架,不敢通過變法塑造新的框架,但她在腐朽框架之內是通過爐火純青的權謀之術,在平定太平天國以后,在中央朝廷式微,地方日益權重的情況下,慈禧太后這個政治強人,靠著一系列恩威并施的手段,是平衡和打壓了各方勢力,勉強維系了中央朝廷對于地方的控制。而且像前文說過曾國藩在平定太平天國以后,主動放棄兵權,還有一個原因在于慈禧太后早已暗中打壓和分化湘軍內部,并且派遣軍隊防備曾國藩的湘軍,使得曾國藩考慮時自然是多了這么一層顧慮。
慈禧太后對于用人也是頗有手腕,像重用的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在當時也是起到穩定時局的巨大作用,尤其是左宗棠收復了新疆。
對于變法,慈禧太后雖然是守舊派的最大代表,是既得利益集團的代言人,但她并非頑固的守舊派,她其實也算介于開明派和守舊派兩者之間,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慈禧太后是支持洋務運動的。1901年庚子之變以后,在慈禧太后的同意之下,清朝也是進行了清末新政,可以說是戊戌變法的加強版,如果真正實施下去,也是有一定可能改變時局,只不過因為腐朽體制內的各種利益之爭,加之慈禧太后也沒有大力貫徹下去,所以這場新政不了了之,并沒有取得真正成功,不過以此可以看出慈禧太后并非迂腐頑固之人。
整體來說,慈禧太后的權謀之術爐火純青,雖然她沒有進行真正變法的勇氣和魄力,但她身為政治強人,在舊的框架之內,也是通過各種手段穩住了局勢,使得中央朝廷對于全國依舊具有一定統治力,是維持和延續了清朝的統治。
最后換句話說,慈禧太后加速了清朝滅亡的原因在于,她沒有在根本上改變清朝,反而阻止了根本上的改變,注定了清朝是死路一條。慈禧太后減緩了清朝滅亡的原因在于,身為一位渾身充滿舊時代痕跡的政治強人,她雖然最終因為腐朽思想使得清朝走上一條死路,但是她用出各種手段,雖然沒有使這條死路變活路,但是變得更長了,不是一眼望到頭,而是又多走了一段路,也勉強算是一種另類的成功。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今天是中秋節,在這里最后祝愿大家中秋節快樂喲!愿每一個家庭都充滿歡樂,每個人都身體棒棒的,事事順心如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