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蔣介石在臺北病逝,國民黨的接班問題隨之浮出水面。令人意外的是,蔣經國沒有立即繼任,接替領導職務的是“副總統”嚴家淦。
為什么蔣介石的唯一繼承人甘愿容忍3年,后來蔣經國是接過領導人職位的?
其實,1949年國民黨退居臺灣后,蔣介石便開始為蔣經國的接班精心布局。
在臺灣,蔣經國一步步掌控了情報系統、軍隊等核心力量,穩固自己的權力,老蔣心里清楚,想讓蔣經國平穩接班,還需要做到更多。
蔣經國個人影響力不夠,如果自己去世,馬上就讓蔣經國接任,國民黨可能大亂,臺灣社會也可能陷入動蕩,得有個過渡最合適。
嚴家淦就是蔣介石用來完成這一過渡的最佳人選,他出生于江蘇蘇州一個大家族,學識出眾,曾就讀于圣約翰大學,學習化學和數學專業。
畢業后,嚴家淦先在商業界闖蕩多年,后開始在政界展露光芒,曾經在國民政府鐵道部、福建省政府等地擔任重要職務。
嚴家淦被看做是“技術官員”,并不以謀略見長,更像是一位活躍在政界的技術專家或實業家。
更為難得的是,嚴家淦為人謙和、低調,且無意爭權,正符合蔣介石對接班人選的要求,如果有嚴的鼎力相助,必然可以減少潛在的政治沖突。
對老蔣的這一安排,嚴家淦表示服從,他對權力興趣不大,更注重臺灣的經濟發展狀況。蔣經國知道如果自己直接接任,可能會面臨反對或沖突,因此三人達成一致意見。
蔣介石死后,嚴家淦繼任領導人,開始扮演“過渡者”的角色。有了“領導人”的名頭,他沒有心存妄念,慢慢協助蔣經國。
蔣經國作為“中央委員會主席”,掌握黨內的實權,當時臺灣政治體制是“以黨領政”,因此蔣經國早已是實際的最高掌權者了。
蔣經國很信任嚴家淦,畢竟嚴家淦沒有軍方背景,沒有自己的派系,哪怕在經濟政策和行政事務上,也多次主動向蔣經國請示,態度謙遜。
除此之外,嚴家淦還注意在公眾面前維護蔣經國的形象,幫其樹立威信。
《蔣經國在臺三十年》一書中曾記載過一件有趣的事情:一次,蔣經國需要與嚴家淦見面商量政務。按理說,身為行政院長的蔣經國應該親自去見領導人嚴家淦。
但是,嚴家淦主動提出“順道”去拜訪蔣經國,這一舉動不僅讓蔣經國感到尊重,更彰顯嚴家淦的為人處事之道。
蔣經國曾表示,只要有嚴家淦在,他就會感覺非常安心。
1978年,嚴家淦的三年任期屆滿,表現得十分“識趣”,主動提出辭去領導人職務,推薦蔣經國作為繼任者。
蔣經國多次“推辭”,展示出謙讓的姿態,最終在國民黨的全力支持下,他成功當選領導人。
臺灣的政局,也因為這樣的平穩過渡,保持了穩定。老蔣的精心安排,終于見到成效。
沒有野心,沒有自負,嚴家淦甘愿用三年的時間配合蔣經國接班。蔣介石選對了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