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皇太極的運氣太差,他的能力放眼清朝十二帝足以排進前三,在歷朝歷代的太宗之中,皇太極也是第一序列的存在,絲毫不遜于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后改為成祖廟號)朱棣,而且就實際來說,他可謂是大清真正的開國皇帝,但他的倒霉之處在于,他猝死于1643年8月,而在1644年3月李自成進京明朝滅亡,如果他多活1年,那么他帶領大清入關,使得這個割據政權過渡成為全國性政權,那么他的歷史地位絕對不一樣,努爾哈赤是太祖,他起碼可以稱高祖,他的兒子順治帝福臨也沒資格稱世祖。
如果皇太極再擁有康熙帝和乾隆帝那樣悠久的在位時期,在位不是17年,而是61年的話,那么以他的文韜武略,再參考他的十四弟攝政王多爾袞在入關以后,僅僅三年時間,便是滅李自成之大順政權,亡張獻忠之大西政權,還有連破南明弘光、隆武、紹武三個政權,最后只剩下大順余部和大西余部聯合南明永歷政權,在西南一帶抵抗清軍來看,皇太極只要在位時間足夠,消滅南明政權,統一中國大部肯定沒問題,甚至可以完成大一統,那么就沒有之后的“圣祖”康熙帝了,乾隆帝也很可能無太多疆域可開。
說起來皇太極的能力是相當強悍,雖然清朝起家于努爾哈赤,但努爾哈赤準確來說只是清朝奠基人,他建立的后金,不只是連關外沒有統一,更是如同一個統治分散的草原汗國一般,提倡的是八家分權也就是八王共治,而不是如同傳統中央集權的政權那般是一家集權,他在位后期也是實行八王共治,死時也沒有指定繼承人,而是一切大政由眾貝勒共同商議解決,由四大貝勒輪流值月主政,下令由八位子侄也就是八旗旗主來共同推舉新汗,新汗可出自八旗中任何一旗之主,不過即使選舉出新汗,也并沒有絕對的權力,依舊有著其他七家制衡。
在生產力落后的古代,完成中央集權的政權才可以最大程度上調動一國資源,很明顯努爾哈赤留下的八王共治格局,內部很容易出現問題,并不足以支撐后金繼續發展下去,更不用說之后的入關。而且努爾哈赤還重蹈前輩元朝皇帝的覆轍,當年元朝皇帝過度傾向于自己蒙古大汗的本家角色,對于漢地天子這一身份定位并不重視,協調不了蒙漢關系,所以成為早早亡國的關鍵原因之一,努爾哈赤則是過度“首崇滿洲”,權力核心都是由滿洲貴族占據,漢臣地位底下,在權力核心根本沒有席位可言,是協調不了滿漢關系,如此更是沒辦法長久發展。
是以在努爾哈赤晚年,雖然后金與蒙古諸部進行聯姻,以共同對抗明朝,但明朝也進行一定反制,在九邊是大舉增兵,并且聯合蒙古的林丹汗共同討伐和封鎖后金,使得后金陷入危局之中,就是聯姻的蒙古部落也多是有反戈一擊的情況,后金經濟也是幾近崩潰。
在這種情況下,皇太極身為四大貝勒之一,經過一番權力角逐和背后交易,成為新任大汗,對外打破明朝和林丹汗的經濟封鎖,不只是在關外攻城略地,對于西邊蒙古高原也是開始進軍,使得林丹汗一避再避,最終憂懼之下病死,皇太極也趁機降服漠南蒙古諸部,并且最終統一關外。對內皇太極更是大刀闊斧的改革,打壓了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大貝勒,進行一家集權,使得后金初步過渡成為中央集權式政權,最終正式改國號為“大清”,大清政權也是初步具備入關的實力。
對于內部矛盾,皇太極不只是繼續進行滿蒙聯姻,更是提出“滿漢一體”,將明朝降將中的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封為王爵,是為三順王。皇太極還建立文館,使得范文程等漢臣可以通過文館向皇太極建言,起到智囊團的作用,提高了漢臣地位,后來文館演變成為內三院,范文程也是升級為內秘書院大學士,雖然統治階級依舊是滿洲貴族占據要津,但是起碼在明面上漢臣地位得到明顯提升,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滿漢矛盾。
皇太極在位的17年時間,使得幾近崩潰,并且沒有前景的后金,過渡成為對外統一關外,對內初步完成一家集權的大清政權,與明朝形成南北對峙之勢,具有入關的實力,所以說皇太極的能力很強,奈何在位時間太短,而且猝死于清朝入關前夕,所以他的名氣明顯不如康熙帝和乾隆帝。
二是康熙帝和乾隆帝,前者在位61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后者在位60年,禪位后又訓政3年,實際行使最高權力長達63年零4個月,是中國歷史上實際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在位時間悠久,皇太極的在位時間連他們在位時間的三分之一都不到,這是他們名氣比皇太極大的一個關鍵原因。
當然在位時間悠久只是基本條件,并不是在位時間長,名氣就一定大或者一定好,像明朝也有一對祖孫在位時間長的例子,那便是嘉靖帝和萬歷帝,嘉慶帝在位45年,萬歷帝在位48年,這祖孫二人在位時間也足夠長,也是有名氣,但名氣并不好,也相對來說不如康熙帝和乾隆帝,因為他們都愛宅在深宮之中,喜歡擺爛,雖然有萬歷三大征,但整體來說,因為他們處于王朝衰落時期,加之個人擺爛,所以名氣不太大也不好。
康熙帝和乾隆帝則是處于王朝上升期,拿得出手的功績多,開疆拓土不少,即使是乾隆帝,雖然清朝在他在位后期衰落,雖然他這個人的評價是毀譽參半,但他在位時期大手筆不少,像收復新疆,使得清朝疆域達到巔峰,光這個功績就足以大寫特寫。
三是這兩位皇帝喜歡南巡,也喜歡去其他地方游玩,不像嘉靖帝和萬歷帝那般只喜歡宅在深宮之中,清朝又是距離現今最近的古代王朝,留下的史料豐富,所以以這二位皇帝南巡或者外出為基礎改編的影視劇題材也是很受歡迎,可以很好的改編為影視劇,在古裝劇的宣傳之下,康熙帝和乾隆帝自然名氣更大。
皇太極時代,大清處于關外時期,史料不如入關以后豐富不說,皇太極為了政權發展更是戎馬一生,雖然其人生經歷作為題材也適合改編為影視劇,但相對來說遠不如康熙帝和乾隆帝。
四是相對來說,皇太極即使能力再大,他在位時期也只是割據政權之主,大清并沒有入關成為全國性政權,當時的全國性政權是明朝,也就是說今天回顧那段歷史,主要聚焦于同時期的明朝天啟帝和崇禎帝,皇太極的“戲份”雖然也不少,但并不是“主角”。
到了康熙帝和乾隆帝時期,清朝已經成為全國性政權,當時的大清皇帝自然是“戲份”十足,可謂是當時天地的“唯一主角”,所以皇太極的名氣自然不如康熙帝和乾隆帝。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