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一共出現(xiàn)了四百多位皇帝,這四百多位皇帝或擅長筆墨,或能征善戰(zhàn),當然其中也不乏中庸無才之輩。
今天我們要談論的,就是我國史上最能打的十個皇帝。
這不盤不知道,一盤嚇一跳。
像宋太祖趙匡胤這樣武將出身的皇帝居然只能勉強上榜?甚至橫掃歐亞兩個大洲的一代天驕成吉思汗都進不了前三?
那么問鼎第一的是誰?是“天策上將”唐太宗李世民?還是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劉徹?還是……
開國皇帝篇
第一名是秦始皇嬴政。
作為我國第一個實現(xiàn)大一統(tǒng)的皇帝,這位始皇帝絕對算得上是文武雙全。
從他剛剛開始親政就遭遇嫪毐叛亂那個時候開始,他就披甲持劍親自上戰(zhàn)場。
在繁忙的公務之余,秦始皇也經常巡視練兵場,偶爾遇到將士們切磋,他也會加入進去。
除此之外,練槍、練劍更是他幾乎每天要做的功課。
這些事情也為他日后掃蕩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秦始皇統(tǒng)一天下后,曾經五次巡視天下。
當然巡視過程中或多或少會遇到刺客,雖有精銳衛(wèi)隊護身,但秦始皇每次也總能依靠自身武藝化險為夷。
即便晚年追求長生,秦始皇也始終保持著習武的習慣,臨終前還能拉開三石強弓。
這份堅持,在歷代君王中實屬罕見。
而第二名是漢高祖劉邦。
和秦始皇相比,劉邦的真實武力就被大大低估了。
楚漢之爭中,項羽率領幾十萬大軍就沖垮了劉邦的幾十萬大軍。
當大家覺得劉邦肯定很難活下去的時候,劉邦竟單人單騎殺出了重圍,如此氣魄和勇氣屬實罕見。
更讓人覺得震驚的是,他和項羽決戰(zhàn)時已經五十四歲了,但他依舊親自帶兵上戰(zhàn)場,并且不眠不休督戰(zhàn)。
看到這真的想說一句,這樣的耐力和能力,怪不得劉邦能建立大漢朝啊。
不過漢朝成立后,劉邦也沒有放松,依舊堅持每天習武并且保持著狩獵的習慣。
雖然劉邦算不上武功蓋世,但能從幾十萬大軍中殺出重圍,也值得這個第二名。
第三名則是明太祖朱元璋。
說起朱元璋,他的出身和上邊兩位相比就差得遠了。
“放牛娃”“和尚”“乞丐”這些詞是很多人認識他的關鍵詞。
但是可別忘了,在大明成立之前,朱元璋是從起義軍里起家的。
早在鄱陽湖大戰(zhàn)中,朱元璋就親自指揮水戰(zhàn),戰(zhàn)斗中即使身中數(shù)箭仍然堅持在一線。
就連建立明朝后,他也始終保持習武的習慣。
五十歲那年,他和各位親王切磋,還能開硬弓、掄大錘。
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特別重視火器運用,曾親自操演火炮部隊。
這份對新式武器的重視程度,在古代帝王中實屬難得一見。
中興皇帝篇
第四名是元太祖成吉思汗。
看到上邊三位的故事,或許大家才意識到,原來成吉思汗在第四名真的不委屈啊。
其實作為蒙古帝國的傳奇,成吉思汗的武力值確實沒得說。
在他的帶領下,蒙古大軍直接打穿了歐洲亞洲兩個國家,但凡他活的時間再長點,現(xiàn)在的孩子就不用遭受學英語的痛苦了。
除此之外,成吉思汗的箭術堪稱一絕,他在三百步外能射中奔跑的野狼眼睛。
不過美中不足的是,成吉思汗少了一份謀略和遠見,故才屈居第四。
第五名則是漢武帝劉徹。
看到漢武帝排到第五,可能有的人會想,漢武帝當時有衛(wèi)青、霍去病幫他鞏固江山,他不就在朝堂上發(fā)布個圣旨嗎?怎么還能排到第五?
根據(jù)史書記載,漢武帝在位五十四年間,曾經十三次親征匈奴,甚至到了四十歲時仍能披甲上陣。
現(xiàn)在四十歲的男人別說上戰(zhàn)場打仗了,可能有些人走兩步都得喘。這么一對比,想必大家就能知道漢武帝親征的含金量了吧。
而且據(jù)載,漢武帝五十歲時還能拉開三石強弓。
雖然他親征匈奴時史書沒有記載他具體殺敵數(shù)量,但這份親臨戰(zhàn)場的勇氣,已遠超尋常君王。
所以他排第五也算是比較合理的。
而第六名則是唐太宗李世民。
從陪父親李淵打江山開始,“天策上將”的威名就已經讓敵軍聞風喪膽。
虎牢關之戰(zhàn)中,李世民帶著四名親兵就趕直沖竇建德的十萬大軍,并且一箭射落了敵軍大旗。
此舉直接讓竇建德的十萬大軍頃刻間潰不成軍。
史書記載,他身上一共有六處箭傷,都是在戰(zhàn)爭中留下的。
后來的玄武門之變中,李淵吉連續(xù)射了兩箭都沒能射中李建成,而李世民則一箭就射殺了李建成,這份狠辣決斷,確實非同尋常。
少數(shù)民族皇帝篇
至于第七名則是清太宗皇太極。
作為和成吉思汗一樣從草原起家的皇帝,皇太極的武力值卻常常被低估。
那么皇太極的武力值到底多高呢?
《太宗實錄》里記載:太宗留下的弓,里邊得用四尺長的箭,很多力氣大的人連弓都拉不開呢。
這種記載并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跡可循的。
在大凌河之戰(zhàn)時,皇太極已經四十歲了,但他還能連續(xù)開弓數(shù)百次卻不覺得累。
畢竟咱們這位清太宗是從草原來的,從小能拉弓搭箭不說,摔跤也是把好手呢。
在清軍沒入關前,皇太極就曾連續(xù)摔倒過八名布庫勇士。
而他出色的武藝,也為之后帶兵入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而第八名則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
和上邊的皇帝們相比,完顏阿骨打有想當皇帝這個念頭的時候已經年近半百了。
不過雖然年紀不小了,他的戰(zhàn)斗力可一點也不弱。
在出河店之戰(zhàn)中,他僅僅帶著三千七百人就擊潰了遼軍十萬大軍,并且還親手斬殺了遼將耶律謝十。
這誰能想到是一個歲數(shù)都該當爺爺?shù)娜烁沙鰜淼氖隆?/p>
除此之外,他的箭術也是一絕,甚至一箭射中三百步外的柳枝。當時這個絕技一出,給周圍的人看的直接是目瞪口呆。
更令人震驚的是他的力量,據(jù)說他能徒手扳倒一頭成年野豬。
雖然這些記載可能有夸張成分,但確實反映了完顏阿骨打過人的身體素質。
第九名是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這位在十六歲起兵的鮮卑族首領,在小小年紀就能殺出重圍靠的就是過人的武力。
拓跋珪二十四歲那年,就參與了參合陂之戰(zhàn)。
此戰(zhàn)中,他親手斬殺了敵軍大將慕容麟,極大程度上振奮了北魏大軍的士氣。
除了帶兵打仗,平時練兵時他也十分刻苦,甚至能做到連續(xù)開弓五百次而不休息。
即便到了四十歲,他還能穿著重甲徒步行走上百里。這種耐力,在當時確實不常見。
未成統(tǒng)一皇帝篇
而最后一名則是宋太祖趙匡胤。
雖說趙匡胤也是開國皇帝,但為什么沒有他沒有和其他開國皇帝一樣位列前三呢?
這還得從宋朝的版圖說起。
趙匡胤去世時仍有北漢、燕云地區(qū)未收復,這種"不完美"開國在歷代罕見。
不過他的武力值還是值得肯定的。
早在后周時期,趙匡胤就隨柴榮征討南唐,在六合之戰(zhàn)中趙匡胤單騎沖陣,還親手斬殺了南唐大將皇甫暉,扭轉了戰(zhàn)局。
在《宋史.太祖本紀》中有記載:太祖力氣很大,擅長射箭,能射三百斤的硬功。
這些記載都證明了趙匡胤過人的武藝。
結語
這些帝王的武力故事,不僅展現(xiàn)了個人勇武,更反映了中華民族尚武精神的傳承。
他們的戰(zhàn)績,至今讀來仍令人心潮澎湃,也讓我們得以一窺那些金戈鐵馬的崢嶸歲月。
不過如果他們互換一下所在的年代,或許今天的排名也會大洗牌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