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若
在古代歷史長河中,和親作為一種政治手段,頻繁地出現在史冊中。從王昭君,到文成公主等人,她們以智慧、勇敢,親身書寫了關于民族團結和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在唐朝這個以開放包容著稱的朝代,其和親政策尤為顯著。然而,在這些和親的公主中,有兩位公主命運悲慘,而后人關于她們的記憶又十分稀薄,她們便是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這兩位公主幾乎在同一時間分別嫁入契丹和奚兩個部落,而在婚后僅六個月又分別被各自的丈夫斬殺祭天,為唐朝的和親政策付出了青春與生命,成為中國古代和親歷史上的一段悲歌。
作為大唐公主,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為何會幾乎同時踏上和親之路,又為何同時受此劫難?
唐朝與契丹、奚的和親緣由
契丹與奚,二者正式名稱見諸史冊始于東晉時期。自隋朝以來,契丹逐漸發展壯大,至唐朝初期,已擁有“勝兵四萬”。而奚則坐落于契丹之西,東北接壤契丹,西部則緊鄰突厥。鑒于突厥一度稱雄北方,奚族與之結盟,吸納了大量突厥人,生活習俗深受其影響,逐漸形成了“與突厥同俗,逐水草畜牧,居氈廬,環車為營”的生活方式。奚族鼎盛時期,部落分為五部,唐初,其軍事力量亦頗為可觀,擁有“勝兵三萬余人”。然而,在隋末唐初的動蕩年代,契丹與奚均臣服于更為強大的突厥。可以說,契丹、奚,突厥和唐之間存在著復雜的三角關系。
在唐朝長達近三百年的統治時間里,契丹與奚兩族因處于唐與突厥兩大勢力之間,無力單獨抗衡任何一方,故經常依據雙方實力的消長而搖擺不定,時而歸順唐朝,時而依附突厥。唐與契丹、奚的和親,實則是為了爭取這兩族的依附,以此來更好地制衡突厥。
另外,契丹和奚關系極為密切,有“異種同類”之說,他們往往會選擇一叛俱叛,一附俱附,對唐東北邊防的穩定至關重要。為此,唐高祖與唐太宗采取了雙管齊下的策略:一方面,通過軍事手段鞏固周邊地區的穩定;另一方面,則運用外交手段,對周邊民族實施結盟與分化策略——拉攏弱國、孤立強敵,其中和親政策便是這一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一政策背后的考量,在唐高祖與其臣僚的對話中得到了清晰闡述。武德五年(622),西突厥統葉護可汗遣使求娶唐室公主,高祖詢問群臣此舉意圖:
“西突厥去我懸遠,急疾不相得力,今請婚,其計安在?”
封德彝建言:
“當今之務,莫若遠交而近攻,正可權許其婚,以威北狄。待之數年后,中國盛全,徐思其宜。”
北狄即突厥,由此可見,唐朝初期的和親策略,實為圍繞消除東突厥威脅這一核心目標而精心制定的。唐高祖制定的和親政策,多被后繼者們奉為國策,他們亦多借和親之策,達到政治安撫和拉攏的目的。
和親政策下契丹、奚對唐的忽叛忽降
然而,和親政策雖起到一定的政治安撫目的,但并不能保證政治關系的長久穩定。尤其是當雙方的政治利益相沖突時,和親政策的政治效用就會大打折扣。
以奚為例,武則天時期,契丹叛唐,奚也投奔突厥叛唐。至開元三年(715),奚向唐請降,次年,唐玄宗便詔令固安郡主出嫁奚。固安郡主在出嫁前被封為固安公主,這是唐以和親的方式對奚族部落的安撫和拉攏。至開元十年(722),唐玄宗又以東光公主出嫁奚,然而奚王李魯蘇在迎娶東光公主后,仍叛唐歸附突厥。一直到開元十九年(731),唐出兵擊敗奚,奚才漸漸歸降,次年,唐準備大舉向奚出兵時,奚首領李詩鎖高率部落五千家歸順大唐。于是,唐玄宗封李詩鎖高為奚王,拜他為左羽林軍大將軍、歸義州都督,“賜帛十萬”,并把他的部落移到幽州邊界。然而,李詩鎖高死,其子李延寵嗣位后,又和契丹聯合反唐,后在幽州張玄珪的圍困下降唐。唐玄宗為了安撫李延寵,拜他為饒樂都督,封為懷信王。天寶四載(745)三月十四日,唐玄宗又以宜芳公主出嫁李延寵。
據統計,唐玄宗在位時期共有十次和親,其中與契丹、奚和親就達七次。其次數之多,在唐代和親史上是少有的。從唐出嫁和親公主入奚,以及奚忽叛忽降的史實可以看出,奚并沒有因為和親公主而自此真心歸順大唐。而且,唐玄宗對契丹、奚的和親請求幾乎做到有求必應,甚至叛變后再降,都似乎不計前嫌地仍與他們和親。也就是這種松散的和親政策,一定程度上助長了契丹和奚對唐朝不穩定的隸屬關系。
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真實身份
天寶四載(745),為了鞏固與契丹、奚的關系,唐玄宗分別將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嫁給契丹首領李懷節和奚首領李延寵。盡管此前他們曾聯合叛唐,被擊敗后再次投降,但是唐仍賜以封號,并以公主和親之。
關于和親的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的身世其實存在一定爭議性。
靜樂公主的身份,史書中有三種說法,一是“外孫獨孤氏女”(《舊唐書》《玄宗紀》);二是唐玄宗的“外甥女”(《唐會要》卷6《和蕃公主傳》);三是唐玄宗“外孫女”。(《冊府元龜》卷979《外臣部》《資治通鑒》卷215)。
在學者崔明德的《唐與契丹、奚和親公主考述》一文中,考證了以上的三種說法,首先,當時六十一歲的唐玄宗很難有十六七歲的重孫女,所以第一種說法記載有誤。“外孫獨孤氏女”很有可能是“外孫女獨孤氏”之誤。學者崔明德順著靜樂公主可能姓“獨孤氏”這條線索,分別查驗了第二種和第三種說法。兩種說法的爭議在于靜樂公主是唐玄宗的外甥女還是外孫女,即靜樂公主究竟是唐玄宗的姐妹所生,還是唐玄宗的女兒所生。按《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唐會要》《公主》條中,唐睿宗的十一個女兒(即唐玄宗的姐妹)中,無一人和獨孤氏結親,因此,靜樂公主應不是玄宗外甥女。而《新唐書》《諸帝公主傳》中,又交代了在玄宗三十個女兒中,只有第十五個女兒信成公主出嫁獨孤明,因此靜樂公主極有可能是信成公主的女兒,即靜樂公主是唐玄宗的外孫女。
宜芳公主的身世在史書中存在兩種說法,其一是唐玄宗的外孫女楊氏(《舊唐書》《玄宗紀》),其二是外甥女楊氏(《唐會要》卷6《和蕃公主》條、《冊府元龜》卷979)。兩種觀點同樣存在很大的爭議,《唐與契丹、奚和親公主考述》一文中,以《新唐書》卷83《諸帝公主傳》和《唐會要》《公主》中,睿宗十一個女兒中無一人出嫁楊氏的史實,證明宜芳公主不是外甥女楊氏。范香立在《唐代和親研究》一書中又以《全唐詩》補充證明宜芳公主是玄宗外孫女的身份:
“公主本豆盧氏女,有才色,天寶四載,奚、霫無主,安祿山請立其質子,而以公主配之。”
推斷宜芳公主當為衛國公主之女,生父為豆盧建,母改嫁后隨繼父之楊姓,總之,兩位學者皆認為宜芳公主應為唐玄宗外孫女。
可見,無論是宜芳公主,還是靜樂公主都是唐玄宗的外孫女,屬于“宗室出女”,而非皇女、皇妹這類“真公主”。其實,唐朝嫁與契丹、奚的七位公主都非“真公主”,而多是宗室親王女、宗室近親女、宗室外甥女以及功臣女這類“假公主”。因為當時契丹與奚并非唐朝邊境的主要威脅,故而唐廷選擇以地位相對較低的“假公主”進行和親安撫。而且,契丹與奚時叛時附的情況,也讓統治者們無法將心愛的“真公主”遠嫁。
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相繼祭天
身為唐玄宗的外孫女,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繼承了她們母親的榮耀,被賜予公主的封號。然而,在成為公主的那一刻起,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的命運便注定了,她們不得不遠離故土,遠赴塞北。和親隊伍行至虛池驛(今內蒙古境內)時,宜芳公主在驛館的墻上題下了一首詩,即《虛池驛題屏風》:
“出嫁辭鄉國,由來此別難。圣恩愁遠道,行路泣相看。沙塞容顏盡,邊隅粉黛殘。妾心何所斷,他日望長安。”
這首詩是在歷史記載不多的宜芳公主留給后世的唯一詩作。公主深知此去難回,對故土的眷戀之情溢于言表。而且奚族自然環境惡劣,風沙漫天,公主預見到自己將在這荒涼之地度過余生,青春與美貌都將被風沙侵蝕殆盡。殊不知,奚族的黃沙奪去的不僅僅是她的青春和容貌,還有更大的不幸在等待著她。
六個月后,時為范陽節度使和平盧節度使的安祿山,為了軍功而多次出兵攻打奚。《資治通鑒》(卷215)中記載:
“安祿山欲以邊功市寵,數侵掠奚、契丹;奚、契丹各殺公主以叛。”
在安祿山的持續壓迫下,奚族首領李延寵最終決定和契丹首領李懷節聯合起來攻打唐朝。
為了表示雙方的決心,開戰前,兩族決定各斬殺一位來自唐朝的和親公主。就這樣,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在婚后僅僅六個月就被雙雙斬殺祭天,結束了她們短暫而悲慘的一生,兩位公主死后,契丹和奚都反叛了唐朝。一定程度上,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被相繼祭天,除了契丹和奚本身并未真心歸順外,安祿山的壓迫也是直接的導火索。不久后,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大唐也逐漸衰落了。
與文成公主等歷史上備受尊崇的公主相較,靜樂公主與宜芳公主或許默默無聞,但她們所做出的犧牲同樣不容忽視。這兩位公主以生命的代價給統治者敲響了警鐘——和親不是一條坦途,也不是處理政治問題的完美策略。然而,對于統治者而言,一個“公主”的命運,若能換來國家安定,實屬不錯的選擇。在靜樂公主和宜芳公主去世后,還是有一代又一代的公主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和親之路。
參考文獻:
[1]范香立. 唐代和親研究[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
[2]繆明良.唐代“和親”的歷史作用[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39(08):8-9.
[3]陳寧波.唐朝和親公主的悲劇性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16,37(04):69-72.
[4]劉玖鹿.和親公主的地位初探——以唐代和親公主為例[J].今古文創,2021,(05):46-47.
[5]崔明德.論和親文化[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21,31(02):182-193+216.
[6]崔明德,劉子琪,雷振揚,等.“中國和親歷史與和親文化”筆談[J].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34(05):74-102.
[7]范香立.唐代和親研究[D].安徽大學,2015.
[8]趙月愛.唐代詩人對和親的認識及評價研究[D].煙臺大學,2023.
[9]崔明德.唐與契丹、奚和親公主考述[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03):56-61.
[10]王蘭蘭.從和親看玄宗朝東北邊境問題[J].唐都學刊,2010,26(04):35-38.
[11]李彥平.唐朝與東北少數民族契丹、奚的和親[J].社會科學戰線,1996,(03):220-223.
(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作者:杜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