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倫貝爾草原位于蒙古高原的東部,是東胡民族的發祥地,歷史上的鮮卑、室韋、蒙古都從這里興起,這些民族構成了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主力。因此,大興安嶺的西側就是游牧民族的搖籃。
大興安嶺是一座長長的山脈,也是北方最重要的地理、文化分界線之一。從氣候上來說,大興安嶺以東基本是季風性氣候,降水豐富,大興安嶺以西降水量比較稀少,屬于大陸性氣候;從地形上來說,大興安嶺以東屬于東北平原和遼西、遼東的丘陵地帶,而以西屬于內蒙古高原或者蒙古高原。從民族分布來看,大興安嶺以西主要是游牧民族,以東主要是農耕民族和漁獵民族。
呼倫貝爾的在古代的地理環境和現在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古代呼倫貝爾的氣候比現在要溫暖,降水量也比現在多。古代的呼倫貝爾不完全是草原,而是森林和草原交錯分布的地區。根據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漢代呼倫貝爾有大量的樺木以及興安落葉松。根據《遼史》的記載,10世紀的克魯倫河一帶有大量的樹林,而蒙兀室韋以樹林作為藏身之地,和契丹人發生戰斗。直到19世紀末,呼倫貝爾一帶還有四大林場,其面積有5700平方公里。之后,由于人類砍伐破壞,呼倫貝爾的森林被大肆破壞,森林走向了消失,呼倫貝爾就完全變成了草原。
古代這種森林草原的地理環境是非常有利于游牧民族發展的。草原為游牧民族提供牧場,森林則為游牧民族提供資源。古代游牧民族的發祥地基本都在大山周邊,因為大山周邊才有大片森林存在,例如匈奴發祥于陰山、突厥發祥于金山(阿爾泰山)。森林可以給游牧民族提供木材、燃料以及各種食物。游牧民族需要大量制造弓箭,其原料來自于森林;北方氣候寒冷,冬季需要取暖,森林可以提供樹枝作為燃料。
游牧民族需要大量的鐵器來制造武器、生活用具,而冶煉鐵器也需要大量的燃料,這些燃料只能從森林獲取。一旦游牧民族失去了山脈,其經濟力量就遭到了削弱,其軍事力量就遭到了重創。例如,匈奴在失去大山后,有民謠哭訴“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突厥能夠在阿爾泰山學會冶鐵,也說明阿爾泰山一帶的森林為冶鐵提供了木材。
大興安嶺林區
蒙古人,也是在森林之中學會冶鐵的。根據《史集》記載,蒙古先祖和突厥發生戰爭,蒙古戰敗,剩下的捏古斯和乞顏二部就逃入額爾古納森林之中,兩部相互通婚,最終形成了蒙古人。蒙古人繁衍之后,向走出大山,走向草原,但“嚴寒的山谷和狹窄的險道使他們無法通行。他們便發明把牛皮制成鼓風箱,煽燃大量堆集的木柴和煤,使巖壁熔化,以此獲得了大量的鐵,并鑿通了走向原野的道路。”蒙古能夠在呼倫貝爾一帶崛起的基礎條件之一就是冶鐵技術的出現。
可見,森林不僅提供了資源,還提供了避難所。草原地區都是廣袤無垠的,無線可守,一旦遭到進攻,整個部落都可能面臨滅頂之災。但呼倫貝爾一帶背靠大興安嶺,森林密布,是非常適合藏身。歷史上,東胡遭到了匈奴的進攻,其中一個部落逃入到了大鮮卑山,演變為了鮮卑。大鮮卑山就是大興安嶺一帶。大興安嶺一帶有許多的天然洞穴,可以作為棲身之所。拓跋鮮卑的祖先就曾經在大興安嶺中的嘎仙洞居住。
東胡民族之所以能夠傳承下來,主要原因就是這里的森林可以讓他們保存有生力量。一旦遭遇外地入侵,他們就逃入森林,打游擊戰,讓敵人無跡可尋。鐵木真年輕時候,就多次遭到其他部落進貢,他也多次逃入森林避難。
一旦漠北有變,這些躲在森林之中的東胡民族就迅速西進,占據更多的草原,勢力也會迅速增長。而呼倫貝爾草原,水草豐美,湖泊多、河流多,是游牧民族的天堂。在漢朝時期,匈奴稍微衰落后,鮮卑人就東遷到呼倫貝爾草原,部落得以迅速繁衍壯大。到東漢時期,鮮卑成為了北方最強的民族。唐朝后期,回鶻汗國崩潰,漠北大亂,于是蒙古人趁機東進,占據了呼倫貝爾草原到克魯倫河一帶大片牧場,最終成為了一方霸主。
雖然匈奴、突厥也以大山、森林作為依托,但是他們依托的大山遠沒有大興安嶺安全。大興安嶺一帶森林覆蓋率更高,資源更加豐富。大興安嶺四周都沒有強敵,處于一種非常安全的狀態。而突厥依靠的阿爾金沙可能遭遇漠北、西域兩大勢力的包夾,匈奴依靠的陰山則可能面臨中原王朝北伐的威脅。呼倫貝爾一帶,屬于進可攻,退可守的地區。
本人收集了大量的地圖資源,包括中國歷代古地圖和世界古地圖、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地理地圖、中國各省的地圖大全等,總量達到了380G。對地圖感興趣,可以識別以下的二維碼進行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