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通縮來臨時,每個企業和個體都采取了理性的行為,縮減債務,減少消費和投資,但是在宏觀經濟層面卻形成共振,使得總需求進一步下滑。
這兩天在看《資產負債表衰退》,里面對資產負債表衰退寫的挺有意思的。
90年代之前,日本的經濟由兩個輪子高速驅動。
一個輪子是家庭部門的高儲蓄率。
家庭沒有將收入全部花掉,而是將相當一部分儲蓄起來。根據宏觀經濟學公式,
儲蓄=投資,S=I,
所以這就意味著家庭部分的儲蓄通過金融中介或資本市場向企業提供了投資所需的資金 。
另外一個輪子是企業部門的高投資率,企業部門借用家庭部門儲蓄資金進行投資和經營,這種高投資和高儲蓄促進了經濟增長,使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隨著資產規模擴大,企業信用評級提升,可以以更低的成本融到資金,幫助企業進一步擴張資產負債表。體現在企業資產負債表上,就是資產和負債同步快速增長。
但是從1990年開始,資產價格暴跌改變了一切
資產價格暴跌的直接影響體現在企業的資產負債表上,資產科目價值大跌而負債科目不變,所以企業的所有者權益大幅下降,甚至降為零或為負。這就是資產負債表衰退。
資產價格暴跌也對利潤表產生沖擊,公允價值變動損益會直接進入利潤表 ,導致利潤下跌。
此時企業面臨兩種情況
第一種是企業資不抵債,且企業主營收入本來就很差,長期依賴債務借新還舊續命,這種企業隨著所有者權益和利潤的減損,信用等級下調,在市場就融不到錢,直接面臨崩盤 。
另外一類企業本身主營業務沒有受到影響,雖然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導致當期損益產生巨大虧損,但是企業現金流沒有受到影響。這類企業能夠跨越周期活下來,但是全社會資產負債表受損的情況下,企業的再融資也會遇到很大困難。
遇到資產負債表損失的時候,企業會做什么?
在面臨資產負債表損失的時候,企業通常會想盡辦法節衣縮食,盡快縮減負債,使資產負債表回復平衡,使利潤表恢復正常。
采取的措施例如縮減投資、削減成本、裁員、降薪等。無數企業都采取這類措施,體現在宏觀經濟上就是通縮,需求沒了。
當通縮來臨時,每個企業和個體都采取了理性的行為,縮減債務,減少消費和投資,但是在宏觀經濟層面卻形成共振,使得總需求進一步下滑。
這是以債務驅動型經濟發展模式的必然問題。
什么時候危機結束?
大家的資產負債表修復了,債務還的差不多的時候。
剛才的情況是不是看的如此熟悉?
房地產投資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債務的爆發,政府、企業、個人部門都一屁股債,居民儲蓄率高企卻不敢花錢?
這種通縮什么時候結束?對我們現在的情況來說就是:
你的房貸什么時候還到一個合理的杠桿水平?
地方政府的債務什么時候回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企業的債務什么時候回到合理的水平?
如果能對上述問題有一個答案,你就知道什么時候市場會完成出清了。我覺得是按照decades計算的。
這次拉股市可以理解為是在傳統的貨幣政策失效的情況下對資產負債表的一次嘗試性的修復,以期能夠快速帶動預期和需求恢復,不知道效果如何,我們且看且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