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清華五道口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在北京舉行,主題為 “全球產業結構變革與經濟展望” 。京東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沈建光指出,人工智能已成為中美數字經濟競爭的重要領域,美國在這一領域的領先地位明顯。盡管我國部署AI的時間與美國相仿,但因互聯網科技公司發展放緩,國內AI大模型的進展相對滯后。
沈建光強調,應讓大模型“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釋放新質生產力活力。在通用大模型基礎上,利用行業數據進行混合訓練,形成具體行業的大模型,推動商業模式創新和產品服務創新。
此外,地緣政治加速了全球產業鏈重構,而數字經濟則是應對“脫鉤斷鏈”的有效手段。2023年,全球貨物貿易下降1.2%,但數字服務貿易增長9%。我國跨境電商的規模也持續增長,2014—2023年十年間,跨境電商出口規模翻了4倍,且增速始終高于整體出口增速。
為實現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沈建光認為需要宏觀調控、加強對數字經濟的支持,促進平臺企業的融資渠道暢通。 同時,他提到,科創企業在資本市場受限時容易面臨困境,建議通過市場化手段支持數字經濟創新,增強股市活力,使更多企業能夠上市。
以下為演講實錄:
我講講創新,人工智能和經濟展望,特別是在當前形勢下,中美在人工智能科技上的競爭,在這個背景下,我們的經濟,我們的創新如何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一講經濟學家的觀點。
首先,數字經濟、人工智能作為新的產業革命。但是,目前來看,數字經濟在中國經濟增長當中起的作用是越來越大。而且這一塊兒,在中美在競爭當中,中國還是處于領先的,特別是中國的線上銷售,這也是數字經濟很重要的一部分,包括物流,我們引以為傲的京東物流,這個方面其實全都是數字化的供應鏈體系,背后都是數字經濟的體現。
這是很重要,就是說全球經濟增長,包括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長當中,數字經濟的比重是很高的,美國的經濟也很高,因為他的人工智能、數字經濟也是他的重要驅動力,但對中國來說,這是中國經濟非常大的一個亮點,就是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且在全世界,應該在很多領域是走在前面的。
第二,中美都在高度重視人工智能發展,數字經濟已經成為重要的角逐力。對我們來說,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同時又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中占領先機,其實就對今后整個經濟發展,人民福祉的提高,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這個其實都非常關鍵。
我現在想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人工智能,包括最主要的創新突破都是在美國?
從Open AI這一波開始的,而美國的股市漲了十年,其實背后就是它的七大數字經濟為代表的平臺企業,而他們的背后,這波股市的大漲都跟人工智能,AI的應用是密切相關的。除了七家公司,美國公司漲的表現就會大幅的遜色。就是它這樣一個在全球的格局下,為什么這些都在美國。
我們怎么也能夠由全球性的、獨創性的數字經濟技術可以引領經濟發展。這一塊兒我覺得還幸運的是,中國還在和美國競爭,歐洲其實已經遠遠落后了,歐洲基本上也沒有大的平臺企業,數字經濟方面其實很落后的。
所以,在目前的背景下,中國現在包括備案的大模型數量是大幅上升。但是,中美科技企業,特別是從2020年開始,其實市值的差距越來越大,所以這個要非常值得警惕。
我記得我2018年加入京東的時候,當時可能差距更小,其實就是短短的五六年時間差距在拉大。所以,從經濟學的角度,這個差距為什么會產生?這里面很重要就是對創新,怎么樣才能做到創新?這里邊創新是不是一定要規劃好的?就很難創新。有沒有一定要有次序的?其實有框架的,有邊界的也很難創新。
當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創新背后一方面是社會制度框架,第二是金融資本的態度。
那么,現在大模型在各個行業加速落地,京東是比較垂直領域,通過行業數據,通過具體的業務為基礎的,這里邊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跟行業知識、業務場景深度融合,這個就避免了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這種局面,而且我們是從產業中來到產業中去,發揮新興實體企業的作用。所以,我們70%的通用數據,還有30%的我們的整個數字供應鏈的原生數據來訓練模型。所以,基本上我們現在就是大模型應用在各個場景,也做了機器人直播。這個方面其實中國的企業,其實這方面的創新還是非常活躍。
如果我們看更長期一點,比如說,人工智能短期會不會影響就業?其實AI在很多任務上的表現確實超過人。但是,它的問題是,從行業,從經濟發展歷史的角度,一個創新肯定是會造成一定的產業分化和產業重組,有可能有贏家輸家。但總的來說,從所有的產業革命來說,最終都會因為創新提高了效率,創造了就業,帶動了更高質量的就業的發展。
還有一點很重要,我也談一下對當前經濟的一些看法。現在全球產業鏈重構是非常明顯的,如果把拉丁美洲、非洲和俄羅斯這三塊地方加起來已經是中國基本上就等于第一大出口地了,它的規模跟東盟一樣大。第三個才是歐洲(歐盟),第四個才是美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張圖上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整個全球格局在變化,全球的產業鏈在重整,美國從中國的商品進口持續下降,最高21%,現在只有13%,這里下降了8個百分點。
但問題是,中國在美國市場上占比大幅下降的同時,中國在全球的出口市場的占比沒有下降,還是15%,也是遙遙領先,世界第一。所以,這里邊其實真正的變化就是全球產業鏈在重構。這里邊我覺得歐美開始反思華盛頓共識,開始逐漸轉向產業政策,這個其實也是跟中國學的,中國的產業政策看起來還是很有優勢的。但是,問題是接下來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歐美國家也開始用產業政策,包括目前歐洲對中國新能源汽車要加關稅,種種的行為來看,其實這也看到從全球經濟格局也發生了深刻的變化。
那么,在脫鉤方面,中國一直反對脫鉤斷鏈,人類命運共同體脫鉤斷鏈。但是,很可惜歐美這些思潮在上升。但是,我們看到雖然跟美國的貿易關系在下降。但是,數字貿易成為全球貿易的關鍵力量,全球貿易去年增長是下降了1.2%,但數字服務貿易同比是增長了9%,而且數字服務貿易占全球服務貿易的比重達到了54%,中國在這一塊兒,跨境電商出口規模在過去十年增長了4倍,而且增幅大大高于傳統的總的出口。所以,我們看到的比重也在大幅上升。所以,數字經濟不光對國民經濟,對全球貿易其實也是巨大的貢獻。
中國目前來看,一攬子新的政策,我們在資本市場就說叫三根陽線改變信仰。過去對中國經濟的很多悲觀言論現在一掃而空了。所以,這個論壇的時點特別好,在這個大好消息出臺的情況下。我覺得不管怎么說,這個確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轉變,非常好的轉變,就是提振信心。
不管怎么樣,我覺得股市提振,我相信接下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都會出臺,而且力度會非常大。但是,有一點已經達到了一個效果,就是資本市場大幅地反彈,我覺得這個很重要。因為如果剛才說的這些大模型企業、科創企業、創新企業,如果在不能上市的背景下,資本市場如果是堵塞的情況下,很多PE、VC這些科創企業它就沒法退出,沒法退出有些就面臨著倒閉,有些面臨著退出。所以,這個其實對中國創新,我認為是很大的一個負面影響。現在如果把股市提振起來,允許科技企業,任何企業只要用市場來做衡量標準,按照法治化、國際化、市場化三化的背景下,放開融資,讓科創企業能上市,可以用市場化的手段支持中國的創新,包括大模型的背后也需要大量的資本。
所以,為什么這些都發生在美國,而不是發生在歐洲?最主要就是歐洲對資本、對數據等限制非常多。
謝謝大家!
往期報告回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