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八婺文化,很多人可能會想到“萬年上山、世界稻源”“千年文脈、浙學之源”“百年宣言、信仰之源”,也可能會想起婺劇、黃賓虹、施光南、艾青、李漁、胡公……八婺文化既有“滿天星”,也有“當空月”。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浙江重要講話精神和考察調研金華重要指示精神,金華發布聯合金華各縣(市、區)和金華開發區政務發布特別策劃推出“擦亮八婺文化金名片”系列報道,展現新時代八婺文化繁榮發展,為以示范引領姿態打造國際樞紐城、奮進現代都市區提供堅強思想保證、凝聚強大精神力量。
從金華武義縣城熟溪橋往東行駛約10公里,便來到了明招山口。走進明招山,山環水繞,郁郁蔥蔥。陽光透過樹蔭在明招講院的墻上留下光點,歷史長河在這里留下的印記灼灼生輝。
明招講院
從東晉到南宋,明招山1600多年文脈相傳,凝聚了儒釋道三大思想精髓的淬煉之火,隱逸文化、佛教文化、儒學文化在這里包容并存,孕育出內涵豐厚的明招文化,鑄就了世代相傳的人文風骨,在歷史長河中激起的浪潮回響不斷,至今仍滋養著這片土地。
婺之名山 1600多年文脈相傳
明招山之揚名,有賴于東晉名士阮孚隱逸于此優游林下。東晉咸和二年(327),“竹林七賢”阮咸之子、鎮南將軍、廣州刺史阮孚,在南赴廣州上任途中,途經金華時,被明招山風光深深吸引。聽說都城發生“蘇峻之亂”,便向朝廷謊報自己暴病身亡。《晉書 阮孚傳》記載其“未至鎮,卒,年四十九”。阮孚留在明招山隱居,“獨善其身”,不問世事,遠離紛爭,怡然自適。
明招山
從如今的明招寺旁的小徑拾階而下,穿過茂盛的樹林,便來到了晉鎮南將軍阮孚之墓。不遠處,是一座紀念他的換酒亭,亭柱上寫著對聯“蠟屐登山去,金貂換酒來”。當時,阮孚或許正是穿過這亭子所在的小徑,在山路盡頭留下歷史的背影。
阮孚晚年時,將其宅舍贈予一位到訪的禪師,后這位禪師將其修建成了一座寺廟,這便是明招寺的“前身”。唐末五代時期,德謙禪師來到這座寺廟,開山聚徒,廣弘佛法,并將重建后的寺廟改名為明招寺。當時,明招寺逐漸成為婺州(金華)、處州(麗水)、衢州、福州等地禪宗祖庭,明招山由此成為“婺之名山”。
明招寺
明招山進一步成為文化名山,是因為呂祖謙的到來。靖康之變后宋室南渡,東萊呂氏也隨之南遷,呂祖謙的曾祖、南宋初除尚書右丞呂好問,一系子孫散居金華、紹興、上饒等地。呂祖謙博學多才,南宋隆興元年(1163)舉進士,復中博學宏詞科,歷任太學博士、禮部試官、著作郎等職。他性情溫厚,兼容并蓄,主張明理躬行,經世致用,開創“婺學”(金華學派),開浙東學派之先聲,與朱熹、張栻并稱“東南三賢”。由他所開創的“婺學”,與朱熹開創的“閩學”,以及陸九淵、陸九齡兄弟開創的“心學”成為“南宋學派”的代表。
明招講院內,阮孚、德謙禪師和呂祖謙的雕像
呂祖謙講學 一度成為“婺學中心”
呂祖謙與明招山結緣,始于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時年閏十二月,呂祖謙曾祖父呂好問改葬,自桂林移至明招山。
明招講院
從呂祖謙祖父呂弸中起,太公呂好問等呂氏家族的墓地,都選在武義明招山。明招山被呂氏家族所看中,可能跟其叔父呂大倫擔任武義縣丞有關,知道此地山水好。從南宋初到元代中期150年間,明招山已發現96座呂祖謙家族墓,形成了江南地區罕見的家族墓地。呂祖謙曾自述:“明招,婺之名山,予家三代葬焉”。
宋乾道二年(1166)呂祖謙母親曾氏病逝。宋乾道八年(1172)其父親呂大器病亡。呂祖謙、呂祖儉兄弟來到明招山,為母、為父丁憂守墓,先后兩度將近六年。
在此期間,呂祖謙一邊守制,一邊講學。丁母憂時,冬在明招,學子有來講習者。丁父憂時,“是歲諸生復集,講《尚書》,有《癸巳手筆》”。明招山出現了空前的盛況:“雞一鳴,弦誦之聲與鐘梵交于戶庭。日旰休帙,岸巾曳屨,相追于松陰。予時往參焉。”
其時,“四方之士爭趨之”。許多理學名士、碩儒因呂祖謙而出入明招山。有從學從游的,有交流講習的,也有祭拜慰問的,一時間這里成了文化“會客廳”。其中陳亮、陳傅良、葉適等人都來切磋論道,留下詩文,朱熹也曾前來祭拜。明招山一度名聲大振,聞于朝野,成為“婺學中心”。
點擊人物頭像
一起來看看
呂祖謙的“朋友圈”↓
“天下之勢不盛則衰,天下之治不進則退”。呂祖謙在明招山講學著書,其中《東萊博議》就在這里編撰。選《左傳》內容分析議論,作為學子赴試科場的范文,其流傳之廣,影響深遠,可與《古文觀止》媲美。《古文關鍵》則是呂祖謙選取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曾鞏、張耒唐宋八位古文家的散文并加以點評匯編而成的一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的雛形,后人只去掉張耒,增補了王安石。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呂祖謙講學后,“武川人士多被其教”。武義一地,中進士者達31人。有人盛贊:“扶持絕學有千載之功,教育英才有數世之澤。”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明招山因阮孚的隱居、德謙的弘法,名揚四方,更因呂祖謙成為真正的文化名山。呂祖謙的“經世致用”,與葉適的“事功之學”、陳亮的“義利并舉”等,在歷史時空中交錯回響,融合成浙學基石,為明招山留下了豐厚的文化寶藏。
永續傳承 不斷擦亮明招文化金名片
已關注
重播 分享 贊
關閉
觀看更多
退出全屏
切換到豎屏全屏退出全屏
武義發布已關注
分享視頻
,時長02:18
0/0
00:00/02:18
切換到橫屏模式
繼續播放
進度條,百分之0
播放
00:00
02:18
02:18
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暢
繼續觀看
擦亮八婺文化金名片 | 明招文化和呂祖謙的“朋友圈”
觀看更多
轉載
擦亮八婺文化金名片 | 明招文化和呂祖謙的“朋友圈”
武義發布已關注
已同步到看一看寫下你的評論
視頻詳情
近年來,在政府推動和民間自發組織下,明招文化研究掀起熱潮。金華武義成立“中華明招文化研究院”,多次舉辦明招文化研討會,出版《明招文化論文集》《明招文化》等。越來越多的學者專家深入挖掘研究明招文化,武義著名篆刻詩人葉一葦曾四處尋訪奔波記錄,寫成著作《尋找明招文化》。武義縣政協文化編輯王文政擔任主編主筆出版的《呂祖謙與浙東明招文化》,梳理出一條“由麗澤和明招延伸的千里浙東文化之路”。縣政協專門成立了“武義明招文化傳承政協委員會客廳”,深入研究挖掘明招文化,推動明招文化“經世致用”的核心思想融入鄉村振興。明招文化科普讀本《明招薪火》共發放了6萬余冊,在全縣機關干部和中小學中推廣。
9月28日下午,《呂祖謙全書》新書發布推薦會在金華府文廟舉行。作為金華學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呂祖謙奉行的“講實理,育實材,求實用”務實精神和倡導的“經世致用、明理躬行、兼容并蓄”等學術思想,不僅在過去產生了深遠影響,對當下依然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在金華市委市政府支持下,《呂祖謙全集》于2007年至2008年陸續出版發行(16冊);2017年啟動《呂祖謙全書》的編撰工作,全面收集、校記了呂祖謙撰著的傳世文獻,其中增補的《十七史詳節》《通鑒詳節》二書,是呂學核心組成部分。此外,近年來相關學者還研究出版了《呂祖謙評傳》《呂祖謙年譜》《婺學之宗——呂祖謙傳》《呂祖謙本事》等著作。
“‘務實拓新’是明招文化及其精神的核心內容,它是金華武義人文精神的一種延續與優化,也是文化基因的一種脈承。”武義歷史文化研究學者朱連法認為,“明招精神”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成為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精神動力。
近年來,金華武義一直高度重視以呂祖謙為引領代表的明招文化的發揚傳承,開展了一系列工作,重修復建明招書院,“呂祖謙及家族墓”申報并成功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今年6月,南宋明招文化園成功入選浙江省第一批文化基因激活標志性培育項目。南宋明招文化園是以“明招書院”(歷史上也稱為明招講院)、“呂祖謙及家族墓”為核心的宋韻文化標識項目,規劃總面積3.84平方公里。
明招山
南宋明招文化園建設推進情況如何?武義縣文廣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編制完成《南宋明招文化園概念性規劃2.0》并通過規劃評審。明招文化園項目完成設計方案招標,確定設計單位,同步啟動明招書院提升改造方案設計,預計年底基本完成設計方案的編制和評審工作。明招文化園入口道路已建成通車,山塘治理及內部景觀改造也在穩步推進。國保呂祖謙及家族墓安防工程即將啟動建設,修復工程目前也已通過文物部門立項。
歷史的波濤滾滾而去,掀起陣陣漣漪,推動著地方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下一步,金華武義將加快明招文化園項目報批工作,加快明招文化園各項提升工作,加強明招文化特別是呂祖謙的研究推廣。通過一系列的規劃項目建設,武義力爭通過5-10年時間,將南宋明招文化園打造成集宋韻文化傳承、文物遺址保護、文旅沉浸體驗、浙江精神洗禮等功能于一體的書院類文旅深度融合發展樣板地,切實打造好明招文化金名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