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語文學習”,原載《中國青年報》1981年12月17日、24日、31日,有刪改。旨在知識分享,如有侵權,敬請聯系小編刪除。
記得我在學校里讀書時,有一位老師對我們說:
你們在閱讀課外書,我也在閱讀各類書。你們讀過的書,時間一久,印象漸漸淡了,模糊了,到后來幾乎淡忘,讀了等于不讀。我不是這樣,書讀得越多,知識的積累越豐富。為什么?你們讀書不作筆記,讀過就算了;我讀書都作筆記,所以同你們不同。作筆記是麻煩的,但作筆記有它的好處。
要作筆記,不是把書看完了就算,還得想想有什么可記的。這一想,就比不想要看得深些,也可以鍛煉自己的思考力。要寫讀書筆記,光看一遍還不夠,看完了再要翻一下,加上寫讀書筆記,印象加深,不容易忘記。寫了讀書筆記,以后讀書,碰到同一問題時,可以找出以前寫的讀書筆記對照起來看,使得對問題的看法更深入一步。
老師這番話給我留下了較深的印象,事隔幾十年,我還記得。我的老師確實是很辛勤地作筆記的。可惜我這個學生偷懶,沒有聽老師的話,沒有做讀書筆記。雖然讀了不少書,隨讀隨忘,還像老師批評的一樣。因此,這里只能談一下老師的話,只能找一些著名的讀書筆記來談談,
這里,結合前人寫的讀書筆記,想談三種寫法。一種叫“提要鉤玄”,一種叫“采花釀蜜”,一種叫“開山鑄銅”。
先說提要鉤玄。
唐朝的著名文學家韓愈,在《進學解》里講他寫讀書筆記,說:“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他讀記事的歷史書,把重要的事件摘記下來,他讀哲理書,把主要論點摘出來。韓愈的讀書筆記,有幾篇還保留在他的集子里。有一篇《讀〈鵑冠子〉》,引在下面,看他是怎樣寫提要鉤玄的讀書筆記的。
《冠子》十有九篇,其詞雜黃老刑名。其《博選篇》,“四稽”“五至”之說當矣。使其人遇時,援其道而施于國家,功德豈少哉!稱“賤生于無所用,中流失舟,一壺千金”者,余三讀其辭而悲之。文字脫謬,為之正三十有五字,乙者三,滅者二十有二,注十有二字云。
他先寫明這部書有多少篇,沒有寫作者是誰,什么地方人,因為無從查考,作者沒有寫出自己的姓名和籍貫。其次指出這部書的內容是講什么的。這部書屬于先秦諸子,先秦諸子分好多流派,所以指出“其詞雜黃老刑名”。黃老就是道家,講黃帝、老子的學說的;刑名就是法家。指出這本書的內容是道家兼法家。再指出這本書中的要點,有篇叫《博選篇》,里面提出“四稽”“五至”的學說,“四稽”指出從四個方面來考察,“五至”要達到五個要求,都是為治理國家打算的。韓愈認為他的學說很恰當,假使他被國君任用,用他的辦法來治理國,家,功效是不少的。又引了書中的話,說有的東西的被看輕,由于沒有利用它。比方一個大葫蘆,大家看不起它。要是在大河中船翻了,抱了大葫蘆就可以救命,這時候一個大葫蘆就價值千金了。韓愈反復讀這些話,引起了悲哀。書里用大葫蘆來比人才,人才棄而不用,所以被看輕,韓愈因此悲哀。韓愈又改正書中的文字脫誤,改正三十五個字,把顛倒的字勾過來的有三處,涂去的錯字二十二個,旁邊注明改正的字的有十二個。
從這篇里我們看摘要的讀書筆記是怎樣寫的。不是把一本書的要點記下來就算。先記下這本書有多少篇,內容主要講什么的。再記下其中的要點是什么,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寫出自己的意見。還摘出其中精彩的話,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后提到改書正中文字的脫誤。從“三讀其辭面悲之”看,“三”字虛數,表示反復讀。可見韓愈碰到其中精彩的話,不是看過就算,是要反復讀的。這就是韓愈寫的摘要的讀書筆記。里面確實摘記了要點,但還要寫出自己對這些要點的看法,包括表達出自己的感情。還要對全書的內容作概括的說明。那就不光把一本書讀過就算,讀后還要思考,從全書的內容到精彩的篇章,到精彩的話都要考慮,直到對書中的錯字都不放過。從這里,我們既可以學習怎樣寫摘要的讀書筆記,還可以學習他是怎樣讀書的。
再談“采花釀密”的讀書筆記。
蜜蜂采花中甘液釀成蜜,不是采一棵花的甘液所能釀成的,是從多種花中采集來的。有的讀書筆記,是作者讀了好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的一種看法,好比蜜蜂釀蜜,這樣的讀書筆記寫得比較精彩,不同于一般的看法。像朱熹的《朱子語類》:
淵明詩,人家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的人如何說得這樣言語出來。
又龔自珍《己亥雜詩》:
陶潛酷似臥龍豪,萬古潯陽松菊高。
莫信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
讀書筆記有各種形式,前面舉的摘記是一種;這里舉的是別的兩種,一是隨筆式的,一是詩。隨筆式的只寫出自己的意見,不必記下書名卷數等,主要把自己對書的意見寫下來,用詩的形式來寫更不必記書名卷數等了。
上面舉的朱熹的一段話,龔自珍的一首詩,實際是寫出了對陶淵明詩的讀后感,所以也作為讀書筆記來談。“淵明詩,人家說是平淡”,說明他看了別人講陶淵明詩的話,都說淵明詩是平淡的。“據某看他自豪放”,他讀了淵明的詩,跟別人的看法不同,認為平淡是表面,骨子里是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自覺耳”,他也讀了許多豪放的詩,經過比較,他認為淵明詩的豪放跟別人的豪放不同,他的詩的豪放不顯露。也有外露的是《詠荊軻》一篇。他這個論點,是讀了別人論淵明的詩,用淵明的詩來檢驗;讀了別的豪放的詩,用來跟淵明的詩作比較;才能得出來的。他不光看到淵明詩表面上的平淡,還看到了他的詩骨子里的豪放,這種豪放是從《詠荊軻》詩里看出來的。從《詠荊軻》詩里看出了他的豪放,再來看他寫的別的詩,才看出透過表面的平淡,骨子里是豪放的,即從詩里看到淵明這個人的性格來。這正像蜜蜂采花釀蜜那樣,是讀了很多書,通過比較研究才得出來的。
龔自珍的詩主要是采用了朱熹的論點,但又補充了新的論點:一是用諸葛亮的豪放來同陶淵明的為人作比,二是贊美淵明的品格的高超,三是用諸葛亮的《梁甫吟》和屈原的《離騷》來同淵明的詩作比。在這里,說明龔自珍不光讀了陶淵明的詩,還讀了陶淵明和諸葛亮的傳記,了解了兩個人的性格,還讀了諸葛亮的《梁甫吟》;還研究了歷史上品格高超的人,經過比較,才寫出這首詩來。說“萬古潯陽松菊高”,那是因為陶淵明是潯陽人,是愛松菊的。他在《歸去來兮辭》說“撫孤松而盤桓”,他在《飲酒》里說“采菊東籬下”,菊和松又是用來象征高潔的品格的。說這句話,說明他把陶淵明跟歷代的高人作過比較,他又用屈原的《離騷》來同陶淵明的詩比,看出陶淵明的豪放,跟諸葛亮比較接近,占有的成分多些;跟屈原有距離,占有的成分少些。那因為屈原投江自殺,淵明沒有那樣忿激,比較達觀。他跟諸葛亮也有不同,那因為淵明不像諸葛亮那樣能建功立業。不論他的衡量是否恰當,總之是像采花釀蜜那樣,讀了很多書,通過比較研究得出來的。
三說開山鑄銅的讀書筆記。
清初顧炎武的《日知錄》,是讀書筆記的巨著。他在《與人書十》里,談到有兩種書:一種是收舊錢稱做廢銅來鑄新錢,既是粗制濫造,又毀壞了好的舊錢。一種是開山采銅礦來煉銅。他的《日知錄》,一年來“早夜誦讀,反復尋究,僅得十余條,然庶幾采山之銅也”。毀舊錢來鑄新錢,大概指把舊書剪剪貼貼編成新書,開山鑄銅,大概指從許多材料中發掘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假使說,采花釀蜜主要指文藝方面的研究說的,那么開山鑄銅主要是指學術方面的研究說的。這里引《日知錄》中的《正始》條。
……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貴焉耳矣。……
《日知錄》寫的讀書筆記,稱為開山鑄銅,往往引了不少書,從中取得一個結論。要是把所引的書都抄上,太多,不合適,只好節引一個結論。顧炎武從不少材料中得出這個結論。他說的“亡國”,是指改朝換代,所以只是那個朝代的君臣的事,是那個朝代的官員要考慮的,“肉食者”指官吏。“亡天下”指邪說橫行阻塞了正義,整個國家的教化都被破壞,弄到“率獸食人,人將相食”,引起大混亂,整個社會要陷于崩潰說的。他這個論點,是從不少歷史上的材料中發掘出來的,所以稱為開山鑄銅。不論他這個論點是否正確,這里從他取得這個論點的方法來說,是屬于開山鑄銅這一類。
以上談了三種讀書筆記的寫法。對青年讀者說來,主要是第一種摘記的寫法,就是寫摘記時,不要只抄警句或摘要點,還要用心想一想,寫出自己的意見和感受來,那樣的讀書筆記才是自己的,即使自己的意見不成熟,積累得多了,也可以看出自己思想發展的過程,是有用處的,至于采花釀蜜是較高的要求。青年讀者對文藝作品讀得多了,有比較,就會產生各種看法。這種看法是通過比較得來的,也就是屬于采花釀蜜這一類,所以這樣的讀書筆記,青年讀者也是可以寫的。寫摘記的讀書筆記,積累得多了,自然會產生寫采花釀蜜的讀書筆記來了。至于開山鑄銅,這是屬于學術研究方面的讀書筆記。青年讀者開始對某一個問題發生興趣,搜集有關這一問題的材料來進行研究,也可以寫出這樣的讀書筆記來。因此,這里說的后兩種筆記,雖然要求高一點,對青年讀者說來,還是可以做參考的。希望青年讀者在閱讀文藝作品時,寫出采花釀蜜的讀書筆記來;在研究問題時,在作學術研究時,寫出開山鑄銅的讀書筆記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