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安車橋鎮這片“宰相故里、一門四太師、四世封國公(夏竦家族);義門世家、十五世同居(陳氏);兄弟同榜三進士(南宋車橋吳元、吳宏、吳愈);父子同朝兩翰林(清朝李道生、李鴻逵);萬家嶺大捷之白水街麒麟峰戰役(戰斗地系夏竦故里)”的土地上,義門陳氏以“百犬同槽”的義風名震天下,而與之毗鄰的白水夏氏,堪稱北宋“出將入相”的官宦典范,其家族“顯親三世”貴顯累朝:曾祖夏昱封晉國公、祖父夏奐封齊國公、父親夏承皓封魏國公,三代均獲贈太師;夏竦本人薨后追贈太師,形成“一門四太師,四世封國公”(晉國公、齊國公、魏國公、鄭國公)的忠孝傳奇彪炳青史。今天,當我們聚首義門陳氏的盛會,不妨將目光投向車橋鎮(原白水街鄉)的麒麟峰下——那里有一個與義門陳氏同根同源的家族,用千年時光詮釋著“忠孝為骨,詩書為魂”的家風真諦。
一、從義門到白水:德安土地上的家風雙璧
德安之所以被譽為“家風之鄉”,正因這里同時孕育了義門陳氏的“義”與夏竦家族的“忠”——前者以“百犬同槽”的義風聚族十五代,后者以“一門四太師”的忠烈彪炳青史,共同構成中華文明中“義忠并峙”的家族倫理雙璧。
義門陳氏以《家法》三十三條構建集體主義制度典范,創造了“擊鼓傳餐、百犬同槽”的同居奇跡;白水夏氏以《家規》十則踐行士大夫精神,演繹了“父死王事、子拒敵使”的忠孝傳奇。前者以“義”凝聚宗族,后者以“忠”報效家國,一柔一剛,如德安山水般剛柔相濟。
這種“義忠互契”不僅體現于精神層面,更滲透于家族聯姻與仕宦網絡。義門陳氏后裔陳延賞,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登進士第,其母出自白水鄉夏氏,為夏竦族親。《武邑太君夏夫人墓志銘》載,夏氏“世居德安,閥閱清華,代有聞人”,兩族累世聯姻,以“忠孝傳家”為共契,以“詩書互契”為紐帶。
另一例則見真宗景德二年(1005年)進士陳度,歷任洪州靖安縣令。據《陳公度墓志銘》載,其晚年“值夏文莊公竦參政知洪州事,念故舊之誼,憫其抱病,乃表請致仕”。考夏竦年譜,其于天圣年間(1023-1025年)出守洪州時,因“累世姻親之契”及“地方仕宦之交”,援引陳度致仕授宮觀官。此既見宋代士大夫“敦親睦舊”的政治倫理,亦證兩族在地方治理中“世誼相承”的深度聯結。
今天的我們,站在義門祖祠回望千年軌跡,叩問的不僅是家族興衰,更是中華文明如何在“義”的包容與“忠”的擔當中共生共長——前者如根系深植鄉土,后者如枝干挺向蒼穹,共同構成德安“家風圣地”的精神維度。
二、夏氏家規:士大夫精神的微觀標本
在夏氏宗祠的《夏氏宗譜》里,十條家規如十枚銀針,扎準了中國傳統社會的精神穴位:
1.忠的哲學:
不是帝王時代的愚忠,而是“士農工賈,急公奉上”的全民責任。夏竦之父夏承皓戰死抗遼時,留下的不是遺言,而是“忠勇報國”的家風遺囑;夏竦拒使契丹時,寫下的不是公文,而是“義不戴天”的精神宣言。
這種忠,在當代轉化為航天工程師在文昌發射場的徹夜堅守,轉化為駐村書記“公爾忘私”的扶貧之路,正如義門陳氏的“義”化為今日鄉村治理的共享精神。
2.孝的溫度:
家訓首重“盡孝養”,但夏氏的孝不止于贍養。夏竦丁母憂時,“哀毀骨立,水漿不入口者三日”,是情感的極致表達;今天的夏氏后人,正在讓古老孝道在數字時代重生。
這與義門陳氏“擊鼓傳餐,贍養老者”的傳統遙相呼應,共同構成中國人“孝悌為本”的倫理根基。
3.詩書的力量:
“男子耕讀為本,婦女紡績為先”,夏氏將耕讀視為安身立命之本。夏竦在軍中手不釋卷,親校《古文四聲韻》;其族侄孫夏倪名列江西詩派,以“堂堂文莊公,事業何崢嶸”的詩句傳承文脈。
這讓我想起義門陳氏的東佳書堂,同樣以“耕讀傳家”培育出無數英才,兩大族群,殊途同歸。
三、夏竦:忠孝兩全的千年典范
夏竦的一生,是對“忠孝”二字的完美詮釋。讓我們通過三個歷史鏡頭,走進這位“出將入相”的德安先賢:
鏡頭一:抗遼遺孤的泣血上表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南侵,夏承皓率部夜襲敵營,不幸被流箭射中,壯烈殉國。二十年后,朝廷要求丁母憂的夏竦出使契丹,他在《辭契丹使表》中寫道:“父歿王事,身丁母憂,義不戴天,難下穹廬之拜!”
這封奏章傳到契丹,遼圣宗感嘆:“南朝有直臣如此,不可輕犯。”
對比義門陳氏“百犬同槽”的柔性治理,夏竦的剛性風骨,恰如德安山水的剛柔并濟。
鏡頭二:書生將軍的邊疆傳奇
寶元元年(1038年),西夏元昊叛亂。夏竦以奉寧軍節度使身份奉命平亂,寶元三年(1040年)改任忠武軍節度使鎮守陜西,提出“穩守實邊”策略。
筑堡寨:在邊疆修建堡壘,形成縱深防御體系,如同義門陳氏的家族壁壘,守護家國安寧;
訓銳卒:首創“騎兵+弩手”協同戰術,治軍之余,親撰《陳邊事十策》,將詩書智慧融入軍事實踐。
他的幕府里,既有《兵法》,也有《文莊集》稿本,真正實現了“文武兼修”的士人理想。
鏡頭三:文化巨擘的傳世之作
祥符年間,宮廷彝器上的科斗文無人能識,夏竦閉關數月,以指畫膚,最終著成《古文四聲韻》。他的駢文被歐陽修譽為“精絕千古”,他參與主編的《歷代君臣事跡》(《冊府元龜》)成為后世帝王的治國教科書。
這種對文化的堅守,正如義門陳氏編纂《義門家法》,都是對文明傳承的終極擔當。
鏡頭四:縉紳相繼,德澤流芳的家族傳承
夏竦家族的傳奇,不止于“一門四太師,四世封國公”的曠世殊榮,更在于精神基因的代際傳承——
忠孝節義的戰場遺風: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夏竦長子夏安期以涇原經略使進呈《弓箭手陣圖》。其設計“精兵簡陣,協同攻防”,包含兵種協同、地理適應等創新,被收入《武經總要》。夏安期出身德安“忠孝傳家”將門世家,繼承家族“忠勇報國”遺訓,在陣圖中強調“矢忠盡節”,并融入詩書智慧,體現士大夫“文武兼修”風范,延續了家族忠烈傳統。南宋夏珙任岳飛部糧草官,于郾城大捷中調度物資“未嘗乏絕”。當秦檜誣陷岳飛時,他冒死進言:“糧草有誤,唯我是問!”以職任之責護持忠良。清代德安夏熾南,道光乙巳年(1845年)恩科武進士,欽點御前藍翎侍衛加三級,誥封武德佐騎尉,其“矢忠盡節”的風骨,成為家族戰場擔當的歷史注腳。
詩禮傳家的文脈綿延【德安縣夏竦家族外遷后裔】:宋代江西詩派詩人夏倪,在靖康之亂中以“堂堂文莊公,事業何崢嶸”追慕先祖。明代豐城夏希純家族祖孫“一門三進士”;清代孝感夏力恕主纂(雍正)《湖廣通志》,其家族兄弟父子祖孫一門五進士;清代武寧夏曰瑚(鳳岡)編修(乾隆)《武寧縣志》,其家族承“四世同居”義門遺風,子孫三代均參與編纂《武寧縣志》,皆顯詩書繼世、文脈賡續之輝。
近現代的精神坐標:從晚清到近現代,夏氏族人在時代變革中續寫擔當:
①政治與革命:黃岡(今武漢新洲區)夏葆彝、夏壽康父子為晚清父子進士,夏壽康后投身辛亥革命,歷任湖北軍政府民政長、民國湖北省長;黃岡(今武漢新洲區)夏聲將軍,早期在九江參與李烈鈞辛亥革命湖口起義,淞滬戰役八十七師(七十一軍)參謀長,最后榮膺中將部屬參謀;到麻城的湖北省主席夏斗寅(中將軍銜),近代夏氏族人投身家國變革。
②學術與戰略:九江夏振坤研究員(湖北省社會科學院院原院長)首倡中部崛起、昌九工業走廊等發展戰略,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原文學研究所長、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夏漢寧研究員,武寧夏明耀教授(北京大學電子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長江學者、武寧博士聯合會會長)等深耕學術;
③國防與建設:德安夏修全少將、武漢夏洪青少將等投身國防,延續“文武兼修”脈絡;
這個家族以千年跨度印證:真正的名門望族,是精神根系的深植——從宋代戰場的糧草擔當,到明清詩禮的科舉榮光,再到近現代的家國求索,“德澤流芳”的精神始終如薪火相傳,讓其在歷史長河中挺立于“精神貴族”之林。
四、跨越千年的精神對話:從家族到文明
夏竦家族與義門陳氏,一個是士大夫家族的典范,一個是平民家族的奇跡,卻共同書寫了德安的精神史詩:
在義理層面:義門的“義”是“和而不同”的集體智慧,夏氏的“忠”是“寧折不彎”的個體品格,共同構成中華文明的陰陽兩極。
在實踐層面:義門通過《家法》實現家族自治,夏氏通過《家規》塑造士人風骨,前者是“基層治理”的先驅,后者是“家國情懷”的標桿。
在當代價值層面:義門的“均等分配”理念啟發了共享經濟,夏氏的“忠於職守”精神融入了職業倫理,兩者共同滋養著德安的現代文明。
結語:讓德安家風成為中國的精神名片
站在義門陳氏的“德星堂”前,遠眺夏竦家族的“麒麟峰”,我忽然明白:德安之所以成為“家風圣地”,正是因為這里既有義門陳氏“天下第一家”的包容氣象,又有夏竦家族“忠孝傳千古”的硬核擔當。
當義門的“義”遇見夏氏的“忠”,當集體的“和”遇見個體的“剛”,中華文明的基因便在這片土地上完成了最完美的重組。
今天,我們紀念義門陳氏,也要致敬夏竦家族,更要將他們的精神熔鑄為新時代的家風坐標——讓“義”成為社會治理的潤滑劑,讓“忠”成為職業精神的壓艙石,讓“耕讀傳家”的薪火,繼續照亮中華民族的復興之路。
德安的山水孕育了雙璧同輝的家族傳奇,而我們的使命,便是讓這些傳奇成為照亮未來的精神火炬。愿義門之風與夏氏之魂,共同守護我們的家國,共同書寫中華文明的新篇章!
九江夏竦文化研究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