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軍2》第4篇,好的電影,讓人回味無窮。這部戰爭電影,李想一家,專家警衛員的兩條情感線,讓人動容。
關注城市悲歡,探索人性成長
劇評/生活/寫作,多平臺同名創作
文/王小怡
豆瓣7.2分《志愿軍2》看過好幾天,電影中的人物形象,依然歷歷在目。最重要的原因大概是,殘酷戰爭中,也能看見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羈絆。
有網友評論,“歷史有些模糊,煽情的有些泛濫!”
"小花烈焰,浪漫碰撞冰冷,導演用心良苦?!?/p>
兩個方向的點評似乎說明觀眾感受有不同。
抗美援朝大背景,鐵原戰役一場戰斗中的兩條線充滿細節,從普通戰士的視角去看這場戰爭。
李想一家三口剛團圓,又在戰場上訣別。
武器專家和警衛員,從隔閡到信任最后生死離別。
這部電影,如何呈現一個人面臨親情戰友情,和家國大義,做出生死抉擇?
1 小花、糖與無線電,隱喻李想一家的團圓訣別
李想和父親,妹妹,剛在北京相見,就要各自奔赴朝鮮戰場。
李想和父親。
父子剛見面,李想就被罰站軍姿。
只因他和父親開了個玩笑,沒把火車上記錄的戰事地圖交出來。
他被罰得還挺開心,好像彌補兒時和父親缺少的暑假時光。
朝鮮戰場,他和父親,妹妹相見,沒說兩句話,炮彈追著過來。
臨走,父親遞給他一粒水果糖,他藏起這粒珍貴的糖。
妹妹李曉和父親。
李曉送爸爸上戰場,"爸,你什么時候回來。"
“這次不知道,不能騙你”“你和哥哥都不在,這個家就剩下我一個人”
這是父親和哥哥的選擇,沒有國,哪有家。
妹妹李曉也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做隨軍翻譯,追隨父兄上戰場。
李想和妹妹。
多年沒見的妹妹送哥上戰場,“你都不叫我,是不是不喜歡我?”“挺喜歡?!?/p>
“接著”妹妹遞給哥哥軍用水壺,水壺上插著一朵小花。
李想藏起這朵小花。
一營上戰場前,為鼓舞士氣,李想拿出這朵小花,戰士說,這是好日子的味道。
送妹妹離開前線,李想拿出爸爸給的糖,糖塞到妹妹口中,糖紙留給自己。
花香和糖甜都是好日子的味道。
一根無線電線,牽動一家三口的心。
李想和妹妹,在無線電步話機里,聽爸爸通報前線戰況。
他們只能聽,不能說。
這也許就是他們最后一次聽見爸爸的聲音。
李想帶著一營戰友拼死戰斗到最后一刻。
無線電傳來妹妹的聲音,哥,哥!李想,終于喊出一直沒喊出的“妹”。
他從作戰地圖本中,取出糖紙和小花,舔了一口糖紙,輕輕放下,讓它們帶著祝福隨水流飄走。
最后他舉起紅旗,引爆了炸藥,壯烈犧牲。
戰爭,親情,家國情懷,個人選擇,就這樣具象地在畫面中顯現了。
李想和父親,妹妹情感畫面,不是過度煽情。反而通過鮮明的對比,加深我們對戰爭殘酷性的認識。
誰不想和親人一起在溫暖房間過好日子?
只是家國深重,國未平定,何以為家。
2 眼鏡和坦克,寓意專家警衛員的隔閡與默契
武器專家吳本正戴著厚厚的眼鏡。
他從通往前線的卡車上下來,顯得和戰場有點格格不入。
反而他身邊的警衛員張孝恒,身板挺直硬朗,更像戰場上的戰士。
吳本正和張孝恒,像兩個戰場上的冤家。
武器專家吳本正是理論家。
他第一次知道,戰士10米抵近投擲手榴彈,怎么都不信。
教導員說,因為武器不夠,只能抵近。
這意味著更多人犧牲。
他對著警衛員喊,為什么不用炮彈,傷亡不會那么大,
警衛員回答,“188師沒有炮彈,只能死扛”
吳本正這個理論家,被戰場的殘酷現實震撼到。
警衛員張孝恒是行動者。
他本是一個優秀的炮兵,為保衛武器專家,才做了警衛員。
他更想沖上戰場殺敵立功,對警衛員的工作有點不情不愿,但還會為了責任完成任務。
他們在戰場上互相走近。
理論家吳本正見證真正戰場,他指揮戰士挖更容易放倒敵人的戰壕。
他和警衛員一起俘獲敵軍坦克,興奮上前開回坦克。
張孝恒,在戰場上明白武器專家代表著中國武器的未來。
他用承諾和行動保護吳本正專家。
“剩我一個,也會保護好你”“我幫你找眼鏡”
當吳本正駕駛坦克,張孝恒開啟炮兵技能,對準敵人發射炮彈。
一個武器專家,一個曾經的坦克兵。
戰火硝煙中,兩人成為生死搭檔,擊敗敵軍坦克。
張孝恒倒在他和吳專家最默契的時刻。
從隔閡到走近,再到默契。
一個海歸專家,一個普通的炮兵,在戰場血與火中,建立起死亡也阻擋不了的信任。
張孝恒守住保護專家的承諾,更守住保家衛國的大義。
我想,專家這輩子都不會忘記倒在他身邊的警衛員。
這樣的畫面,哪里是太煽情,明明是戰場上時刻會發生的現實。
再聽到退伍老兵說,“”若有戰,召必回?!?/p>
我們會更理解這句話究竟意味著什么?
看見這樣的畫面,我們更明白今天歡慶佳節的好日子,究竟是用多少人的生命換來。
寫在后面
有人喜歡看戰爭史,有人喜歡看戰爭中的人。
《志愿軍2》口碑,豆瓣評分7.2分,票房,破7億領跑國慶檔。
用腳投票,說明大家挺喜歡這種有戰略戰術,更有普通戰士視角的電影表達。
畢竟,戰爭電影不是機器對戰,也不是教科書,是一個個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之間的戰斗。
電影因為有了真實的情感才更有人性,人與人之間不止廝殺,還有人性之光。
普通戰士人物視角,更能反映戰爭困境中的人性成長,喜怒哀樂。
這樣的故事更容易帶我們抵達現場,感受戰爭對一個普通人到底意味著什么?
我們因此,不容易遺忘。
本文原創,圖片為網絡精選,侵刪。
如果,你想看更多的影劇綜點評,請關注怡小城,有系列城市悲歡,人性成長故事,等待和你交互抵達。
附注:《怡小城》關注城市悲歡,探索人性成長。
多平臺同名創作,專欄:劇評/生活/寫作。
主創王小怡,行走半生依舊愛探城的75后,曾任三甲護士,做過房產記者,城市文化編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