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10月11日上午的特斯拉名為“We Robot”發布會,充斥了馬斯克風格:遲到、戲劇性登場、畫餅、主題升華至人類未來。事先夸口說“載入史冊”,視效上似乎配得上,但穿透了內核則未必。
很多人都期待特斯拉推出Model 2有執念,并在失望之余指責特斯拉不務正業。這其實誤解了馬斯克。他販賣的不是汽車/儲能業務,也不是獵鷹(參數丨圖片)系列火箭,而是夢想。
這和好萊塢的業務有點重疊。不同的是,好萊塢明白告訴觀眾這只是一場夢,而馬斯克則極力表明“這不是夢”,而是未來。
從技術思維來看,發布會上的出現的東西,都似曾相識。Robotaxi理念的Cybercab和Robovan(后者可視為感應充電的中巴),Optimus人形機器人。日本人在10多年前就開始兜售各種家政機器人、機器狗之類的,但完全沒有眼前這場發布會的影響力。
區別在于,如果將這些視效作為AI的外化,那么馬斯克的發布會是獨一無二的。
Cybercab列隊泊入、機器人魚貫而入、機器人熱舞、調酒、家政服務演示,會場附近的街道和建筑物都打上卡其色燈光,匹配Cybercab的金色和LED的點陣燈,一切都在暗示人們,這就是現象中的未來。
幾乎所有的汽車公司和科技公司,都在高喊AI,就連炸藥獎都未能免俗,但面對普通公眾,迄今表達最生動、最完美的,只有馬斯克當前這場秀。他讓公眾了解了什么是AI,不需要任何基礎知識門檻。這份溝通和公關能力,確實無出其右。其兜售概念的能力,無論在科技還是工業界,都很難找到匹敵的對手。
馬斯克許下的諾言,譬如計劃2025年投產Cybercab,票價或比公交便宜;規模生產的Optimus人形機器人價格將低至2萬-3萬美元。這些餅,聽聽就算了。如果放在美國生產,從工程角度完全不可能。想實現的話(時間必然推遲),一定在中國人的幫助下,在中國建立產能。但中美如此對立的情況下,任何數字產品都可能威脅美國國家安全,美國怎么可能接受中國制造的機器人進入美國市場。到那時尷尬的必然是老馬本人。
馬斯克治下的特斯拉,直到2019年在中國設廠,才擺脫了產能地獄和華爾街無休止的做空。如果沒有臨港工廠,特斯拉和Lucid、Rivian都是差不多的小角色。馬斯克在德國試圖拷貝“臨港路線”,被各種幺蛾子作弄得心態炸裂,最新的則是病假率一度高達30%。
如果拋開工程化,馬斯克的思路是顯而易見的:以算力搭建和數據淘金為主軸的AI生態體系,持續建造多個大模型,并在數年內實現參數翻倍甚至翻5倍。從堆人力、堆場景、寫規則,轉變為運用數據飛輪去訓練模型,以此實現AI的快速迭代。
現在,機器人的舞姿、家政和調酒動作都還處于尷尬的模仿期,但這套系統遲早能進化到擁有真正的能力,在用戶手里也能持續進化。這也是和日本公司的機器人產品最大的不同。
至于低收費、沿途充電的各種Robotaxi,外形的確炫酷,但屬于智慧城市的范疇,也就是高度依賴政府的行政組織能力和投入。別的不說,道路下大規模部署接續充電模塊,繞開各種管線,只有在中國才有可能。而且現在Robotaxi看著都不錯,但后臺接管次數遠非理想,這還是在電子圍欄內。本質上,在完全由無人駕駛交通參與者組成的場景中,Robotaxi才能達到如此理想的運營效率。
不用說,所有馬斯克的夢元素組合——高度AI化的生活體系,如有商業上的可執行性,只有在中國才有可能。才是問題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