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佘宗明
在10月10日的2024年vivo開發者大會上,vivo正式發布全新AI戰略“藍心智能”,與用戶和開發者共享合作發展成果。
一支AI穿云箭,一眾開發者來相見。
耐人尋味的是,來到現場的,除了開發者外,還有幾條狗。
這些狗都是導盲犬,它們引導一群vivo無障礙聽說項目服務的用戶和信息無障礙技術開發者來到現場。
這些“特殊用戶”想現場和AI應用開發者們討論一下,手機上究竟需要怎樣的無障礙AI應用。
這場導盲犬與會的討論,實質上也是關于AI價值取向的爭論——人工智能,究竟姓不姓“人”?
01
約1個月前,蘋果發布了蘋果史上第一款AI手機——iPhone16,足見AI手機的熱度。
在當下,AI手機是功能機、智能機之后手機行業的下個階段,已成業內共識,2024年是AI手機元年,也是普遍看法。
把AI大模型嵌入手機的AI手機,給很多人的印象是“直男”。
數字經濟學者孫萍曾說過,算法遵循的是直男邏輯。照這說法,AI大模型也帶有很強的工科生氣質:左一個“參數”,右一個“Token”,要的就是“大力出奇跡”。
AI手機無AI技術能力則不立,所以理應有“直男”的一面,也就是該有硬核技術。
鑒于AI是AI手機的命門,這兩年,國內頭部手機廠商都親自下場自研AI大模型,而不是簡單奉行“拿來主義”直接調用成熟云側大模型的開源接口——畢竟,誰都不希望在核心技術上被卡脖子,誰都希望AI大模型跟自家硬件產品、軟件生態更加契合。
▲AI手機的“硬實力”就體現在AI技術能力上。
vivo在2024開發者大會上正式發布了自研的全新藍心大模型矩陣,幾天前通過了中國信通院可信AI手機智能體評估并獲當前最高評級。
這其中就包括可比肩行業7B-9B模型的端側大模型3B(30億參數)。
這是什么概念?可以這么說:端側AI是AI手機實現AI私人訂制的關鍵。以往的智能手機在“端側提出需求、云上負責渲染”的簡單結合下,往往只有AI Feature(特征),但端側AI是把AI能力做在手機終端上,無需聯網就能依托本地算力調用手機底層功能。
vivo在手機廠商中首個實現了130億版本(13B)大模型在端側跑通,打破“模型小-能力強-消耗低”的不可能三角,獲得泰爾實驗室端側大模型綜合能力5星認證。
這還是“硬”來。
02
孫萍認為“算法遵循直男邏輯”的下半句是,算法沒有將社會結構、人際關系納入考量中。本質上,技術創新不是為了炫科技肌肉,而是為了更好地服務于“人”。
今年vivo開發者大會上的那條拉布拉多是一種科技隱喻——
AI手機,要做“直男”,更要做“暖男”,要有創新力度,也要有人文溫度,落腳點該是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十多年前,用多點觸摸屏技術和IOS系統重新定義了手機的喬布斯,曾多次在被驚嘆與歡呼打斷的產品發布會結尾放出一張PPT。PPT上展示的,是一個“科技”與“人文”交匯的十字路口。
▲喬布斯多次在發布會結尾,放出“科技與人文交匯”的PPT。
某種程度上,“直男”對應的就是科技面向,“暖男”對應的就是人文面向。
早些年,iPhone的無障礙設計“旁白”和“放大器”,就因給了視障人士更貼心的交互方式,被科技圈視作讓科技和人文交匯的典型注腳。
vivo則試圖更進一步:讓AI成為視障人士的眼睛、聽障人士的耳朵。
大會上,vivo宣布將開放 vivo 無障礙產品的安卓公版,讓所有智能手機用戶都能體驗到vivo的無障礙成果,同時面向無障礙功能的開發者免費開放vivo全棧 AI 能力。
利用AI技術,vivo研發了“手語翻譯官”,用戶可以自由學習手語,協助國家通用手語的普及推廣;藍心語音大模型開始支持多種語言,用AI支持方言的識別和發聲,拆除溝通“巴別塔”;利用多模態大模型推出的“vivo 看見-藍心升級版”,則能更精準詳細、更生動形象地描述鏡頭前的景象,并進行多輪問答交流,讓視障人士可以“看見”世界。
讓殘障人士也能享受到AI利好,而不是讓他們成為信息時代“掉隊者”,這是讓導盲犬進入會場的寓意所在,也是AI助障的價值所指。
說起來,這些助障動作都顯現于細節當中,但超脫于商業維度考量的細節,經常比那些宏大口號更能反映企業價值面向。
很多AI功能設計未必是以CSR(企業社會責任)為指歸,而是為了給用戶帶來更優體驗。但價值指針向“人是目的”對齊的AI,價值外溢必然會體現在ESG層面,助障只是個縮影。
匠心貼心兼備,才是很多人理想中AI手機的樣子:現實中,許多人都冀望,AI更有“人”味,而非只有硅基屬性,AI手機是人們生活中有情感的伙伴,而非冰冷的便攜工具。
03
讓那些導盲犬身后的視障人士得到普惠的AI服務,讓每個用戶都得到貼心的AI體驗,其實是對AI手機提出了要求——
AI手機,要懂技術,更要懂“人”。
用TMT語言來說,就是AI手機要具備高效的自動化任務能力、強大的創作能力與專屬的個人服務能力。這離不開端側AI的支持和AI重構OS的支撐。
vivo創始人沈煒曾多次提到“埋頭種因”,從深耕AI的角度講,種因可以理解為持續蓄積AI技術能力,“因”之下的“因”則是秉持用戶需求導向、滿足用戶多重需要。
有意思的是,這次大會上,vivo發布手機智能體PhoneGPT,展示了一個基于AI的全新技術探索路線。
與以往操作局限、功能散點化的AI Agent(智能助手)不同,PhoneGPT 是可以根據用戶意圖和習慣主動規劃路徑的多模態助理,能給人“自動駕駛”的既視感。
打個比方:你想訂餐,告訴“小 V 訂餐助手”你的餐廳需求,小 V 就能像真人助理那樣,打開相關 APP尋找合適餐廳、打電話溝通訂座,全程自主處理你的需求。
這也許會讓很多人想到《鋼鐵俠》中的“全能管家”賈維斯:它能自動完成跨系統、跨設備任務,比智能更智能——智能中還裹著貼心。
▲《鋼鐵俠》里,鋼鐵俠的全能管家賈維斯能自動完成跨系統任務。
生活中,很多人對那些“黑科技”名詞術語未必有多少感知,但對于它能否帶來自然懂我的體驗會很“感冒”。
凱文·凱利說:“技術以思想為基礎,以文化為存儲器……技術是人類的延伸,如相機和望遠鏡是眼睛的延伸,但技術延伸的不是基因,而是人的心智。”AI也該是人心智的延伸,懂用戶所想,為用戶解憂。
說白了,人工智能,再怎么智能,首先要姓“人”——更好地為“人”服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