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
有一種人,大字不識幾個,平時因為自輕,話不多,幾乎沒什么存在感。
但每到關鍵時刻,卻能展現出驚人的實力,擔得起事,讓大家刮目相看。
蜀漢“平安三侯”之一的王平就是典型代表。
王平字子均,巴西郡宕渠(今四川省渠縣)人。
據史料記載,先秦時期,宕渠地區生活著一群被稱為賨(cóng)人的少數民族。
由于生存環境惡劣,賨人民風彪悍,經常被朝廷征召,充當前鋒,東征西討。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劉備襲取成都。
正常情況,這股力量應該為劉備收編。
但由于曹操先下手為強,趁孫劉火拼,派張頜進攻巴東、巴西二郡,將當地的巴夷、賨人遷往洛陽。因而王平也就隨族人歸順了曹操。
在洛陽期間,因出身不高,加之目不識丁,王平一直未得到重用,僅僅只是代理校尉。
不出意外的話,他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不過,劉備與孫權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后,很快就發動了漢中之戰。而這場戰爭改變了王平的命運。
公元219年三月,黃忠在定軍山斬殺夏侯淵。
一時間,漢中曹軍惶恐不安。
為穩定軍心,曹操率領大軍進駐陽平關。王平當時也參加了此戰。
得知曹操前來,劉備躊躇滿志,表示:“曹公雖來,無能為也,我必有漢川矣。”
事實證明,劉備沒有吹牛。
雙方相持近一個月,曹軍后勤出了大問題,不少士兵逃亡。
見此情形,曹操下令撤退,并故技重施,將漢中及武都郡的百姓遷走。
但這一次遷民,事發倉促,引起了民意的巨大反彈。
王平心生不滿,遂率眾投降劉備,獲得升遷。
當然,此時劉備麾下猛將如云,重要位置輪不到王平這個降將來坐。
因此直到街亭之戰前,王平都只是牙門將、裨將軍。
公元228年,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隴右地區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風而降。
消息傳到洛陽,魏帝曹叡親征至長安,令大將軍曹真率軍防御箕谷方向的趙云,又令右將軍張郃率五萬騎兵翻過隴山,支援隴右。
諸葛亮派馬謖前往街亭阻滯張頜,堅持到主力平定隴右諸郡
王平由于生性謹慎,被任命為馬謖的前鋒將軍。
馬謖出發前,諸葛亮再三叮囑:要在當道下寨,拖延時間。
但馬謖不聽,執意舍水上山。
王平認為不妥,又連連規勸,馬謖還是不聽。結果被張郃切斷水源,放火燒山,慘遭大敗。
蜀軍潰散之際,王平頗有當年于禁的風范。
他臨危不亂,指揮千余士兵鳴鼓自持,做出要攻擊的假象。
張郃懷疑有伏兵,不敢進攻。
趁此機會,王平收攏潰兵,脫離戰場,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蜀軍遭受更大損失。
戰后,由于表現優秀,諸葛亮提拔王平為參軍,封亭侯,統領由南中蠻夷組成的強弓部隊——無當飛軍。
王平也因此成為蜀漢一次北伐失利后,少有的不降反升的將領。
公元231年春,諸葛亮第四次伐魏。
蜀軍先發制人,包圍祁山堡,并在祁山堡東北修建鹵城,作為己方大營。
當時,由于曹真病重。于是曹叡改派司馬懿為統帥,迎戰諸葛亮。
得知司馬懿前來,諸葛亮留下王平繼續攻打祁山堡,自己率主力前往上邽,打算破壞上邽附近尚未成熟的麥田。
司馬懿軍為了保護麥田,日夜兼程。
待魏軍抵達上邽之東后,已是疲憊之師。
不得已,司馬懿只好下令憑險堅守,原地休整。
你不打,我就撤。
見司馬懿不動,諸葛亮下令回軍鹵城,未能徹底破壞上邽麥田,使得這批糧食日后成了魏軍與蜀軍對峙的資本。
司馬懿用兵素以“侵掠如火”、“兵貴神速”著稱。
所以堅守一段時間后,司馬懿立即采取攻勢,率軍進至鹵城。
與小說不同,歷史上司馬懿與諸葛亮的交手并不多,僅兩次。此役是兩人的第一次正面較量。
張郃認為蜀軍長途來攻,“孤軍食少”,必然想要速戰速決。建議大軍不動,分出一支奇兵,截斷蜀軍后路。
但估計是首次交鋒,司馬懿極為謹慎,并未采納。
這導致魏軍諸將十分不滿,暗中譏笑司馬懿道:“公畏蜀如虎,奈天下笑何!
兵法云:致人而不致于人。
善戰者,都視把握主動權為第一位。
事后復盤來看,司馬懿的決策沒什么毛病。
面對諸葛亮擺在明面上的圍點打援,司馬懿的拆解很到位,一直都在為己方累積優勢。
對峙一段時間后,諸葛亮決定豪賭一把,命令王平解除對祁山堡的圍困,將全部軍隊集中在鹵城。
司馬懿見機,派張郃打通了鹵城與祁山堡之間的聯絡,并命他攻鹵城以南的的王平,自己則率眾進攻鹵城以北的諸葛亮主力,力圖以鉗形攻勢,擊敗蜀軍。
四年前,正是張郃的突擊,打敗馬謖,讓蜀軍喪失大好局面
而此次作戰,魏軍的勝負手又是張郃。只要他能打敗王平,蜀軍危矣。
好在王平不是馬謖,他再次臨危不亂,扛住了張郃的進攻。
這就不得不讓人聯想:如果當初街亭主將是王平,歷史是否能改寫?
另一邊,諸葛亮也用事實告訴司馬懿:我諸葛孔明的學習能力很強,今非昔比了。只要你司馬懿敢出來,必敗無疑!
據《漢晉春秋》記載,是役,蜀軍大勝,斬獲魏軍的首級三千級,獲得戰利品玄鎧五千、角弩三千一百張。
不過,這段記載與《晉書》所述內容存在出入。
并且戰后魏軍一眾將領皆有封賞,而蜀軍無人封賞。
因此也有觀點認為魏軍才是勝方。
然而史書可以糊弄人,戰線不會。
同年六月,李嚴因督運軍糧不力,派人假傳圣旨,讓諸葛亮撤軍。
諸葛亮以為是劉禪的意思,只好引軍退回漢中。
司馬懿命令張郃追擊,中了埋伏,死于木門道。
木門道在鹵城的北面,如果魏軍不是先前大敗,何至于以往北跑?應該往南推進才對。
所以,整個邏輯應該這樣的:蜀軍北伐,先發制人。
司馬懿為穩住軍心,下令固守,并布局圍困諸葛亮。
對峙兩個多月后,司馬懿自覺時機成熟,與諸葛亮決戰,但沒打贏,只能退后,再次憑險自守。
又對峙一段時間,諸葛亮收到退兵“圣旨”,布置好埋伏,反殺張郃。
此戰,司馬懿雖敗,但臨危不懼,退敵有功,因此戰后獲得封賞。
諸葛亮雖勝,但也有失職失責,因而功過相抵,繼續籌備北伐。
可惜,留給諸葛亮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公元234年,諸葛亮在五伐期間,病死于五丈原。
諸葛亮死后,魏延因與楊儀不合,率部作亂。
常有人說:諸葛亮故意打壓魏延,最終釀成悲劇。
這明顯是胡扯,事實上諸葛亮非常重用魏延,不僅給他獨立領兵權,甚至到自己快死了,還非常信任魏延,讓他負責斷后。
只是魏延自視甚高,認為諸葛亮雖死,但還有我魏延呢,克服中原的大業怎能因丞相一人之死而荒廢呢?
并且,魏延還不甘心給楊儀墊后。這才率本部人馬日夜兼程,趕在了楊儀大軍前面,燒毀了回去的閣道。
楊儀見魏延竟敢斷絕大軍歸路,派人回成都告狀,說魏延謀反。
魏延不甘示弱,也派人回成都告狀。說楊儀謀反。
劉禪拿不定主意,便詢問侍中董允、留府長史蔣琬,到底誰在造反?
董允、蔣琬一致認定魏延謀反。
從這就可以看出,魏延平時心高氣傲,與同僚關系極差。
也就是諸葛亮能勉強鎮住他,換作別人,只有受氣的份。
相比之下,楊儀不過是長史,威脅性不足。
或許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作為諸葛亮欽定接班人的蔣琬,才會支持楊儀扳倒魏延。
但魏延能在軍中做到地位僅次于諸葛亮的二號人物,必然有兩把刷子,誰能制他呢?
關鍵時刻,又是王平救場。
聽聞魏延作亂,王平率兵進攻。
兩人一碰面,魏延正準備廝殺。
不想王平憑借嘴遁,竟讓魏延的部下當場倒戈。一場危機就此平定。
魏延死后,漢中太守一職空缺。
王平因平亂有功,繼任漢中太守,后任安漢將軍,輔助車騎將軍吳懿鎮守漢中。
公元237年,吳懿病故。王平接替吳懿,繼續鎮守漢中,并進封為安漢侯。
這表明,王平在加入蜀漢集團18年后,躋身一線將領之列。
不過平心而論,王平此前在街亭收攏敗兵,在鹵城硬抗張郃,以及平定魏延之亂,都是以下屬身份執行上級命令,缺乏獨當一面的表現。
而真正體現其大將之才的,則是擊退曹爽的興勢之役,這一戰才是王平的巔峰之作。
公元243年,蔣琬病重,回軍駐扎在涪縣(今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
第二年春,曹魏大將軍曹爽率軍十余萬攻漢中。
曹爽選在春季出兵,其實很有講究。
當年他老爹曹真大舉伐蜀,把時間選在秋天八月,結果遭遇延綿月余的大暴雨,無功而返。
這一次,曹爽充分吸取教訓,避開雨季。
關于進軍路線,曹爽也和當初曹真多路分兵不同,他選擇集中兵力,走儻駱道南下。
聽聞曹爽來犯,漢中諸將驚慌失色,紛紛主張固守漢、樂二城。
理由很簡單:蜀軍主力已隨蔣琬移至涪縣,此時漢中僅三萬兵力,難以硬抗,不如固守待援。
漢、樂二城建于公元229年。
其中的漢城位于定軍山附近,樂城則位于漢中盆地東部的城固縣一帶。
這兩座軍事要塞,一西一東,保衛著漢中盆地的安全。
但論地勢,漢、樂二城并不算險峻,起不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效果。
它們只是臨近河流,補給便利,不易被攻破。
鑒于此,王平反對固守待援。
他倒不是認為漢、樂二城守不住,事實上,這兩座城池非常可靠,后來司馬昭三路伐蜀,鐘會死活都沒攻下來,直到劉禪投降,二城守軍才放棄抵抗。
王平只是擔心涪縣距離漢中太遠,前來救援至少也要一個月。
如果曹爽抽出部分兵力對漢、樂二城圍而不打,主力攻打陽平關,阻斷金牛道,那蔣琬將無法從涪縣前來支援。
并且魏軍來得太快,也來不及堅壁清野了。如果采取守城戰法,等魏軍進入漢中,戰線必然崩潰。
王平說的有道理,可除了蔣琬的表弟劉敏外,沒人支持。
所幸,王平此時已是主帥,用不著再看別人臉色。
于是,王平力排眾議,命劉敏和杜參軍(姓名不詳)駐守興勢山。
興勢山在今天的洋縣境內,守住這里,即可扼住儻駱道的南端出口。御敵于國門之外。
為什么王平不親自守興勢山呢?
因為魏軍兵多,可以分兵進攻。王平只有駐守在二線,才能臨機調配預備隊,阻擊從其他小路包抄來的魏軍。
從部署上不難看出,在防守方面,王平繼承了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不保守,但也不冒險。
蜀漢這點家業,經不起折騰。除非對方出現巨大失誤,否則穩字當先,永遠沒錯。
不久后,魏軍穿越儻駱道,來到駱谷口。
劉敏自知兵少,便事先派人將軍旗插滿山上,綿延百余里,虛張聲勢。
曹爽不知蜀軍底細,還以為對面是大部隊,只好按兵不動。
由此就能看出,曹爽不是領兵打仗的料。
行軍作戰,最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搜集情報。
倘若曹爽做足情報和調查工作,知道蜀軍虛實,就不會白白浪費時間,坐失良機。
一個月后,費祎率援軍趕到。曹爽則因為走儻駱道,運糧困難,后勤補給人員怨聲載道,紛紛放聲痛哭。
這時候,其實勝負已分。
但曹爽卻因為要面子,沒有第一時間撤退。
給你機會,你不中用,那就別怪對手下手狠了。
摸清前線形勢后,費祎果斷派兵繞到魏軍身后,布置了三道封鎖線。
儻駱道本就狹窄難行。現在主道又被蜀軍占領,魏軍可謂進退不得。
曹爽得知后路被斷,慌忙下令撤退。
為了殺出包圍,魏軍拼死力戰,損失慘重。
興勢之戰后,車騎將軍、武亭侯鄧芝在東,防備東吳;鎮南將軍、彭鄉侯馬忠在南,坐鎮南中;鎮北將軍、安漢侯王平在北,抵御曹魏。
三人保衛蜀漢邊境十多年的平安,被百姓稱為“平安三侯”。
公元248年,王平病死在漢中前線。
王平死后,曾任諸葛亮主簿的胡濟出督漢中。
但胡濟似乎沒有得到諸葛亮真傳,能力遠遠比不上王平。
公元258年,姜維一改御敵于漢中之外的舊戰術,提出誘敵深入,拉長魏軍補給線,關門打狗的新戰術。
這其實就是當初漢中諸將主張的打法,如果王平還在,肯定堅決反對。
可胡濟卻不僅不反對,反而支持姜維。
而也正是這一策略,后來讓鐘會輕取漢中,并最終導致蜀漢滅亡。
試想,如果此時王平還在,蜀漢就不會改變漢中的防御策略,漢中不失,鄧艾偷渡陰平是找死。或許蜀漢也能多活幾年。
而當初若非王平力排眾議,后果不堪設想。說王平為蜀漢續命十幾年,并不為過。
縱觀王平一生,雖然生長于戎旅,手不能書,所識不過十字。然覺悟頗高,對用兵有深刻獨到的理解,終成大器。
本文純屬個人觀點,歡迎指正修改錯誤之處,發表不同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