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就在新的政權誕生后不到一個月,一場后來被看作是劃定臺海格局的戰役爆發了。10月24日,一槍未發就拿下了廈門的解放軍三野炮擊金門,并分批次進行登陸,要對國民黨殘部作最后的殲滅打擊。
隆隆的炮聲震動了國民黨高層。這個小小的金門,面積僅有150平方公里,但它卻是臺灣的門戶,是進入蔣介石口口聲聲所稱的復興基地的第一道大門。當時人在中國臺灣的蔣介石急電駐守金門的東南軍政副長官湯恩伯,要他就地督戰,絕不可失守。
1949年6月以前,國民黨軍根本未在金門島上設防。直到6月中旬,“廈門要塞司令部”才成立金門要塞總臺,從這時起才開始在島上構筑工事鋪設通信線路。
8月起,隨著福建戰事的發展,國民黨軍開始逐漸增強金門防御。首先8月初國民黨軍第二十二兵團率領所部進駐金門地區,其中兵團部、第二十五軍軍部及第四十五師守大金門,第五軍軍部和第二〇〇師守小金門,第四十師守大嶝島。
其中第二○一師由師長鄭果指揮,在臺灣由孫立人訓練后,擔任金西第一線的防務,員額裝備較第二十二兵團部隊整齊。九月中旬第五軍(欠第一六六師)歸還第二十二兵團建制,擔任小金門防務。
東南軍政長官陳誠見漳州已失,金門守軍戰力不足,乃派副長官羅卓英銜命親往汕頭,洽胡璉之第十二兵團接替第二十二兵團防守金門。胡兵團原屬廣州方面之作戰序列,而十二兵團在國防部補給名單上僅二個軍,但兵團實有三個軍。
10月15日,解放軍渡海發動廈門戰役,先佯攻鼓浪嶼,成功吸引國軍注意力,造成國軍判斷失誤。之后,解放軍分數路成功登陸廈門,擊敗守島國軍。10月17日,國軍福州綏靖公署代主任湯恩伯棄守廈門,解放軍成功占領該地。在粟裕授意下,解放軍葉飛將屬下第32軍船只分發給第28軍,決定集中船只進攻大金門,但鑒于船只數量不足,日期一再延后。10月24日晚,終于在決定下令渡海,進攻大金門,登島解放軍在島上戰斗三晝夜,金門島的戰斗,共斃傷國民黨軍9500余人。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英勇的解放軍官兵,為了祖國的統一,將生死置之度外,與敵人殺了三天三夜,打得天昏地暗,血光沖天,直到彈盡糧絕,大部分壯烈犧牲,剩余的被俘。
戰爭持續了三天兩夜。最終,解放軍因為不習海戰、后援不濟而失敗,國民黨軍隊取得了一次難得的“大捷”。蔣介石得到消息后,心中感慨萬千。此時的蔣介石流下了眼淚,他明白,這其實是一場事關生死的要戰。他知道中國臺灣的安危在那一剎那之間已經定了。
金門戰役的失利,使解放軍清楚了渡海作戰的難度。所以在后來的海南島戰役中,第四野戰軍對渡海作戰的重視程度大大提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