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91年過去了,朱德元帥的“32字金句”還是超贊流行語?
提起朱德,映入腦海的是 “十大元帥之首”“政治家”、“軍事家”等等贊美之詞,但關于他的故事,一時間所能想到的,似乎只有朱老總的那根扁擔。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感受朱德帶領的孤軍如何在黑暗中用信仰堅守光明的決心。
1927年9月,朱德率領部分兵力留守三河壩,抗擊國民黨抄襲失敗后的八一南昌起義軍的后路。經過幾天幾夜的抗擊,部隊傷亡慘重。此時噩耗傳來,南下的主力部隊作戰(zhàn)失敗了,領導人只能夠各自突圍,無暇他顧。當時從南部跑回來的一些官兵哀嘆道:“主力都散了,我們又不是主力,還在這干什么?我們也散了算了?!辈筷犆媾R一觸即散的架勢。
在關鍵時刻,首先站出來的是朱德,說道;“隊伍不能散,主力打散了,但我們不能散。我們還有人,還有槍,有人有槍就有希望!”
后來很多當時留在三河壩的同志回憶,部隊勉強聽取了朱德的意見,非常勉強。因為部隊不是他的,是葉挺的二十五師,朱德只是暫時負責指揮。
南昌的天氣非常炎熱,部隊雖然擺脫了國民黨的追擊,但常受到地方武裝力量的襲擾,一路狼狽穿行。起義部隊穿著短衣短褲,一直走到了10月底。走到了江西安遠的天心圩,沒有被裝,沒有食品,沒有彈藥,越走人心越散,越走部隊越散。每個人都考慮著同樣的問題:現在部隊失敗了,到處都是敵人,我們這支孤軍,一無給養(yǎng),二無援兵,應當怎么辦?該走到哪里去?各級干部戰(zhàn)士紛紛離隊,有的先辭后別,有的不告而別。師團長均逃跑,營連長直接離開,師以上干部只剩下朱德一人,隊伍岌岌可危。
在這個中國革命最關鍵的時刻,八一南昌起義的火種,28000余人的八一南昌起義隊伍,最后只剩下800余人。這800余人能不能保留下來?國防大學教授金一南曾評價道:對喪魂落魄者來說,這800余人是殘兵敗將,對志存高遠者來說,這800余人是一堆可以燎原的火種。
在消沉陰云的籠罩下,所有人都惴惴不安。在最關鍵的時刻,站出來的又是朱德。在天心圩軍人大會上,是他又一次穩(wěn)住了部隊。他說,大革命失敗了,我們的起義軍也失敗了,但我們還是要革命的,同志們,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強。朱老總特地舉例說道,我們今天的革命就像俄國的1905年,1905年俄國人失敗了,1917年他們成功了,我們的今天就是俄國的1905年,我們也會有我們的1917年。現在是我們最關鍵的時刻,中國革命現在失敗了,但黑暗是暫時的,我們只要保存實力,革命就有辦法。
這800余人就在朱德鼓舞之下穩(wěn)住了?;厥自倏矗蘸笈帕惺笤獛浿椎闹斓拢笤獛浿牧直?,十大元帥之六的陳毅,十大將之首的粟裕,1927年都站在這天心圩800余人的隊伍里。
南昌起義諸領導人1927年10月底分散撤退時,沒有人會想到,留在三河壩的朱德,日后會與毛澤東一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和領導人;起義部隊的主力都潰散了,沒有人會想到,留在三河壩殿后的部分兵力,最后會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中流砥柱。
這不僅僅是朱德個人信仰的號召,更是留下的800多名官兵信仰的匯聚;朱德舉起了第一把火炬,這800余人也點亮了內心的火種。一點一星,似漫天繁星,終變成烈火燎原之勢,以不可抵擋姿態(tài),席卷宇內。
正因為有信念,我們的軍隊才能從弱小走向強大;正因為有信念,我們的國家才能從貧窮走向富強;正因為有信念,在江南靜靜的明月里,在塞北茫茫的風雪里,在天邊寂寞的哨所里,在萬家團圓的燈火里,才會有我們的戰(zhàn)友,革命軍人默默奉獻的身影!
無論是硝煙彌漫的戰(zhàn)爭年代
還是陽光明媚的和平年代
軍人,這個特殊的群體
時刻緊握手中的鋼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