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開國將領中有一位軍事奇才,他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解放戰爭剛開始時,他作戰有一個特點,就是在指揮時有些優柔寡斷,但后來被“降職”后,他就變得殺伐果決起來。
這位將軍究竟是誰?他為何會被“降職”?
血戰新開嶺
1946年,解放戰爭開始后,東北三省便再次燃起熊熊硝煙。
國民黨軍隊憑借著空軍優勢,一路攻占四平、長春、吉林等地,我軍一退再退,一直退到松花江以北。
東北幅員遼闊,杜聿明考慮到戰線已經被拉得太長,再繼續打下去,兵力很有可能會被分散。
為了一舉占領東北,他決定采用“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戰略,先圍攻我軍守衛比較薄弱的南滿,消除后顧之憂。
之后,他派遣三路大軍:新1軍、新6軍以及52軍同時向南滿進發。
其中新1軍與新6軍是全機械化裝備,被分配到左右兩路,而52軍則是半機械化裝備,負責中路主攻。
或許不知情的人會有些費解,杜聿明為何要這樣安排?這不是直接將弱點暴露給我軍了嗎?
其實不然。
52軍之所以是半機械裝備,是因為他們的戰斗力實在太強。
在紅軍時期,我軍渡河東征時,就是受到這支部隊的阻擊,所以才被迫退回陜北。
不僅如此,我軍陜北根據地的創始人劉志丹同志,也是在與這支部隊作戰時犧牲的。
在抗戰時期,軍長關麟征帶著這支部隊,在臺兒莊狠狠挫敗了數倍于己的日軍。
當時日軍還感嘆:“若是中國軍隊都像52軍一樣,恐怕我們早就被打敗了。”
可見他們的實力不容小覷。
對于別的部隊來說,全機械化裝備可能是一種助力,但對于52軍來說,這種裝備完全就是負累。
在東北戰場上,我軍就因為這支部隊而多次遭到重創。
得知52軍已經向南滿進發后,眾人如臨大敵。
此時駐守南滿的解放軍只有一個4縱,且兵力還分散在100多公里的戰線上,怎么看都沒有作戰優勢。
眾人一致主張撤退,但唯有一個人鎮定自若,他就是4縱司令胡奇才。
得知敵人動向時,他正帶兵駐守賽馬集。政委彭嘉慶找到他,準備商議如何撤退。
胡奇才卻皺起眉頭:“撤?往哪里撤?敵人自己送上門來,不打白不打啊!”
說罷,他說出了自己的計劃:利用敵人驕橫的心理。將52軍的主力25師調動出來,然后再集中優勢兵力,將其一舉消滅。
具體的作戰位置他都已經安排好,就設在四面環山的新開嶺!
眾人聽后大為震驚,那可是戰無不勝的25師啊,胡奇才這種想法也太大膽了。
彭嘉慶嚴肅道:“你有把握嗎?25師可是塊硬骨頭,搞不好會塞牙的!”
胡奇才堅定地點點頭:“這仗能打,也必須打!出了什么事,我負全責!”
兩人已經合作許久,彭嘉慶知道,若是沒有把握的事,胡奇才是不會輕易說出口的。
就這樣,殲滅25師的計劃便正式確定下來。
然而,雖然眾人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但在戰斗過程中,還是發生了意外。
突生變故
不久后,敵軍便對賽馬集展開進攻。為了迷惑敵人,胡奇才帶著眾人奮力抵抗了幾小時后便主動退出了戰場。
戰士們一邊跑,一邊“丟盔卸甲”,裝作潰逃的姿態。
坐鎮指揮的關麟征得知消息后瞬間得意起來:“都說那個胡奇才是解放軍的悍將,碰到我們還不是變成了‘軟腳蝦’?”
“給我追!務必要把他活捉!”
命令下達到各師后,眾士兵瞬間變得躍躍欲試起來,25師師長李正誼自然不會放過這個立功的機會,他當即率軍追上前去。
此時,我軍已經在新開嶺埋伏起來,只等著敵人自投羅網了。
然而,不巧的是,就在當天夜里,忽然狂風大作,下起暴雪來。戰士們冒著風雪等在山上,左等右等都等不到敵人現身。
最后胡奇才失去了耐心,派了偵察連去探查敵情。
回來的人告訴他,因為遇上雨雪天氣,25師已經開始往回返了。
胡奇才頓時焦急起來,若是錯失這次機會,以后就很難再殲滅敵軍了。
在一番思考后,他親率一支騎兵部隊,連夜回程,偷襲了25師留在賽馬集駐守的兩個營,之后他又立即奔回新開嶺。
這一來一回之間,賽馬集被偷襲的消息也成功傳到李正誼的耳中。
他氣得把手中的韁繩都掰斷了:“這個胡奇才,真是好大的膽子,我非要讓他見不到明天的太陽!”
于是他立即調轉馬頭,帶著眾人繼續往新開嶺趕去。
25師果然不負“千里駒”的稱號,沒一會兒,他們便在新開嶺冒了頭。
戰士們屏住呼吸,靜靜地等待著他們進入我軍的包圍圈。
待敵人進入我軍提前布好的“口袋”后,胡奇才一聲令下:“給我打!”
眨眼之間,新開嶺頓時火光四起,槍炮聲不絕于耳。
原本我軍占據著戰斗高地,要想一舉殲滅敵人并不是難事。
但隨著戰斗吃緊,我軍逐漸開始感到吃力起來,在彈藥消耗大半后,敵人不僅沒有潰敗的傾向,反而開始向四周的山谷發起沖鋒。
胡奇才這才察覺到不對,他直接揪過一旁的一個俘虜詢問情況。
聽完他說的話后,胡奇才瞬間冒出一身冷汗。
原來胡奇才之所以敢對付25師,是因為他知道25師只有兩個團的兵力,人數在500左右,而我軍有1萬多人,是具備兵力優勢的。
但這名俘虜卻告訴他,不久前,關麟征又調了一個團給李正誼,現在25師已經有八千人了,這樣一來,我軍就構不成優勢了。
再加上我軍的武器落后,甚至還不如對方。
胡奇才第一次有了撤退的想法。彭嘉慶也在一旁勸道:“司令,您快拿主意吧,我們再不退就沒機會了!”
胡奇才卻陷入了沉思,若是就這么撤了,他實在不甘心,若是搏一搏,或許還有一線生機,可若是不能一舉攻下敵人,我軍很有可能全軍覆滅……
就在他猶豫之時,前線突然傳來急報:敵人已經搶占了戰場制高點——老爺嶺以及周圍的高地。
胡奇才大驚,他不能再猶豫了,于是他立即下令:“通知韓先楚過來增援!其余人繼續跟我上,務必把老爺嶺搶回來!”
此時的胡奇才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是生是死,就看這一仗了。
敵人攻占高地后,便依據堅固的工事,居高臨下地壓制著我軍。
此時雪越下越大,戰士們仰沖的速度也變得越來越慢。這場惡戰一直持續了兩天兩夜,我軍依舊沒能拿下老爺嶺。
而敵人的援軍此時已經從四面八方撲來,即將要對我軍形成合圍之勢。
胡奇才一咬牙,扔掉已經冒煙的機槍,抽出尖刀便沖山上去。
戰士們瞬間受到鼓舞,紛紛脫掉上衣,勇猛地殺進敵營。戰斗到最后時,山上已經聽不到槍炮聲,只有空手白刃相拼的動靜。
由于我軍攻勢太過激烈,敵人終于承受不住,灰溜溜地逃下山去。
但李正誼卻并未死心,他指揮眾人將槍口對準老爺嶺,準備重新奪回老爺嶺。
結果,還沒等他發炮,身后便傳來一陣密集的馬蹄聲。
胡奇才用望遠鏡一看,正是韓先楚!
在敵人還未來得及反應之時,韓先楚便已經沖殺過來,瞬間擊垮了這支剛從山上逃下來的部隊。
胡奇才也趁機帶著眾人朝山下發起沖鋒。就這樣,25師被我軍夾擊在新開嶺,最后全軍覆滅。
毛主席收到捷報后大喜:“好啊!胡奇才這一仗打得很不錯,他在東北開了個好頭啊!”
胡奇才雖然在做決策時有些猶豫,但必須要承認,新開嶺的勝利,他功不可沒。
然而,非常奇怪的是,胡奇才明明立了大功,后來卻被降為副司令,這究竟是怎么回事?
不問功名的胡奇才
原來在這一戰役中,胡奇才受了重傷。戰斗結束后,他就被送到東北進行治療,直到1947年才回來。
在這段期間,吳克華便接替他,成為了4縱司令,而他回來后則成為了副司令。
對此,胡奇才并未表現出任何不滿,一心只想著參加戰斗。
由于他在新開嶺的出色表現,在遼沈戰役開始后,四野總部便毫不猶豫地點了胡奇才的將。
毛主席將遼沈戰役的第一仗定在錦州。
為了防止敵人馳援錦州,四野便派胡奇才固守塔山,阻擊敵人援軍。
塔山雖然叫這個名字,但此地并無“塔”,也沒有“山”,而是一望無際的平原,無山可據,無險可守,可以預見這場戰斗將會有多艱險。
戰斗一打響,敵人便飛機、大炮齊上陣,對著我軍的陣地狂轟濫炸。
戰士們奮力阻擋,卻還是擋不住敵人步步逼近。胡奇才知道,若是再固守下去,只會淪為敵人的“盤中餐”。
于是他立即改變部署,除了派遣最強的連、營堅守陣地外,他還不斷組織步兵、炮兵協同作戰,對敵人進行反沖擊,一次次打退了敵人的進攻。
正是這種“積極防御,主動反擊”的戰術,讓敵人造成大量傷亡。
戰斗持續了五天五夜,戰士們從白天戰斗到黑夜,又從黑夜戰斗到黎明。
在這期間,胡奇才一直陪伴在戰士們身邊,從未后退。
塔山的防御堅固如鐵,一直到錦州戰役結束,敵人都未能前進一步。
戰斗結束后,四野對胡奇才表達了嘉獎,稱他像一顆釘子一樣,將敵人狠狠釘在了塔山上。
胡奇才雖然打了勝仗,但他卻并未忘記那些犧牲的戰士。
后來他立下遺囑:“將來我的骨灰要撒到塔山,我要陪著那些犧牲的戰士。”
就是這樣一位心系戰士的將軍,將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國家和軍隊,為人民的幸福生活付出了一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