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中國經濟、人口第一大省——廣東,發布了前三季度經濟運行數據:GDP為99939.18億元,同比增長3.4%。
廣東經濟增速為何放緩?數字背后隱藏著什么秘密?未來會如何?
我仔細研究了廣東省統計局官網上的各種數據,也跟其他經濟大省、大市做了比較,有以下觀點為大家分享:
廣東經濟增長放慢,跟房地產的深度調整關系密切。雖然GDP增速只有3.4%,如果剔除房地產行業的“擾動”,廣東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亮點很多。
用一句話來概括:廣東經濟正在轉型、蓄勢,暫時的“下蹲”為新一輪“躍升”積蓄了力量。
先看房地產行業調整對廣東經濟的影響:
前三季度,廣東全省房地產開發投資0.87萬億元,同比下降17.2%。其中,商品住宅投資下降19.5%。分區域看,珠三角地區房地產投資下降15.8%;粵東粵西粵北地區房地產投資合計下降26.1%。前三季度全省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下降27.4%。
而江蘇和上海的情況就顯著不同。
江蘇和上海尚未公布前三季度房地產數據,統計局官網上有1到8月的數據。江蘇1到8月房地產開發投資同比下降8.7%,其中住宅投資下降9.4%,住宅銷售面積下降11.6%。
今年1到8個月:上海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8.1%,住宅投資增長了11.9%,住宅銷售面積同比下降1.9%。
也就是說,上海今年1到8月樓市企穩了,投資正增長、住宅銷售面積跌幅有限;江蘇雖然尚未明顯回暖,但主要指標跌幅都只有廣東的一半左右。
為什么這一輪房地產調整,廣東的跌幅明顯比上海、江蘇大很多?
這跟廣東、尤其是珠三角的“特殊性”密不可分。
到過珠三角的朋友,都對鋪天蓋地的農民房印象深刻,從廣州開車穿過東莞到深圳,如果你走國道,就會發現農民房已經把這三個城市基本連上了。僅在深圳,農民房就有超過500萬套,可以住1000萬人。
大量的農民房、小產權房,是歷史形成的,目前基本上停止了生長,但卻“陰差陽錯”地為珠三角經濟發展提供了大舞臺——這些房子發揮了保障房的作用。
由此帶來了連鎖反應:珠三角居住成本明顯低于長三角、京津冀,外來人口到廣東謀生更容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投奔廣東,這讓廣東成為創造就業的第一省。
這些房子的存在,讓廣東商品房的需求減少,人均土地出讓面積和金額都大幅低于江浙滬。它的實質是政府向民間“讓利”,總規模可能超過10萬億元。
由于有這些房子“托底”,在珠三角謀生的人買商品的急迫性不那么強,因為房租不高、房子容易租;當房地產調整的時候,廣東人“抄底買房”的欲望明顯低于長三角。
當你看懂了這個邏輯,就會明白:這一輪房地產深度調整,固然拖累了廣東經濟短期內的增長,但卻為未來的發展積蓄了力量。成為廣東吸引外來人口、經濟升級的機會,為未來的“大反攻”做好了準備。
疫情后,廣東各大城市人氣恢復非常顯著。下圖是2024年國慶黃金周期間(節前1天+黃金周7天)10大城市日均地鐵客運量的數據。
在人流量火爆的8天里,廣州地鐵客運量日均超過880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一;深圳人均792.5萬人次,位居全國第二。而人口更多、地鐵通車里程更長的北京和上海,只位居第三和第四。
事實上從去年下半年至今,每到周六周日,廣深地鐵客運量經常超過上海和北京。這說明:廣深不僅人氣旺,而且年輕人多、他們更活躍,更愿意在周末出門。珠三角優良的環境、優質的空氣,讓大家愿意到戶外活動。
今年年初,廣東官方曾宣布:“實時在粵人口”已達到1.5億人。這是一個令人震撼的數據,它是全國人民用腳投票的結果,說明了廣東宜居宜業。
雖然房地產調整暫時拖累了廣東,但前三季度廣東還是有很多亮點非常耀眼。
亮點一:對外貿易增長強勁,為全國穩增長做出重要貢獻。
廣東是中國對外貿易的樞紐,進出口拿下全國第一已經38年了。從1979年至今,廣東進出口增長了741倍,年均增速高達15.8%。
下圖是今年前三季度,內地外貿10強省的數據:
廣東外貿雖然基數巨大,前三季度仍然增長了11.1%,其中出口增長了9.1%。前三季度,廣東進出口額占全國比重達到了21%,其中出口占全國的23.7%。
今年全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出口、投資、國內消費)中,表現最好的是出口(增長6.2%),廣東是出口第一大省,增速接近于全國的兩倍,為全國經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
亮點二:廣東實體經濟,尤其是先進制造業表現優秀。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三次產業占GDP的比重分別為4.1∶39.7∶56.2,第二產業占比保持在40%左右,其中工業占比35.9%,制造業占比 32.7%。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0萬億元,同比增長4.7%。
分行業、產品看,先進制造業成為拉動廣東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比如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了15.5%;手機、集成電路、光電子器件、電子元件產品產量分別增長8.9%、26.3%、14.3%、32.6%,新能源汽車增長28.7%。
在先進制造業領域,華為、比亞迪、大疆、立訊精密等企業都已經在代表中國參與全球競爭了。
廣東制造業的另一翼——傳統制造業同樣增長強勁,比如金屬集裝箱增長233.6%,民用鋼質船舶增長75.3%,家用電冰箱、房間空氣調節器、家用電風扇、家用洗衣機分別增長23.7%、23.6%、16.8%、12.2%。
亮點三: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
今年前三季度,廣東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房地產投資占比下降,工業投資占比上升。工業投資、基礎設施、房地產開發投資占投資比重分別為36.9%、27.5%、28.0%;其中工業投資規模逐漸擴大,前三季度增長9.1%,占全部投資比重創2007年以來新高,比2020年提高了15.0個百分點。
如果進一步細分,高技術制造業、先進制造業投資分別增長14.5%、12.6%,其中,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投資增長19.4%,裝備制造業投資增長15.5%。
這意味著,當下一個春天到來時,廣東的實體經濟之花、先進制造業之花,將開放得更加絢爛。
亮點四:廣東成為全國、乃至全球重要的科技創新中心。
今年9月26日,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新加坡發布了2024年全球科技集群排名,“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再次拿下全球第二名的好成績。
排名依據是各地申請PCT專利數量和在全球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篇數。“深圳-香港-廣州”集群的得分,主要是深圳和廣州取得的。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了《2023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廣東以4802.6億元的年度科研經費投入,位居全國第一。
此外,廣東研發人員數量、發明專利有效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均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連續7年全國第一。
亮點五:“資金總量”證實,廣東的“真實實力”被GDP低估了。
近年來,國家對GDP的考核有所淡化,但民間的GDP崇拜依然存在。最近兩年,網上常有“廣東將失去經濟第一大省寶座”的說法,主要就是拿GDP說事。
其實GDP只是一個地區“1年的財富增量”,相當于一個人的年收入。至于資金總量(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余額),則相當于這個地區歷年創造財富,以現金方式的總留存。所以,“資金總量”是一個更為重要的指標。
下圖是截至今年9月末,10強省(不含直轄市)的資金總量。廣東達到了驚人的36.36萬億,遙遙領先其他省市,相當于第二和第七的總和。
如果比較各省納稅額、一般預算收入、上市公司數量、市值,發明專利數量、PCT國際專利數量,你就會發現,廣東全國第一的位置非常穩固。
總之,當你真正讀懂了廣東省經濟“三季報”,就會對“經濟第一強省”的未來充滿信心。
最近,中央明確“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宏觀政策“轟油門”跡象明顯,經濟正在提速,樓市、股市正在回暖。
經歷了房地產調整和“下蹲”的廣東經濟,在進一步調結構、蓄勢能之后,將迎來新的、更有力的增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